奥鹏浙江大学《企业伦理学》章节练习(7-9)

所属学校:浙江大学 科目:企业伦理学 2015-03-17 11:39:31
第七章
一、填空题
1、伦理道德规范的必要性问题从逻辑上讲可以归结为人性是否需要规范的问题。
2、古代思想家们通过对人性善恶问题的探究,得出的关于人性的理论结论是人性就是由天性走向德性。
3、性超善恶的观点是战国时期的道家提出来的思想。
4、东汉的思想家王充最早明确提出性三品说。"性三品说"是论述人性有善有不善说的最完整的理论。
5、李翱的性善情恶说与王安石的性善情恶观点的区别,在于李翱认为情由性之所生。
6、人性论的问题构成了中国古代伦理道德学说的出发点问题。它是我国传统文化"德治"传统形成的人本学根据。
二、判断题
1、性有善有恶论是调和的性善论和性恶论的一种理论。(√)
2、性兼善恶说的观点始于汉代的王充,对其作充分论述的是汉代的董仲舒。(×)
3、孟子认为人性先天是善的,故无须教化;而荀子认为人性先天是恶的,故必须改造。(×)
4、道家认为性是无法用善恶来界说和解释的,因为性乃是超善恶的东西。(√)
5、东汉的思想家王充最早明确提出性二品说。(×)
6、李翱的性善情恶说与王安石的性善情恶观点的没有区别。(×)
7、人性论的问题是我国传统文化"德治"传统形成的人本学根据。(√)
三、不定项选择
1、在人性善恶的问题上,中国古代伦理思想史上有不同的观点,包括(ABCD)等。
A孟子的性善论B荀子的性恶论
C告子的性不善不恶论D世硕的性有善有恶论
2、最早探讨人性问题的是(A)。
A孔子B孟子C荀子D告子
3、主张性无善恶说的有(ABCD)。
A告子B王安石C苏轼D龚自珍
4、"性三品说"把人之性划分,是论述人性(B)的最完整的理论。
A性兼善恶说B有善有不善说C性善说D性恶说
5、将耻与礼、义、廉诸德并称为"国之四维"的是(D)。
A顾炎武B孔子C孟子D管子
四、简答题
1、如何认识孟子的"性善说"?
答:孟子指出人性中生来就有仁、义、礼、智四端,这是人天性所先天固有,而非后天所习就的。仁、义、礼、智等这些具体的德性构成人之为人的内在规定性。但仁义礼智仅是"善端"。也就是说,仁义礼智虽为天性,但这种天性只处于萌芽状态,因而必须弘扬光大,否则人就会失去这种"善端"。因此,孟子认为后天的道德教化还是非常必要的。
  孟子性善说的基本观点可以概括为:人先天是性善的,但这并不意味人人已成君子而不需要道德教化了,因为这其中仅仅只有善端,即还只是一种可能性,因而还有一个后天的"扩而充之"的过程。否则,"逸居而无教",则人就和动物一样了。
2、如何认识性超善恶说?
答:性超善恶的观点是战国时期的道家提出来的思想。道家认为性是无法用善恶来界说和解释的,因为性乃是超善恶的东西。这一思想是和道家崇尚自然,反对"人为"的哲学思想相一致的。道家性超善恶的思想主要观点有:其一,人性本身圆满,无须仁义之善,顺从人性之自然本性即是至高至善的境界。道家认为,"性"乃"德"之显现,而"德"又是人对宇宙自然之"道"的顺应和领悟,其中无善恶之分。所以,在道家看来,善恶与人性无关,人之本性乃"道德",即自然的存在。其二,仁义抑或情欲皆非人之本性。其三,为至人之本性,应无仁义礼智。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人之本性是超善恶的。所以,在庄子看来,为达到人之本性,应提倡无善无恶的道德。这一思想是与道家崇尚自然无为的思想相一致的。在道家看来,性乃自然之物,而善恶则皆是人为,所以性无善恶之分。
3、中国传统道德中为什么特别推崇知耻这一德性范畴?
