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企业自主经营中的自觉规范
一、填空题
1、元伦理学的核心问题是人性自由与规范必然性的关系问题。
2、元伦理学在人性自由与规范必然性的关系问题上形成的一个基本结论是自由即限制。
3、道德从本质上讲是人自觉为自己立法的过程。
4、人类活动中一般的自由与必然关系问题,在道德活动中就表现为道德选择中的意志自由和道德规范的必然性之间的关系问题。
5、在意志自由的选择过程中,道德必然性往往以道德责任表现出来。
6、人类道德活动的主旨是道德的自由选择。
二、判断题
1、人性自由与规范必然性的关系问题是元伦理学的核心问题。(√)
2、人性和动物性区别的内在标志是社会赋予给人按自己的目的和愿望行动的外在自由。(×)
3、人性和动物性区别的内在标志是人作为活动主体的内在意志自由。(√)
4、人类活动中一般的自由与必然关系问题,在道德活动中就表现为道德选择中自由人性所衍生的意志自由和道德规范的必然性之间的关系问题。(√)
5、道德实质上是主体在自由自在的状态下进行善恶选择的一种活动。(×)
6、对道德必然性的正确认识使自由获得直接的现实性。(×)
7、在意志自由的选择过程中,道德必然性往往以自由权利表现出来。(×)
8、道德自由既是意志自由在道德选择中追求的目标,同时也是意志自由活动的结果。(√)
9、认识道德规范的必然性是人类道德活动的主旨。(×)
10、道德自由包含道德责任,道德责任则体现道德自由。(√)
11、个人所负的道德责任的限度是一个固定不变的量。(×)
三、不定项选择
1、道德选择作为人的自主活动,必然要受道德主体以外的客观必然性的制约,具体表现为:(ABC)
A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的限制
B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限制
C道德规范或称"道德律"的限制
D经济利益的限制
2、道德自由活动中的最大制约力量是(C)。
A法律规范的必然性B自然规律的必然性
C道德规范的必然性D经济规律的必然性
3、下列关于自由与责任的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BCD)。
A自由与责任相对立B自由与责任不可分
C自由包含责任D责任体现自由
4、行为主体对一定限度的道德责任负责,这个"度"由(BC)决定。
A由法律规范所决定
B由客观条件所提供的选择可能性决定
C由社会道德关系规定道德主体应履行的义务决定的
D由行为主体的认知水平所决定
5、对经营主体自由选择的必然性制约表现在(ABCD)。
A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
B道德主体在认识、情感、意志诸品格的方面限制
C道德规范的限制
D法律规范的限制
6、决定道德主体应负责任的客观条件是(CD)。
A经济条件的好坏B法律意识的强弱
C选择可能性的大小D人所具有的选择能力的大小
四、简答题
1、如何认识作为人类自觉活动前提的自由?
答:作为人类自觉活动前提的自由,既包括一定历史时代给人提供的按自己的目的和愿望行动的可能性,即一种外在的自由;也包括人独立地按自己的愿望在这些可能性中作出决定并采取行动的能力,即主体内在的自由。外在的自由是人们既得的由一定历史条件所决定的自由,它包括有利于人们在活动中实现自己目的和愿望的各种条件,尤其指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和社会环境。缺乏外在的自由,会使人的活动处处受限制。主体内在的自由是一种作为道德主体的人的类特性,这是一种意志的自由。亦即是说,自由人性在道德活动中是以意志自由来表现的,这是人们在行动中的一种凭自己意愿进行选择的自由。内在的自由作为意志自由对人活动起着指导和决定性的作用。
2、在道德实践活动中,外在必然性对意志自由的限制如何实现?
答:在道德实践活动中,外在必然性对意志自由的限制主要通过如下两个途径实现:其一,当历史条件、社会环境还未提供道德意志选择的客观可能性时,道德主体就不能对行为进行"要"或"不要"的自由抉择。特别是当人类对自然规律、社会规律惘然无知或知之甚少时,道德的自由永远是不可能的。其二,当人们在进行道德自由选择时,由于选择了"恶"或不道德行为时,这时,道德规范作为一种必然之则便要通过外在的社会舆论和主体内心的良心这一道德心理机制从而限制道德主体的自由。
3、行为主体对道德责任的负责为什么要有一定的限度?
