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伦理学期中测试卷
一、名词解释20%
1、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是指超过法律和经济要求的、企业为谋求对社会有利的长远目标所承担的责任。
2、柔性规范
柔性规范:是指以社会舆论和传统习俗表现出来的必然性规范。
3、意志自由
意志自由:是指主体内在的自由,即人独立地在社会历史提供的可能性中作出决定和采取行动的能力,是一种作为道德主体的人的类特性。
4、良心
良心:从本质上讲只是人对道德理性的一种被整合了的自觉意识。这种意识既是一种强烈的道德责任感,又是一种高度自觉的自我评价的能力和形式。
5、企业伦理
企业伦理:是企业在处理内外部人与人关系时所应自觉遵守的道德方面的行为规范。
二、判断题10%
1、伦理学研究的起点必须立足于人天性自私的基础之上。×
2、人的自然属性同动物的自然本能不能相提并论,人的自然属性是对自身动物本能改造的结果。√
3、真正的人性就是人的天性。×
4、企业道德主体所形成的道德规范包括企业的整体道德规范和企业内部的个人道德规范。√
5、道德自由包含道德责任,道德责任则体现道德自由。√
6、荣誉及对荣誉的追求是道德行为发生机制的社会方面的因素。√
7、义务的限制与约束的必然性与道德规范的必然性从本质上讲是一致的。√
8、要解决道德冲突,手段的有效选择是关键。×
9、伦理思想史上先天性善或性恶的观点都是道德意识理论上的先验论观点。√
10、道德情感包含着明显的非理性成分,所以它不能以理性作为自己的基本原则和必然性根据的。×
三、填空题10%
1、企业伦理在处理内外社会关系中的两大核心的行为规范是可信任和负责任。
2、信任这一道德规范由三个基本要素可预见性、可依靠性和依赖组成。
3、企业伦理道德规范主要体现于一是在企业内部形成可信任的经营德性;二是在企业外部形成自觉的道德责任感。
4、企业伦理所要涉及的基本问题是:"义利统一"问题。
5、企业伦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伦理道德活动。
6、元伦理学的核心问题是人性自由与规范必然性的关系问题。
7、元伦理学在人性自由与规范必然性的关系问题上形成的一个基本结论是自由即限制。
四、单项选择题10%
1、"是英雄使自己成为英雄,是懦夫使自己成为懦夫"。这句话的意思是指(A)
A在天性方面,人类天然平等,但在德性造就中有善与恶,高尚与卑劣的区分B在天性方面,人类是不平等的,但在德性造就中是平等的
C人类在天性和德性造就中都是平等的D在天性方面,人类就有与恶,高尚与卑劣的区分
2、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理性和德性具体体现于企业经营者对(D)的自觉认同。
A经济责任B法律责任C道德责任D社会责任
3、伦理学的实践理性特性表现在(A)。
A在实践中对理性规范的遵循B揭示人类的真理和谬误
C通过感性形象表现美与丑的对立D区分人类的真、善、美
4、马克思就曾指出过:人类把握世界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而实现的,科学、理论上把握世界,就不同于"从世界的艺术、宗教的、实践精神的把握"。这里所说的"实践精神的把握"实质指的是(B)。
A科学方式的把握B道德方式的把握
C艺术方式的把握D法律方式的把握
5、道德自由活动中的最大制约力量是(C)。
A法律规范的必然性B自然规律的必然性
C道德规范的必然性D经济规律的必然性
6、道德自我意识在自觉阶段主要表现为(B)的作用。
A情感B意志C理智D认知
7、道德自我意识的理想境界是(A)。
A道德自律意识的形成B道德自觉意识的形成
C道德自发意识的形成D道德认知意识的形成
8、下列不属于道德自我意识构成要素的是(B)。
A认知B理论C情感D意志
9、道德主体意识中的善恶能力不会随(A)而不断提高的。
A社会财富增加B年龄的增长C知识的增加D社会生活阅历的丰富
10、下列关于良心的特点错误的说法是(D)。
A良心是理性和感性的统一B良心是理智与情感的统一
C良心是意志与直觉的统一D良心是善与恶的统一
五、多项选择题10%
1、在关于人性问题上,中国古代哲人所持有的观点有(ABCD)
A告子的"先天之性无善恶"论B孟子的"性善"论
C荀子的"性恶"论D孔子的"性相近"论
2、道德选择中目的与手段的关系是(ACD)
A告子的"先天之性无善恶"论
B只要目的是道德的,任何手段都合理
C手段的道德价值又取决于目的的道德价值
D目的与手段是内在一致的
3、在道德手段的选择中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是(AB)。
A手段的有效性B手段具有道德上"善"的价值
C手段的合目的性D手段的合法性
4、企业生产经营者的职业良知可以划分为(ABCD)。
A对待环境的职业良知B对待社会(社区)的职业良知
C对待供应商和顾客的职业良知D对待企业内每一位员工的职业良知
5、善恶观念具有的基本特点是(ABCD)。
A时代性B民族性C阶级性D相对性
六、问答题20%
1、人为什么要有道德?
