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科-政治科学原理第二次作业
试卷总分:100
单选题
多选题
判断题
一、单选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V
1. 政治沟通不仅是一种劝服性的政治传播活动和政治系统的信息输入、输出,它还是()之间围绕公共事务展开的政治对话和协商。
A. 公民
B. 政府上级与下级
C. 公众与政府
D. 社会组织
满分:2 分
2. 如果说全球化更多的是从经济全球化如何影响世界政治的角度进行分析的话,那么全球治理理论则是对于这一冲击从()层面做出的回应。
A. 经济层面
B. 社会组织层面
C. 管理层面
D. 政治层面
满分:2 分
3. 政治社会化地第一媒介应当是()。
A. 专门政治组织
B. 学校
C. 家庭
D. 社会组织
满分:2 分
4. 统治和治理有很多区别,统治的权威主要源于政府的法规命令,治理的权威主要源于()。
A. 民间组织
B. 严明的法度
C. 公民的认同和共识
D. 公民参与
满分:2 分
5. 在政党的功能中,政治录用侧重的是政治人物的“输送”,() 侧重的是政治信念的“灌输”。
A. 控制政府
B. 政治社会化
C. 选举动员
D. 利益整合
满分:2 分
6. 不否认传统的民主形式,如民主选举,但更强调公民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尤其是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的新民主形式是()。
A. 协商民主
B. 沟通民主
C. 直接民主
D. 间接民主
满分:2 分
7.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标志着中国大陆社会主义选举制度的基本确立的事件是()。
A. 1954年宪法的颁布
B.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C. “三三制”原则的施行
D.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的审议通过
此题选: D 满分:2 分
8. 选区划分方法出了地域代表制以外,还有()。
A. 人口代表制
B. 职业代表制
C. 种族代表制
D. 党派代表制
满分:2 分
9. 在开放的世界中,外来文化因素对于政治传统的变迁影响不可低估,在中国政治文化传统的历史变迁中,“儒释道”中的()是外来文化影响的结果。
A. “儒”
B. “释”
C. “道”
D. “三家都是”
满分:2 分
10. 在决策的实施和反馈环节,正确的程序应当是()。
A. 全面实施――试点检验――组织领导――物质准备――宣传动员
B. 组织领导――物质准备――宣传动员――全面实施――试点检验
C. 宣传动员――物质准备――组织领导――试点检验――全面实施
D. 试点检验――组织领导――物质准备――宣传动员――全面实施
满分:2 分
11. 下列选项不是由直接选举产生的是()。
A. 美国总统
B. 英国首相
C. 美国国会
D. 中国县级以下人大代表
满分:2 分
12. 政治沟通的基本过程模式“5W”模式是由美国政治学家()提出的。
A. 费斯克
B. 亨廷顿
C. 拉斯韦尔
D. 罗斯金
满分:2 分
13. 1688年的英国资产阶级光荣革命,推翻了封建复辟王朝的专制统治。1689年后通过的《权利法案》限制了王权,逐步确立了()。
A. 半总统制
B. 君主立宪制
C. 议会共和制
D. 委员会制
满分:2 分
14. 人们对于社会政治现象的认识和理解,对于政治共同体,政治人物,政治事件及规律的感知和认识是指()。
A. 政治认知
B. 政治文化
C. 政治象征
D. 政治情感
满分:2 分
15. 一般认为,现代政治学关于政治文化的系统研究是从20世纪50年代由()开启的。
A. 派伊
B. 韦伯
C. 亨廷顿
D. 阿尔蒙德
此题选: D 满分:2 分
16. “现代性产生稳定性,现代化产生不稳定性。”这句名言是哪位政治思想家说的。
A. 迈克尔・罗金斯
B. 阿尔蒙德
C. 洛克
D. 萨缪尔・亨廷顿
此题选: D 满分:2 分
17. 在治理的结构分类中,治理主体都开始发挥治理的功能,但是由于治理主体的发育不成熟,在一定程度上还需要政府。当治理主体之间发生冲突和矛盾时,需要政府担当“元治理”的角色来协调解决,这种治理结构是()。
A. 环式治理结构
B. 网式治理结构
C. 链式治理结构
D. 塔式治理结构
满分:2 分
18. 政治文化作为人们参与政治生活的取向模式,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社会政治生活中不断习得和养成的。政治学把政治文化的习得与养成过程叫做()。
A. 政治情感
B. 政治认知
C. 政治社会化
D. 政治价值
满分:2 分
19. 在政治参与的一般形态中,制度化参与和非制度化参与有时也被人们表述为()。
A. 合法参与和非合法参与
B. 自助式参与和动员式参与
C. 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
D. 个人参与和集体参与
满分:2 分
20. 利益集团的目的是对()施加影响以维护和发展自身的利益。
A. 政府
B. 司法机构
C. 立法者
D. 公共权力机构
此题选: D 满分:2 分
专科-政治科学原理第二次作业
试卷总分:100
单选题
多选题
判断题
二、多选题(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
V
1. 要实现政治选举的功能,政治选举必须坚持的原则有()。
A. 平等原则
B. 自由原则
C. 定期原则
D. 公开公正原则
满分:3 分
2. 按政府系统与社会系统的关系,可划分为内部沟通与外部沟通两种。内部沟通按信息流动方向,又可划分为哪三种?