答:行为主体对道德责任的负责,是有一个确定限度的。这个"度"是由客观条件所提供的选择可能性,以及由社会道德关系规定道德主体应履行的义务决定的。否则,道德责任又会沦为一种过于沉重的异己的力量而迫使道德主体丧失自由。
第四章
一、填空题
1、善就是指人性应当有的品性,而所谓的恶则是人性不应当有的品性。
2、在唯物史观看来,人们的善恶观念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历史产物。
3、道德意识形成的认识前提是对善与恶的认知和把握。
4、道德主体的认知过程是真理性认识和价值性认识的获得过程。
5、保障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得以顺利实现的主体性条件是道德意志。
6、道德意识的发展过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自发阶段、自觉阶段和自由阶段。
二、判断题
1、善与恶的观念从最本质意义上的确定是源于人性的规范活动。(√)
2、善就是指人性"可以"有的品性,而所谓的恶则是人性"不可以"有的品性。(×)
3、在唯物史观看来,人们的善恶观念是人类思维活动的历史产物。(×)
4、对善与恶的认知和把握,是道德意识形成的认识前提。(√)
5、伦理思想史上先天性善或性恶的观点都是道德意识理论上的先验论观点。√
6、道德情感包含着明显的非理性成分,所以它不能以理性作为自己的基本原则和必然性根据的。(×)
7、在自发阶段,道德意识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无知、惘然和犹豫。(√)
8、道德自我意识发展的最高阶段是自觉阶段。(×)
三、不定项选择
1、善恶观念具有的基本特点是(ABCD)。
A时代性B民族性C阶级性D相对性
2、道德主体意识中的善恶能力会随(BCD)而不断提高的。
A社会财富增加B年龄的增长C知识的增加D社会生活阅历的丰富
3、道德意识是在对善与恶的认知和把握中形成的,其具体形式表现为(ABCD)。
A道德规范B道德原则C道德理想D道德自我意识
4、道德自我意识主要的构成要素是(ACD)。
A认知B理论C情感D意志
5、道德意识发展实质上是(ABC)共同作用、相互协调的建构和发展过程。
A道德认知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规范
6、道德自我意识在自觉阶段主要表现为(B)的作用。
A情感B意志C理智D认知
7、道德自我意识的理想境界是(A)。
A道德自律意识的形成B道德自觉意识的形成
C道德自发意识的形成D道德认知意识的形成
四、简答题
1、认知因素在道德意识中的意义是什么?
答:道德主体的认知过程一是对道德规范所蕴藏的客观必然性的把握,亦即获得真理性认识;二是对道德所具有的满足主体需要的价值属性的把握,亦即获得价值性认识。道德主体认知过程的这两方面内容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对道德规范所蕴藏的客观必然性的认识是道德意识自觉性的认识论前提。没有这种认识就不会有对道德规范必然性的遵循,道德上的"善",事实上是以认识上的"真"为前提的。另一方面,对道德规范所具有的满足主体需要之价值属性的认识是推动主体从事一定的道德实践的精神驱动力。超功利的实践是不存在的,道德实践的活动总是为了满足主体对自我的道德价值的追求。道德自我意识中自觉地意识到这一点,无疑构成道德实践的一种认知前提和精神驱动力。
2、如何获得成熟的道德自我意识?