答:知耻指称的是自我生命个体基于一定的是非、善恶、荣辱观的基础之上而产生的一种对耻辱之行为自觉不为的一种道德情感和德行。作为对自我生命本能与原欲冲动的一种德性规范,知耻能使自我行为主体在欲望的冲动面前自觉在予以节制。因此,知耻的德性要求,对于自我真、善、美人性的追求也是一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德目。
  在我们理想人性的追求过程中,知耻的重要性在于它乃是自我生命个体为善去恶、积极向上的内在动力。对生命之欲可能导致的恶行,知耻之心使我们有所警惕、有所自律、有所不为。可见,知耻可以使社会确立的道德和法的外在约束通过自觉的认知而变成内在的自我规范。而且,这种由内心的羞耻、知耻、自耻而形成的自律、自制,在生命之欲的追求中对自我的引导和约束的效果往往是巨大的。
  知耻对于每一个生命个体追求的德性规范意义还体现在,它能在自我行为主体那里激起不甘落后,奋发向上,见贤思齐的上进心,从而成为自我进步,自强不息的推动力。所以,知耻不仅有规范自我人性不为恶的制约作用,而且也有鼓励自我人性奋发向善的鞭策作用。
由此可见,知耻对于我们的人性造就而言是一道极其重要的道德堤防,对于生命之欲而言又是一条引导自我人生向善的正道,它促使每一个自我生命个体因羞恶憎丑而对美与善产生仰慕之心,从而自觉地接受教化从事修身养性的道德克治功夫。这是自我人生从内心深处由"耻于不善"走向"至于善"的进步过程。
五、材料分析题
1、一则关于美国康格拉公司的经营案例:
  每年,从美国的港口向其他国家运送的谷物和大豆不计其数,在储存和运输之前,这些谷物和大豆要先晾干以防腐败。但谷物在干燥过程中会掺入很多灰尘。这些灰尘在空气密度高时,就会膨胀,这将给人和建筑物带来很大威胁。仅1977年,美国就有65人在20起这样的爆炸案中丧生。于是,政府建议的一种避免方法是加大谷物的湿度。1982年,美国农业部的一项报告指出,只要把谷物的湿度提高0.3%,就能减少80%的灰尘。于是,在80年代里,谷物储运中心纷纷安装喷水系统,以减少灰尘,从而控制爆炸事件。这需要足够的水,但又不能过多,否则会导致谷物腐烂。然而,政府的有关部门对最大加水量是多少却没有一个统一的立法标准。
  显然,给谷物和大豆加水增加了重量,但谷物大豆本身并没有增加,因此,一些精明的经营者就很难摆脱往谷物中多加一点水的想法。
康格拉公司位于路易斯安那米尔特格罗乌的Peavey储运中心就是采用喷水法控制灰尘。Peavy储运中心的副总经理詹姆士•斯旺森(JamesL.Swanson)不断地表示,他们有了喷水系统后,仓库安全多了。储运中心的喷水量由一台DEC的计算机负责。大豆从传送带上运往海船上时,水从喷水器的喷孔中喷出。喷水量被非常仔细地控制在大豆重量的0.29%以内。那些大豆将吸收这些水分,但并不会变形。一船大豆共重177.5吨,而购买者将要为其中的水付37000美元。
  谷物的经销商们为了减少尘土而向谷物中加水,可因增重而多赚的钱却塞满腰包。尽管有许多客户抱怨甚至投诉这一行为,但康格拉公司对他们在储运中心的这一做法解释为是为预防爆炸,保障员工安全。结果,南非方面告诉美国,他们不再准备从三个向谷物中加水的港口进口谷物。在美国最主要的出口国日本,也有一些公司向美国政府表示他们对谷物加水问题的关注。一些公司也开始拒绝与那些加水的经营者做生意。
请谈谈你对康格拉公司的加水行为的看法及理由。