A. 上行沟通
B. 单向沟通
C. 下行沟通
D. 平行沟通
满分:3 分
3. 政治参与的形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 投票
B. 选举
C. 请愿
D. 结社
满分:3 分
4. 马克思主义认为,“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政治革命的作用有()。
A. 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和政治进步
B. 更新政治体系,解决社会矛盾
C. 改变政治环境和政治文化
D. 教育和训练群众,造就政治领袖
满分:3 分
5. 随着社会分工和社会多元化的发展,治理主体越来越多元化,在当代社会,治理主体主要包括()。
A. 国际组织
B. 政府组织
C. 市场组织
D. 民间组织
满分:3 分
6. 治理的结构是指治理过程中治理主体之间呈现的制度化地权利安排和行为模式。主要有以下哪些类型()。
A. 塔式治理结构
B. 链式治理结构
C. 环式治理结构
D. 网式治理结构
满分:3 分
7. 阿尔蒙德根据人们政治却像诸方面在政治发展进程中的序列对政治文化进行分类,按照人们在政治体系当中的角色转换,即对于政治体系整体输入、输出的态度和对于自身政治角色的认知,将政治文化划分了以下哪三类:
A. 新政治文化
B. 乡民政治文化
C. 臣民政治文化
D. 公民政治文化
满分:3 分
8. 现代社会中,政治选举的功能有哪些?
A. 社会稳定的安全阀
B. 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渠道
C. 权力和平转移的方式
D. 政治和发性的程序来源
满分:3 分
9. 治理与统治的区别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A. 权力主体多元化
B. 权力结构扁平化
C. 权力运行多向化
D. 权力运行自上而下
满分:3 分
10. 在政治发展理论中,政治制度化是政治组织和机构生存能力的一种标志。亨廷顿认为政治制度化包括哪些方面?
A. 适应性
B. 复杂性
C. 自主性
D. 内部协调性
满分:3 分
专科-政治科学原理第二次作业
试卷总分:100
单选题
多选题
判断题
三、判断题(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
V
1. 政治参与可以表达公民自己对于公共财富和价值分配的意愿和选择,因此政治参与越多越能保证公民权利和社会稳定。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3 分
2. 一般而言,政治沟通的通道越短,信息流动的时间就越短,信息的损失量和扭曲度也就越小。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3 分
3. 策略决策,是政党或政府就国家和社会长期发展的方向、目标、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等根本性问题所作出的决策。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3 分
4. 差额选举是候选人名额与应选人名额相等的选举方式。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3 分
5. 中国目前采用以直接选举为主,间接选举为辅的选举制度。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3 分
6. 非政府组织不同于利益集团的特点在于自治性、非营利性和公益性。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3 分
7. 能够避免衰退的政治变迁才是政治发展。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3 分
8. 按公民行使选举权的具体方式,选举可以分为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3 分
9. 目前来看,协商民主是选举政治的补充,但以后可以成为替代方式。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3 分
10. 政府回应能力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治沟通的通道是否顺畅。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3 分
试卷总分:100
单选题
多选题
判断题
一、单选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V
1. 政治沟通不仅是一种劝服性的政治传播活动和政治系统的信息输入、输出,它还是()之间围绕公共事务展开的政治对话和协商。
A. 公民
B. 政府上级与下级
C. 公众与政府
D. 社会组织
满分:2 分
2. 如果说全球化更多的是从经济全球化如何影响世界政治的角度进行分析的话,那么全球治理理论则是对于这一冲击从()层面做出的回应。