答:从道德意识发展过程的考察中可以发现,达到道德的自由意识境界是通过如下两个途径来实现的:
其一,使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稳定化和系统化。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多变性、波动性、随意性,恰恰是道德意识不自由的一种表现。因而,唯有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达到一种稳定的状态之后,道德自我意识才是真正自由的。因为在这个状态中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不再作为道德认知的异己力量,而是相反,被自觉地纳入道德自我意识那基于理性基础上的稳定系统之中。
其二,使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走向高度的整合。在道德自我意识中,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关系错综复杂,而且还常常相互矛盾冲突。这就对道德自由意识的形成有了一个极大的限制。所以,道德主体要超越这种限制就必须对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三者的关系进行统一的整理和协调,只有道德的认知、情感、意志在更高基础上统一整合起来了,道德的自由意识也才可能真正获得了实现。
这样,道德自我意识由于其内部的认知、情感、意志诸要素的稳定化、系统化和高度的统一整合,便达到了真正自由的境界,我们才拥有了成熟的道德自我意识。
一、填空题
1、元伦理学的核心问题是人性自由与规范必然性的关系问题。
2、元伦理学在人性自由与规范必然性的关系问题上形成的一个基本结论是自由即限制。
3、道德从本质上讲是人自觉为自己立法的过程。
4、人类活动中一般的自由与必然关系问题,在道德活动中就表现为道德选择中的意志自由和道德规范的必然性之间的关系问题。
5、在意志自由的选择过程中,道德必然性往往以道德责任表现出来。
6、人类道德活动的主旨是道德的自由选择。
二、判断题
1、人性自由与规范必然性的关系问题是元伦理学的核心问题。(√)
2、人性和动物性区别的内在标志是社会赋予给人按自己的目的和愿望行动的外在自由。(×)
3、人性和动物性区别的内在标志是人作为活动主体的内在意志自由。(√)
4、人类活动中一般的自由与必然关系问题,在道德活动中就表现为道德选择中自由人性所衍生的意志自由和道德规范的必然性之间的关系问题。(√)
5、道德实质上是主体在自由自在的状态下进行善恶选择的一种活动。(×)
6、对道德必然性的正确认识使自由获得直接的现实性。(×)
7、在意志自由的选择过程中,道德必然性往往以自由权利表现出来。(×)
8、道德自由既是意志自由在道德选择中追求的目标,同时也是意志自由活动的结果。(√)
9、认识道德规范的必然性是人类道德活动的主旨。(×)
10、道德自由包含道德责任,道德责任则体现道德自由。(√)
11、个人所负的道德责任的限度是一个固定不变的量。(×)
三、不定项选择
1、道德选择作为人的自主活动,必然要受道德主体以外的客观必然性的制约,具体表现为:(ABC)
A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的限制
B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限制
C道德规范或称"道德律"的限制
D经济利益的限制
2、道德自由活动中的最大制约力量是(C)。
A法律规范的必然性B自然规律的必然性
C道德规范的必然性D经济规律的必然性
3、下列关于自由与责任的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BCD)。
A自由与责任相对立B自由与责任不可分
C自由包含责任D责任体现自由
4、行为主体对一定限度的道德责任负责,这个"度"由(BC)决定。
A由法律规范所决定
B由客观条件所提供的选择可能性决定
C由社会道德关系规定道德主体应履行的义务决定的
D由行为主体的认知水平所决定
5、对经营主体自由选择的必然性制约表现在(ABCD)。
A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
B道德主体在认识、情感、意志诸品格的方面限制
C道德规范的限制
D法律规范的限制
6、决定道德主体应负责任的客观条件是(CD)。
A经济条件的好坏B法律意识的强弱
C选择可能性的大小D人所具有的选择能力的大小
四、简答题
1、如何认识作为人类自觉活动前提的自由?
答:作为人类自觉活动前提的自由,既包括一定历史时代给人提供的按自己的目的和愿望行动的可能性,即一种外在的自由;也包括人独立地按自己的愿望在这些可能性中作出决定并采取行动的能力,即主体内在的自由。外在的自由是人们既得的由一定历史条件所决定的自由,它包括有利于人们在活动中实现自己目的和愿望的各种条件,尤其指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和社会环境。缺乏外在的自由,会使人的活动处处受限制。主体内在的自由是一种作为道德主体的人的类特性,这是一种意志的自由。亦即是说,自由人性在道德活动中是以意志自由来表现的,这是人们在行动中的一种凭自己意愿进行选择的自由。内在的自由作为意志自由对人活动起着指导和决定性的作用。
2、在道德实践活动中,外在必然性对意志自由的限制如何实现?
答:在道德实践活动中,外在必然性对意志自由的限制主要通过如下两个途径实现:其一,当历史条件、社会环境还未提供道德意志选择的客观可能性时,道德主体就不能对行为进行"要"或"不要"的自由抉择。特别是当人类对自然规律、社会规律惘然无知或知之甚少时,道德的自由永远是不可能的。其二,当人们在进行道德自由选择时,由于选择了"恶"或不道德行为时,这时,道德规范作为一种必然之则便要通过外在的社会舆论和主体内心的良心这一道德心理机制从而限制道德主体的自由。
3、行为主体对道德责任的负责为什么要有一定的限度?