答:参考答案:康格拉公司的加水行为涉及一个法规与德性之规范的关系问题。一个行为没有违法,但却明显地不道德,是任由它发生还是及时地制止它,在中国古代素有"德治"传统文化的观念中,答案是显然的。因为知耻之心很快就会使行为者停止这个不道德的行为。但是,这个观念在素来重法治的西方人那里却并不是那么显而易见的。
2、一则关于贪欲的故事:
  据冯梦龙的《古今笑史》记载,南北朝时期北魏国的胡太后有一次巡视国库,见库内布绢富足充盈,心中高兴,便告诉随从官员每人可随意搬取。于是,这些官员或选一二块自己喜欢的颜色或花式之绢留作纪念,或取做一二件衣物的绢量满意而去。唯有章武王元融与陈留侯李崇两人贪心不足,不自量力地想把整个国库里的布绢都搬回家去,结果这两人被沉重的布绢压得趴倒在地上。元融伤了脚,李崇扭伤了腰。而这位胡太后为了惩罚这两人的贪婪之心,让侍者将他俩的绢匹全部收回。这件事在当时曾传为笑谈。
以这则故事为例请你谈谈对贪欲的看法。
答:参考答案:这两位官员之所以成为千古笑柄,那显然是因为他们的贪婪之心。其实,只要有正常思维的人都可以知道,一个人的体力总是有限的,即使是力大无比者也不可能靠扛几匹布绢而发财。可是被贪婪心所攫取的元融、李崇之辈却意识不到这一点,他们本能地不放过任何一次聚财的机会,结果却是空欢喜一场。由此可见,贪婪之心甚至会蒙住人的慧眼,它往往会使人因小失大,因贪多而一无所得。事实上,在生命欲望的追逐中不贪应该是自我人生过程中的真正德性和智慧之道。
第八章
一、填空题
1、中国古代伦理思想家对道德问题的探讨,中心问题是理想人格的塑造问题。
2、孔子对"仁"的解说包含二层意蕴:一是人道原则;二是理性原则。
3、墨家学派的人生理想是兼爱的理想人格。
4、在仁义理想人格的塑造上,董仲舒十分强调仁智并举的原则。
5、庄子认为要达到这种"无为"的最高理想境界的一个基本原则是惟无不忘。
6、荀子认为"有为"人生其作用的外部对象有二:一是外部的自然界,二是内心的人性。
7、16世纪初意大利最著名的人文主义者特莱肖最先提出了自爱的思想。
二、判断题
1、仁义的理想人格是墨家推崇的人生至道的理想。(×)
2、孔子认为"仁"有极多的表现形式,但其基本原则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3、孔子谈"仁"注重行为;孟子则把"仁"理解为内心态度,而这种"仁"的内心态度表现在外就是"义"。(√)
4、孔子的仁义理想人格思想充满理想主义精神,而墨子的兼爱理想人格思想则充满人道主义精神。(×)
5、墨子强调兼爱人己两利的思想,因此带有功利主义的思想。(√)
6、战国后期的荀子明确提出了"有为"的人格理想。(√)
三、不定项选择
1、仁义的理想人格是(A)推崇的人生至道的理想。
A儒家B墨家C道家D法家
2、对民族人格与品性产生巨大影响儒家理想人格理论的确立者和阐发者有(ABCD)。
A孔子B孟子C董仲舒D朱熹
3、庄子提出的(BC)思想,是对道家理想人格理论带有独创性的发挥。
A人我合一B忘己入天C天人合一D无动于心
4、荀子的"有为"人格具体作为表现为(AB)。
A制天B化性C符合人性D顺应自然界
5、属于"有为"的人格理想有(BCD)。
A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B孔孟的仁义思想
C荀子的化性起伪思想D墨子的兼爱
6、"有为"理想人格在明代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是(C)
A裴危页"崇有"论B宋明理学的禁欲主义
C王夫之的践形论D荀子的崇尚刚健有为说
四、简答题
1、在关于理想人格的塑造问题上,董仲舒有哪些精辟独到的观点?