答:人之所以要有道德必然性根据在于:
(1)基于人类个体的共同要求。人类作为类的存在物,有许多共同的要求和愿望。为了满足和调节这些共同的需要,人们除了确立法的规范之外,还需要确立更普遍、更广泛、更有渗透力的行为规范,这就是道德。
(2)基于社会发展的共同利益。社会发展在不同地区、国家和民族虽有其特殊性,但存在诸多的共同利益。一个社会中人人都行善积德显然要更有利于社会的向前发展。
(3)基于文化传统的需要。人是文化的存在,必然要受文化传统的制约,人的道德意识也不例外。行为个体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要把历代承袭的道德规范视为"天经地义"的东西而予以信奉和遵循。
(4)基于对人的天性进行自觉规范的需要。人性中的自保、利己天性经常会诱使人去破坏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共同要求和利益,去摈弃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规范。正是因为这样,作为人性对自我存在中的诸如利己天性进行自觉规范的伦理道德才必然产生。
2、行为主体对道德责任的负责为什么要有一定的限度?
答:行为主体对道德责任的负责,是有一个确定限度的。这个"度"是由客观条件所提供的选择可能性,以及由社会道德关系规定道德主体应履行的义务决定的。否则,道德责任又会沦为一种过于沉重的异己的力量而迫使道德主体丧失自由。
3、企业经营中应遵循的最基本的实践理性原则有哪些?
答:(1)珍惜荣誉的行为原则。该原则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经营者对企业整体荣誉的维护和珍惜,二是经营者对个人荣誉的关心和珍惜。
(2)崇尚职业良知原则。职业良知不仅对企业产生德性效益,而且从长远看对企业运作而言也会产生经济效益。
(3)自觉认同并承担道德义务原则。这个道德义务既表现于外部的对社会整体利益,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方面,也表现于内部的对顾客,对员工的诚信、关爱方面。而且,由于义务与权利的内在统一性还规定了义务的自觉认同和承担,也会衍生许多有利于企业本身发展的权利。这是企业伦理学追求义利统一之必要性的又一具体表征。
(4)从善的原则。是企业经营者在道德冲突的情形下抉择的唯一依据,就是它表现在善与恶的冲突中的抑恶扬善原则,也表现在"小善"与"大善"冲突中的以"大善"为本的实践理性原则。
七、案例题20%
南宋绍兴10年7月某日,临安(今杭州)城中失火,不几时蔓延半城,烧毁屋宇数万。有裴姓富商,在闹市开设当铺、珠宝店。当日,火势既起,其店铺皆在烈焰中。裴老竟弃之不顾,命店伙、仆役尽行撤出,速往江干采购木材、毛竹、砖瓦、石灰等物,无论多寡优劣,尽悉平价购入。
翌日火灭,朝廷颁旨:商贾经售营造用材皆可免税。且灾后城内急待重建,竹木砖瓦价格徒升。裴老转手之间获利数倍,远甚所焚资财。
摘自(宋)宏迈《夷坚戊志》
假如你是临安太守,你如何评价此事?