答:行为主体对道德责任的负责,是有一个确定限度的。这个"度"是由客观条件所提供的选择可能性,以及由社会道德关系规定道德主体应履行的义务决定的。否则,道德责任又会沦为一种过于沉重的异己的力量而迫使道德主体丧失自由。
第四章
一、填空题
1、善就是指人性应当有的品性,而所谓的恶则是人性不应当有的品性。
2、在唯物史观看来,人们的善恶观念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历史产物。
3、道德意识形成的认识前提是对善与恶的认知和把握。
4、道德主体的认知过程是真理性认识和价值性认识的获得过程。
5、保障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得以顺利实现的主体性条件是道德意志。
6、道德意识的发展过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自发阶段、自觉阶段和自由阶段。
二、判断题
1、善与恶的观念从最本质意义上的确定是源于人性的规范活动。(√)
2、善就是指人性"可以"有的品性,而所谓的恶则是人性"不可以"有的品性。(×)
3、在唯物史观看来,人们的善恶观念是人类思维活动的历史产物。(×)
4、对善与恶的认知和把握,是道德意识形成的认识前提。(√)
5、伦理思想史上先天性善或性恶的观点都是道德意识理论上的先验论观点。√
6、道德情感包含着明显的非理性成分,所以它不能以理性作为自己的基本原则和必然性根据的。(×)
7、在自发阶段,道德意识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无知、惘然和犹豫。(√)
8、道德自我意识发展的最高阶段是自觉阶段。(×)
三、不定项选择
1、善恶观念具有的基本特点是(ABCD)。
A时代性B民族性C阶级性D相对性
2、道德主体意识中的善恶能力会随(BCD)而不断提高的。
A社会财富增加B年龄的增长C知识的增加D社会生活阅历的丰富
3、道德意识是在对善与恶的认知和把握中形成的,其具体形式表现为(ABCD)。
A道德规范B道德原则C道德理想D道德自我意识
4、道德自我意识主要的构成要素是(ACD)。
A认知B理论C情感D意志
5、道德意识发展实质上是(ABC)共同作用、相互协调的建构和发展过程。
A道德认知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规范
6、道德自我意识在自觉阶段主要表现为(B)的作用。
A情感B意志C理智D认知
7、道德自我意识的理想境界是(A)。
A道德自律意识的形成B道德自觉意识的形成
C道德自发意识的形成D道德认知意识的形成
四、简答题
1、认知因素在道德意识中的意义是什么?
答:道德主体的认知过程一是对道德规范所蕴藏的客观必然性的把握,亦即获得真理性认识;二是对道德所具有的满足主体需要的价值属性的把握,亦即获得价值性认识。道德主体认知过程的这两方面内容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对道德规范所蕴藏的客观必然性的认识是道德意识自觉性的认识论前提。没有这种认识就不会有对道德规范必然性的遵循,道德上的"善",事实上是以认识上的"真"为前提的。另一方面,对道德规范所具有的满足主体需要之价值属性的认识是推动主体从事一定的道德实践的精神驱动力。超功利的实践是不存在的,道德实践的活动总是为了满足主体对自我的道德价值的追求。道德自我意识中自觉地意识到这一点,无疑构成道德实践的一种认知前提和精神驱动力。
2、如何获得成熟的道德自我意识?
答:从道德意识发展过程的考察中可以发现,达到道德的自由意识境界是通过如下两个途径来实现的:
其一,使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稳定化和系统化。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多变性、波动性、随意性,恰恰是道德意识不自由的一种表现。因而,唯有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达到一种稳定的状态之后,道德自我意识才是真正自由的。因为在这个状态中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不再作为道德认知的异己力量,而是相反,被自觉地纳入道德自我意识那基于理性基础上的稳定系统之中。
其二,使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走向高度的整合。在道德自我意识中,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关系错综复杂,而且还常常相互矛盾冲突。这就对道德自由意识的形成有了一个极大的限制。所以,道德主体要超越这种限制就必须对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三者的关系进行统一的整理和协调,只有道德的认知、情感、意志在更高基础上统一整合起来了,道德的自由意识也才可能真正获得了实现。
这样,道德自我意识由于其内部的认知、情感、意志诸要素的稳定化、系统化和高度的统一整合,便达到了真正自由的境界,我们才拥有了成熟的道德自我意识。
版权声明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本站我们将配合处理!
上一篇 : 浙江大学《企业伦理学》章节练习(7-9)
下一篇 :浙江大学《企业伦理学》章节练习(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