A. 经济层面
B. 社会组织层面
C. 管理层面
D. 政治层面
满分:2 分
3. 政治社会化地第一媒介应当是()。
A. 专门政治组织
B. 学校
C. 家庭
D. 社会组织
满分:2 分
4. 统治和治理有很多区别,统治的权威主要源于政府的法规命令,治理的权威主要源于()。
A. 民间组织
B. 严明的法度
C. 公民的认同和共识
D. 公民参与
满分:2 分
5. 在政党的功能中,政治录用侧重的是政治人物的“输送”,() 侧重的是政治信念的“灌输”。
A. 控制政府
B. 政治社会化
C. 选举动员
D. 利益整合
满分:2 分
6. 不否认传统的民主形式,如民主选举,但更强调公民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尤其是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的新民主形式是()。
A. 协商民主
B. 沟通民主
C. 直接民主
D. 间接民主
满分:2 分
7.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标志着中国大陆社会主义选举制度的基本确立的事件是()。
A. 1954年宪法的颁布
B.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C. “三三制”原则的施行
D.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的审议通过
此题选: D 满分:2 分
8. 选区划分方法出了地域代表制以外,还有()。
A. 人口代表制
B. 职业代表制
C. 种族代表制
D. 党派代表制
满分:2 分
9. 在开放的世界中,外来文化因素对于政治传统的变迁影响不可低估,在中国政治文化传统的历史变迁中,“儒释道”中的()是外来文化影响的结果。
A. “儒”
B. “释”
C. “道”
D. “三家都是”
满分:2 分
10. 在决策的实施和反馈环节,正确的程序应当是()。
A. 全面实施――试点检验――组织领导――物质准备――宣传动员
B. 组织领导――物质准备――宣传动员――全面实施――试点检验
C. 宣传动员――物质准备――组织领导――试点检验――全面实施
D. 试点检验――组织领导――物质准备――宣传动员――全面实施
满分:2 分
11. 下列选项不是由直接选举产生的是()。
A. 美国总统
B. 英国首相
C. 美国国会
D. 中国县级以下人大代表
满分:2 分
12. 政治沟通的基本过程模式“5W”模式是由美国政治学家()提出的。
A. 费斯克
B. 亨廷顿
C. 拉斯韦尔
D. 罗斯金
满分:2 分
13. 1688年的英国资产阶级光荣革命,推翻了封建复辟王朝的专制统治。1689年后通过的《权利法案》限制了王权,逐步确立了()。
A. 半总统制
B. 君主立宪制
C. 议会共和制
D. 委员会制
满分:2 分
14. 人们对于社会政治现象的认识和理解,对于政治共同体,政治人物,政治事件及规律的感知和认识是指()。
A. 政治认知
B. 政治文化
C. 政治象征
D. 政治情感
满分:2 分
15. 一般认为,现代政治学关于政治文化的系统研究是从20世纪50年代由()开启的。
A. 派伊
B. 韦伯
C. 亨廷顿
D. 阿尔蒙德
此题选: D 满分:2 分
16. “现代性产生稳定性,现代化产生不稳定性。”这句名言是哪位政治思想家说的。
A. 迈克尔・罗金斯
B. 阿尔蒙德
C. 洛克
D. 萨缪尔・亨廷顿
此题选: D 满分:2 分
17. 在治理的结构分类中,治理主体都开始发挥治理的功能,但是由于治理主体的发育不成熟,在一定程度上还需要政府。当治理主体之间发生冲突和矛盾时,需要政府担当“元治理”的角色来协调解决,这种治理结构是()。
A. 环式治理结构
B. 网式治理结构
C. 链式治理结构
D. 塔式治理结构
满分:2 分
18. 政治文化作为人们参与政治生活的取向模式,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社会政治生活中不断习得和养成的。政治学把政治文化的习得与养成过程叫做()。
A. 政治情感
B. 政治认知
C. 政治社会化
D. 政治价值
满分:2 分
19. 在政治参与的一般形态中,制度化参与和非制度化参与有时也被人们表述为()。
A. 合法参与和非合法参与
B. 自助式参与和动员式参与
C. 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
D. 个人参与和集体参与
满分:2 分
20. 利益集团的目的是对()施加影响以维护和发展自身的利益。
A. 政府
B. 司法机构
C. 立法者
D. 公共权力机构
此题选: D 满分:2 分
专科-政治科学原理第二次作业
试卷总分:100
单选题
多选题
判断题
二、多选题(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
V
1. 要实现政治选举的功能,政治选举必须坚持的原则有()。
A. 平等原则
B. 自由原则
C. 定期原则
D. 公开公正原则
满分:3 分
2. 按政府系统与社会系统的关系,可划分为内部沟通与外部沟通两种。内部沟通按信息流动方向,又可划分为哪三种?