答:在继承了孔孟基本思想的基础上,董仲舒提出在道德上的理想人格,要解决的是一个"人与我"的关系:仁为爱,而仅爱自我非是仁。唯有同时也爱人方为仁,义为正,而仅正人非是义,只有同时也能正己方为义。
  在仁义理想人格的塑造上,董仲舒十分强调"仁智并举"的原则。他认为能爱人为仁,有洞见之明为智;有仁而无智,则虽爱人而不能辨祸福利害,其行为结果往往以仁害人;有智而不仁,则虽能辨是非,却漠然无动于心,不肯去行仁义之举,终究也是不智。所以,唯有仁智两者并举,才构成完美的理想人格。
2、如何评价老子的"无为"理想人格?
答:老子认为人的道德无非是对天道的一种顺从,而自然本身是无为的。但这种无为却又是一种无为中的有为。老子认为人应当始终效法这种"无为"。人生的理想境界是一种无道德境界的道德境界,人生所追求的成人之道应是"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的理想人格是充满矛盾的。人是有目的存在物,因而必然要有追求某种目的的行动,这原为人之自然本性。道家主张人应当"无为",这恰恰违背了人之自然之性。而且,"无为"的理想人格也必然使道德主体陷于一种貌似豁达解脱,实质却是走向宿命论的迷误之中。
第九章
一、填空题
1、先秦儒家所持的义利观是尚义反利。
2、荀子从性恶论和化性起伪的理论出发,明确认为义和利皆为人所固有的两种追求,只不过其中义是第一位的,而利
是第二位的。
3、墨子认为最高的"义"是百姓人民之利。
4、中国伦理思想史上的志功之辩涉及的是伦理学理论中的动机与效果的关系问题。
5、墨子认为在"功皆未至"的情况下,则应该注重考察主体的行为动机以作善恶的评价。
6、中国古代伦理文化传统在人我关系问题上的基本价值目标是人我合一。
7、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早在《春秋•左传》中便有"三不朽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二、判断题
1、荀子提出义利统一和并重的思想,认为义利是统一的,义即利。(×)
2、戴震提出了理存于欲说,批判了宋明理学家"存天理,灭人欲"主张。(√)
3、志功之辩所要探讨的问题是道德的标准问题。(√)
4、墨子认为在"功皆未至"的情况下,则主体行为的善恶是无法评价的。(×)
5、中国伦理文化传统对人我关系问题的解决,是以利己主义作为基本的价值目标。(×)
6、中国古代在人我之辩中形成的利他主义思想是对人的社会性的正确把握。(√)
三、不定项选择题
1、主张尚义反利的义利观的代表人物有(ABCD)。
A孔子B孟子C董仲舒D朱熹
2、(A)明确反对儒家的义利观,提出义利统一和并重的思想。
A墨子B荀子C老子D庄子
3、"有是故有非,有欲斯有理。"清初王夫之在《周易外传》中的这一个题反映了(B)。
A天理人欲相对立的观点B天理人欲统一的观点
C主张存天理去人欲D主张无欲的观点
4、在欲理之辩中有(ABCD)观点。
A纵欲说B无欲说C存理灭欲说D节欲说
5、在人我之辩中,强调利他主义精神的有(BC)。
A杨朱B儒家C墨家D庄子
6、(C)最早提出志功问题。
A孟子B荀子C墨子D庄子
7、中国古代伦理文化传统对人我关系问题的解决,是以(D)作为基本的价值目标。
A个人主义B利己主义C自我中心主义D人我合一
四、问答题
1、中国传统伦理文化对现代企业伦理道德文化建设有什么影响?  
