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线作业一
试卷总分:100
单选题
一、单选题(共 20 道试题,共 100 分。)
V
1. “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是商品内在尺度即劳动时间的必然表现形式。”这就是说( )
A. 只有出现了货币,商品价值才得到了外在表现
B. 价值的内在尺度是劳动时间,外在尺度必然是货币
C. 货币可以将商品所包含的劳动时间准确表现出来
D. 价值的内在尺度只有通过外在尺度才能表现
满分:5 分
2. 在社会生活中,上层建筑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取决于( )
A. 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
B. 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
C. 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D. 社会生产力的性质
满分:5 分
3.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
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
B. 社会规律和主观意识的关系问题
C.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 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满分:5 分
4.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 )
A.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也是绝对的
B. 运动是相对的,静止也是相对的
C. 运动是相对的,静止是绝对的
D.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此题选: D 满分:5 分
5. “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这种意识能动性的观点是( )
A. 夸大了意识的作用
B. 唯意志主义的一种表现
C. 对意识能动作用的一种正确的揭示
D. 唯心主义哲学的一种表现
满分:5 分
6. 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 )
A. 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 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 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满分:5 分
7.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是( )
A. 前者是辩证法,后者是诡辩论
B. 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
C. 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
D. 二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
满分:5 分
8. “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这种意识能动性的观点是( )
A. 夸大了意识的作用
B. 意志主义的一种表现
C. 对意识能动作用的一种正确的揭示
D. 唯心主义哲学的一种表现
满分:5 分
9.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
A. 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B. 宿命论的历史观
C. 唯意志论的历史观
D. 循环论的历史观
满分:5 分
10.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句含的哲学道理是( )
A.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 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 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量的统一
D. 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此题选: D 满分:5 分
11. 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是( )
A. 地理环境
B.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C. 人口因素
D. .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满分:5 分
12. 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 )
A. 认识世界多样性的统一
B. 认识物质对意识的根源性
C. 一切从实际出发
D. 反对一切形式的二元论
满分:5 分
13. 一切依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是( )
A. 把外因作为事物变化根据的形而上学观点
B. 否认主观能动性的机械决定论观点
C. 右倾机会主义的“唯条件论”观点
D. 关于联系条件性的唯物辩证法观点
此题选: D 满分:5 分
14. 生产力的主导要素是( )
A. 劳动对象
B. 劳动资料
C. 劳动者
D. 科学技术
满分:5 分
15. 物质的本质特性是( )
A. 客观实在性
B. 实物性
C. 结构性
D. 可分性
满分:5 分
16.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与基本的观点是( )
A. 唯物主义的观点
B. 实践的观点
C. 矛盾的观点
D. 普遍联系的观点
满分:5 分
17. “凡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就是真理”这是( )
A. 一切唯物主义的观点
B.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C. 主观真理论
D. 混淆了真理与人的一般认识的区别
此题选: D 满分:5 分
18.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句含的哲学道理是( )
A.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 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 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量的统一
D. 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此题选: D 满分:5 分
19.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是 ( )
A. 客观实在性的观点
B. 主体性的观点
C. 反映的观点
D. 实践的观点
此题选: D 满分:5 分
20. 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
A.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B. 具体劳动和私人劳动的矛盾
C.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D.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满分:5 分
试卷总分:100
单选题
一、单选题(共 20 道试题,共 100 分。)
V
1. “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是商品内在尺度即劳动时间的必然表现形式。”这就是说( )
A. 只有出现了货币,商品价值才得到了外在表现
B. 价值的内在尺度是劳动时间,外在尺度必然是货币
C. 货币可以将商品所包含的劳动时间准确表现出来
D. 价值的内在尺度只有通过外在尺度才能表现
满分:5 分
2. 在社会生活中,上层建筑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取决于( )
A. 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
B. 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
C. 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D. 社会生产力的性质
满分:5 分
3.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
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
B. 社会规律和主观意识的关系问题
C.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 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满分:5 分
4.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 )
A.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也是绝对的
B. 运动是相对的,静止也是相对的
C. 运动是相对的,静止是绝对的
D.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此题选: D 满分:5 分
5. “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这种意识能动性的观点是( )
A. 夸大了意识的作用
B. 唯意志主义的一种表现
C. 对意识能动作用的一种正确的揭示
D. 唯心主义哲学的一种表现
满分:5 分
6. 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 )
A. 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 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 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满分:5 分
7.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是( )
A. 前者是辩证法,后者是诡辩论
B. 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
C. 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
D. 二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
满分:5 分
8. “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这种意识能动性的观点是( )
A. 夸大了意识的作用
B. 意志主义的一种表现
C. 对意识能动作用的一种正确的揭示
D. 唯心主义哲学的一种表现
满分:5 分
9.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
A. 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B. 宿命论的历史观
C. 唯意志论的历史观
D. 循环论的历史观
满分:5 分
10.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句含的哲学道理是( )
A.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 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 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量的统一
D. 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此题选: D 满分:5 分
11. 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是( )
A. 地理环境
B.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C. 人口因素
D. .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满分:5 分
12. 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 )
A. 认识世界多样性的统一
B. 认识物质对意识的根源性
C. 一切从实际出发
D. 反对一切形式的二元论
满分:5 分
13. 一切依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是( )
A. 把外因作为事物变化根据的形而上学观点
B. 否认主观能动性的机械决定论观点
C. 右倾机会主义的“唯条件论”观点
D. 关于联系条件性的唯物辩证法观点
此题选: D 满分:5 分
14. 生产力的主导要素是( )
A. 劳动对象
B. 劳动资料
C. 劳动者
D. 科学技术
满分:5 分
15. 物质的本质特性是( )
A. 客观实在性
B. 实物性
C. 结构性
D. 可分性
满分:5 分
16.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与基本的观点是( )
A. 唯物主义的观点
B. 实践的观点
C. 矛盾的观点
D. 普遍联系的观点
满分:5 分
17. “凡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就是真理”这是( )
A. 一切唯物主义的观点
B.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C. 主观真理论
D. 混淆了真理与人的一般认识的区别
此题选: D 满分:5 分
18.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句含的哲学道理是( )
A.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 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 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量的统一
D. 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此题选: D 满分:5 分
19.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是 ( )
A. 客观实在性的观点
B. 主体性的观点
C. 反映的观点
D. 实践的观点
此题选: D 满分:5 分
20. 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
A.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B. 具体劳动和私人劳动的矛盾
C.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D.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满分:5 分
版权声明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本站我们将配合处理!
上一篇 : 13春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线作业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