一、名词解释20%
1、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是指超过法律和经济要求的、企业为谋求对社会有利的长远目标所承担的责任。
2、柔性规范
柔性规范:是指以社会舆论和传统习俗表现出来的必然性规范。
3、意志自由
意志自由:是指主体内在的自由,即人独立地在社会历史提供的可能性中作出决定和采取行动的能力,是一种作为道德主体的人的类特性。
4、良心
良心:从本质上讲只是人对道德理性的一种被整合了的自觉意识。这种意识既是一种强烈的道德责任感,又是一种高度自觉的自我评价的能力和形式。
5、企业伦理
企业伦理:是企业在处理内外部人与人关系时所应自觉遵守的道德方面的行为规范。
二、判断题10%
1、伦理学研究的起点必须立足于人天性自私的基础之上。×
2、人的自然属性同动物的自然本能不能相提并论,人的自然属性是对自身动物本能改造的结果。√
3、真正的人性就是人的天性。×
4、企业道德主体所形成的道德规范包括企业的整体道德规范和企业内部的个人道德规范。√
5、道德自由包含道德责任,道德责任则体现道德自由。√
6、荣誉及对荣誉的追求是道德行为发生机制的社会方面的因素。√
7、义务的限制与约束的必然性与道德规范的必然性从本质上讲是一致的。√
8、要解决道德冲突,手段的有效选择是关键。×
9、伦理思想史上先天性善或性恶的观点都是道德意识理论上的先验论观点。√
10、道德情感包含着明显的非理性成分,所以它不能以理性作为自己的基本原则和必然性根据的。×
三、填空题10%
1、企业伦理在处理内外社会关系中的两大核心的行为规范是可信任和负责任。
2、信任这一道德规范由三个基本要素可预见性、可依靠性和依赖组成。
3、企业伦理道德规范主要体现于一是在企业内部形成可信任的经营德性;二是在企业外部形成自觉的道德责任感。
4、企业伦理所要涉及的基本问题是:"义利统一"问题。
5、企业伦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伦理道德活动。
6、元伦理学的核心问题是人性自由与规范必然性的关系问题。
7、元伦理学在人性自由与规范必然性的关系问题上形成的一个基本结论是自由即限制。
四、单项选择题10%
1、"是英雄使自己成为英雄,是懦夫使自己成为懦夫"。这句话的意思是指(A)
A在天性方面,人类天然平等,但在德性造就中有善与恶,高尚与卑劣的区分B在天性方面,人类是不平等的,但在德性造就中是平等的
C人类在天性和德性造就中都是平等的D在天性方面,人类就有与恶,高尚与卑劣的区分
2、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理性和德性具体体现于企业经营者对(D)的自觉认同。
A经济责任B法律责任C道德责任D社会责任
3、伦理学的实践理性特性表现在(A)。
A在实践中对理性规范的遵循B揭示人类的真理和谬误
C通过感性形象表现美与丑的对立D区分人类的真、善、美
4、马克思就曾指出过:人类把握世界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而实现的,科学、理论上把握世界,就不同于"从世界的艺术、宗教的、实践精神的把握"。这里所说的"实践精神的把握"实质指的是(B)。
A科学方式的把握B道德方式的把握
C艺术方式的把握D法律方式的把握
5、道德自由活动中的最大制约力量是(C)。
A法律规范的必然性B自然规律的必然性
C道德规范的必然性D经济规律的必然性
6、道德自我意识在自觉阶段主要表现为(B)的作用。
A情感B意志C理智D认知
7、道德自我意识的理想境界是(A)。
A道德自律意识的形成B道德自觉意识的形成
C道德自发意识的形成D道德认知意识的形成
8、下列不属于道德自我意识构成要素的是(B)。
A认知B理论C情感D意志
9、道德主体意识中的善恶能力不会随(A)而不断提高的。
A社会财富增加B年龄的增长C知识的增加D社会生活阅历的丰富
10、下列关于良心的特点错误的说法是(D)。
A良心是理性和感性的统一B良心是理智与情感的统一
C良心是意志与直觉的统一D良心是善与恶的统一
五、多项选择题10%
1、在关于人性问题上,中国古代哲人所持有的观点有(ABCD)
A告子的"先天之性无善恶"论B孟子的"性善"论
C荀子的"性恶"论D孔子的"性相近"论
2、道德选择中目的与手段的关系是(ACD)
A告子的"先天之性无善恶"论
B只要目的是道德的,任何手段都合理
C手段的道德价值又取决于目的的道德价值
D目的与手段是内在一致的
3、在道德手段的选择中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是(AB)。
A手段的有效性B手段具有道德上"善"的价值
C手段的合目的性D手段的合法性
4、企业生产经营者的职业良知可以划分为(ABCD)。
A对待环境的职业良知B对待社会(社区)的职业良知
C对待供应商和顾客的职业良知D对待企业内每一位员工的职业良知
5、善恶观念具有的基本特点是(ABCD)。
A时代性B民族性C阶级性D相对性
六、问答题20%
1、人为什么要有道德?