答: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推崇的义利统一之道作为企业伦理的基本命题之一,这一思想不仅在历史上熏陶了一代又一代儒商精神中诸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之类理念的生成,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也应该是以谋利为天职的企业经营活动中必须遵循的基本价值规范。
  中国传统文化中"以理制欲"的理念作为一种道德原则,对企业经营活动的一个最大启迪在于使经营主体在对财富的攫取与谋利的竞争中能有效地确立知节、知止、知退的理智态度。
  中国传统伦理文化崇尚的利他主义精神,作为企业经营德性在企业伦理活动是必要的。
  中国传统志功之辩中强调志功统一的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在企业活动中反对功利主义的片面性,从而在经营活动的评价问题上确立既重功又重志的基本伦理原则。
  中国传统文化在对生命之死亡的超越问题上形成的"德性不朽"思想,对于我们的企业经营主体形成注重德性,注重品行的做人标准是有积极启迪意义的。
五、案例分析
  《钱江晚报》在2000年11月6日一篇报道史玉柱的文章中曾记载了"巨人集团"的如下几则兴衰片断:
  1989年7月,史玉柱这位奥鹏浙江大学数学系毕业的安徽青年孤独地站在深圳宽敞的大街上。他的行囊中,只有东挪西借的4000元和一套M-6401桌面排版印刷系统软件。史玉柱长得瘦高文弱,一眼望去便是一副南方书生的模样,可是他却有着超出寻常的惊人的豪赌天性,这种天性在他日后的创业历程中将一再展现。初到深圳的那几天,他作出了一生中的第一个豪赌决定,他给《计算机世界》打电话,提出要登一个8400元的广告。
  4个月后,他成了一个默默发财的年轻百万富翁。然后他又开发出M-6402文字处理软件系列产品,并在珠海注册成立了巨人新技术公司。两年后,巨大的汉卡销量一跃而居全国同类产品之首,公司获纯利1000多万元。这个瘦长讷言却又充满神奇色彩的安徽人几乎在最短的时间里成为了全中国知识青年的偶像。
  1993年,中国电脑市场风云突变。已在楼花销售中大尝甜头的史玉柱突然发现做电脑实在太辛苦,他决定开辟新的疆土,投身到当时最为火爆的保健品行业。
1996年初,史玉柱开始从全面出击转向重点战役。他发现了减肥市场的潜力,因而决定全力推广减肥食品"巨不肥",提出要打一场"巨不肥会战"。他成立会战总指挥部,亲任总指挥,下辖三大"野战军",每支"野战军"率领七八个"兵团",各"兵团"下面又有若干个"纵队",总部还挑选精干人员组成"冲锋队"。总之,架式拉开,人马聚齐,史玉柱还搞了一个"阵前盟誓",亲自高举酒杯为前线将士壮行。
  从1996年2月开始,以"请人民作证"为推广口号的"巨不肥会战"在全国各大中城市打响,巨人集团的广告再次铺天盖地倾泻到各地媒体上。
  也就在这时,史玉柱的豪赌个性和急功近利毕露无遗。正如他的一位部下所言,"这位年轻的知识才俊显然对民众智力极度蔑视而对广告攻势有着过度的自信。"日后人们才知道,当时一篇被巨人广为散发的为保健品"鲨鱼软骨"而作的署名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博士的宣传文案《鲨鱼不患癌》,竟然出自一个对保健品一元所知的外语系女学生之手!而其他的保健品文案甚至病例等,也大多由名牌高校新闻或中文系的才子才女们杜撰而成。而巨人的保健品研制部经理竟是由一位广告公司经理兼任的。史玉柱想要"请人民作证"的保健品战役的中坚力量其实不是科研人员,而是一些靠想象力和文字功底吃饭的书生。
  于是,在市场停滞不动的情形下,多线开战消耗了大量财力人力的巨人集团开始面临财务上的压力。"巨人大厦"开始倾斜了……
  请从企业家经营德性的角度分析巨人集团兴衰的原因
答:参考答案:企业家在经营活动中,对财富和利润的攫取欲望有一个理性的制约问题。倘若我们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以不仁不义的途径去满足谋利的欲望,不仅是不道德的有时也是违法的。其实,对财富欲望不知节制的过度膨胀是导致巨人集团失败的直接诱因。管理者的德性修养不仅是做人"立德"的需要,而且也是管理企业所必须的。这种德性作为一种无形的影响力,对于一个企业的良好运作是充分必要的。
版权声明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本站我们将配合处理!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