A. 上行沟通
B. 单向沟通
C. 下行沟通
D. 平行沟通
满分:3 分
3. 政治参与的形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 投票
B. 选举
C. 请愿
D. 结社
满分:3 分
4. 马克思主义认为,“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政治革命的作用有()。
A. 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和政治进步
B. 更新政治体系,解决社会矛盾
C. 改变政治环境和政治文化
D. 教育和训练群众,造就政治领袖
满分:3 分
5. 随着社会分工和社会多元化的发展,治理主体越来越多元化,在当代社会,治理主体主要包括()。
A. 国际组织
B. 政府组织
C. 市场组织
D. 民间组织
满分:3 分
6. 治理的结构是指治理过程中治理主体之间呈现的制度化地权利安排和行为模式。主要有以下哪些类型()。
A. 塔式治理结构
B. 链式治理结构
C. 环式治理结构
D. 网式治理结构
满分:3 分
7. 阿尔蒙德根据人们政治却像诸方面在政治发展进程中的序列对政治文化进行分类,按照人们在政治体系当中的角色转换,即对于政治体系整体输入、输出的态度和对于自身政治角色的认知,将政治文化划分了以下哪三类:
A. 新政治文化
B. 乡民政治文化
C. 臣民政治文化
D. 公民政治文化
满分:3 分
8. 现代社会中,政治选举的功能有哪些?
A. 社会稳定的安全阀
B. 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渠道
C. 权力和平转移的方式
D. 政治和发性的程序来源
满分:3 分
9. 治理与统治的区别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A. 权力主体多元化
B. 权力结构扁平化
C. 权力运行多向化
D. 权力运行自上而下
满分:3 分
10. 在政治发展理论中,政治制度化是政治组织和机构生存能力的一种标志。亨廷顿认为政治制度化包括哪些方面?
A. 适应性
B. 复杂性
C. 自主性
D. 内部协调性
满分:3 分
专科-政治科学原理第二次作业
试卷总分:100
单选题
多选题
判断题
三、判断题(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
V
1. 政治参与可以表达公民自己对于公共财富和价值分配的意愿和选择,因此政治参与越多越能保证公民权利和社会稳定。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3 分
2. 一般而言,政治沟通的通道越短,信息流动的时间就越短,信息的损失量和扭曲度也就越小。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3 分
3. 策略决策,是政党或政府就国家和社会长期发展的方向、目标、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等根本性问题所作出的决策。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3 分
4. 差额选举是候选人名额与应选人名额相等的选举方式。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3 分
5. 中国目前采用以直接选举为主,间接选举为辅的选举制度。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3 分
6. 非政府组织不同于利益集团的特点在于自治性、非营利性和公益性。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3 分
7. 能够避免衰退的政治变迁才是政治发展。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3 分
8. 按公民行使选举权的具体方式,选举可以分为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3 分
9. 目前来看,协商民主是选举政治的补充,但以后可以成为替代方式。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3 分
10. 政府回应能力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治沟通的通道是否顺畅。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3 分
版权声明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本站我们将配合处理!
上一篇 : 四川大学《知识产权法1025》13春在线作业1
下一篇 : 南开大学13春学期《促销管理与实务》在线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