答:人之所以要有道德必然性根据在于:
(1)基于人类个体的共同要求。人类作为类的存在物,有许多共同的要求和愿望。为了满足和调节这些共同的需要,人们除了确立法的规范之外,还需要确立更普遍、更广泛、更有渗透力的行为规范,这就是道德。
(2)基于社会发展的共同利益。社会发展在不同地区、国家和民族虽有其特殊性,但存在诸多的共同利益。一个社会中人人都行善积德显然要更有利于社会的向前发展。
(3)基于文化传统的需要。人是文化的存在,必然要受文化传统的制约,人的道德意识也不例外。行为个体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要把历代承袭的道德规范视为"天经地义"的东西而予以信奉和遵循。
(4)基于对人的天性进行自觉规范的需要。人性中的自保、利己天性经常会诱使人去破坏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共同要求和利益,去摈弃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规范。正是因为这样,作为人性对自我存在中的诸如利己天性进行自觉规范的伦理道德才必然产生。
2、行为主体对道德责任的负责为什么要有一定的限度?
答:行为主体对道德责任的负责,是有一个确定限度的。这个"度"是由客观条件所提供的选择可能性,以及由社会道德关系规定道德主体应履行的义务决定的。否则,道德责任又会沦为一种过于沉重的异己的力量而迫使道德主体丧失自由。
3、企业经营中应遵循的最基本的实践理性原则有哪些?
答:(1)珍惜荣誉的行为原则。该原则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经营者对企业整体荣誉的维护和珍惜,二是经营者对个人荣誉的关心和珍惜。
(2)崇尚职业良知原则。职业良知不仅对企业产生德性效益,而且从长远看对企业运作而言也会产生经济效益。
(3)自觉认同并承担道德义务原则。这个道德义务既表现于外部的对社会整体利益,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方面,也表现于内部的对顾客,对员工的诚信、关爱方面。而且,由于义务与权利的内在统一性还规定了义务的自觉认同和承担,也会衍生许多有利于企业本身发展的权利。这是企业伦理学追求义利统一之必要性的又一具体表征。
(4)从善的原则。是企业经营者在道德冲突的情形下抉择的唯一依据,就是它表现在善与恶的冲突中的抑恶扬善原则,也表现在"小善"与"大善"冲突中的以"大善"为本的实践理性原则。
七、案例题20%
南宋绍兴10年7月某日,临安(今杭州)城中失火,不几时蔓延半城,烧毁屋宇数万。有裴姓富商,在闹市开设当铺、珠宝店。当日,火势既起,其店铺皆在烈焰中。裴老竟弃之不顾,命店伙、仆役尽行撤出,速往江干采购木材、毛竹、砖瓦、石灰等物,无论多寡优劣,尽悉平价购入。
翌日火灭,朝廷颁旨:商贾经售营造用材皆可免税。且灾后城内急待重建,竹木砖瓦价格徒升。裴老转手之间获利数倍,远甚所焚资财。
摘自(宋)宏迈《夷坚戊志》
假如你是临安太守,你如何评价此事?
版权声明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本站我们将配合处理!
上一篇 : 浙江大学《企业伦理学》章节练习(1-2)
下一篇 :2014春浙江大学《财务管理》在线作业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