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选题(共 7 道试题,共 14 分。)
1. 一般认为,中国古代第一部修辞学专著是(A )
A. 《文则》B. 《毛诗序》C. 《中国修辞学史稿》D. 《周易》
满分:2 分
2. ( B)是话语交际中不参与字面信息交流的认识前提。
A. 隐喻B. 预设C. 表达D. 接受
满分:2 分
3. 在话语交际中,( A)影响话语主体的角色话语设计。
A. 角色预设B. 经验预设C. 价值预设D. 感情预设
满分:2 分
4. 一些旧有的、为人们所熟知的修辞信息,则沉淀在人们的语言习惯中,逐渐凝固成语词,其中最突出的是(B )。
A. 隐喻B. 隐喻义C. 比喻D. 比喻义
满分:2 分
5. 修辞接受是不确定性和确定性的统一。确定性则主要通过修辞接受活动中的(A )表现出来。
A. 社会性B. 开放性C. 选择性D. 个体性
满分:2 分
6. 1953年,唐纳德•布莱恩特发表的(B )是新亚里士多德主义修辞学的重要文献。
A. 《修辞学》B. 《修辞学:功能与范围》
C. 《解构之图》D. 《符号学与修辞》
满分:2 分
7. 修辞接受在本质上是(A )
A. 选择后的接受B. 选择前的接受
C. 选择中的接受D. 无选择的接受
满分:2 分
二、多选题(共 13 道试题,共 26 分。)V
1. ( AD)和( )作为修辞活动最频繁的现象,依赖于表达者和接收者主观互联的心理现实。A. 隐喻B. 比喻C. 话语D. 隐喻义
满分:2 分
2. 修辞功能的三个层面是(ABD )
A. 修辞作为话语建构方式(修辞技巧)
B. 修辞作为文本建构方式(修辞诗学)
C. 修辞参与人的物质建构(修辞社会学)
D. 修辞参与人的精神建构(修辞哲学)
满分:2 分
3. 所谓“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同样表现在修辞接受过程中。这种因人而异的接受,主要取决于接受者的主体经验,即( ACD)。A. 言语经验B. 实践经验C. 审美经验D. 文化经验
满分:2 分
4. 文学话语的读解的常规思路和技术操作,大致可以归为三种最常见的路径,即分别从(ABC )视野进入对象。
A. 语言学B. 文学C. 美学-哲学D. 印象学
满分:2 分
5. “众人拾柴火焰高”多重预设的正题和反题,体现的是两种价值本位:(BC )A. 国家本位B. 群体本位C. 个人本位D. 家庭本位
满分:2 分
6. 修辞接受特征是( ABCD)A. 社会性B. 开放性C. 选择性D. 个体性
满分:2 分
7. 诗体话语已成为话本小说不可缺少的部分,在话本传播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有(ABCD )
A. 营造氛围B. 情节实证C. 结构亮点D. 警世劝诫
满分:2 分
8. 事物本身的两面性决定了认知的两面性,进而决定了支持认知的预设可能同时包含(CD )A. 负题B. 错题C. 正题D. 反题
满分:2 分
9. 修辞接受的开放性特征包括(ABCD )
A. 自我敞开的瞬间体悟B. 修辞接受的延时效应
C. 倾听众语喧哗D. 接受者的自我调整
满分:2 分
10. 被建构的义项和作为语义建构参照的义项之间,原本是两个互不依赖的概念,在相似性原则中,意义的一端和另一端产生关合,只要在____等任何一点上相似,就符合表达者和接受者对相似性的共同限定。( ABCD)A. 功能B. 性质C. 过程D. 状态
满分:2 分
11. 作为修辞话语价值重建的政治表达,(AB )和( )两个向度共同导致了文革公开文本从文学话语向政治话语置换。
A. 写什么B. 怎样写C. 写给谁D. 何时写
满分:2 分
12. 在话语交际中,(BC )关系到话语交际中的主体经验世界对接和价值判断能否建立一个共享的意义空间。
A. 角色预设B. 经验预设C. 价值预设D. 感情预设
满分:2 分
13. 在西方文化语境和中国文化语境中,最能体现话语建构自觉意识的理论表述是(AC )A. 一语说B. 认同C. 炼字D. 预设
满分:2 分
三、判断题(共 30 道试题,共 60 分。)
1. 言语活动的深层机制,是表达者和接受者主体经验世界对接。当接受者走近表达者时,实际上是接受者走近了表达者的经验世界,当接受者偏离了表达者的经验世界时,修辞接受的错位就可能发生。( B)A. 错误B. 正确
满分:2 分
2. 关于修辞诗学,说得通俗一点,就是研究修辞话语建构向文本建构延伸的审美设计和诗学关联。( B)A. 错误B. 正确
满分:2 分
3. 接受者总是在不断变化的审美体验和审美视野中接受同一对象,接受者透过言语形式,跟表达者进行超越时空的交谈。( B)
A. 错误B. 正确
满分:2 分
4. 宏观上修辞接受活动的开放性,意味着对给定修辞信息的接受,具有无限的可能性。但是从微观上说,在一次具体的接受活动中,修辞信息的接受,只能选择众多可能性中的一种。(B)
A. 错误B. 正确
满分:2 分
5. 修辞接受可以通过瞬间体悟取得即时效应,也可能通过反复体验表现为滞后效应。( B)A. 错误B. 正确
满分:2 分
6. 作为社会化存在的接受者,往往通过修辞接受的方式汇入社会对某种修辞表达的认同,这在人们关于避讳语的接受中体现得很充分。(B )A. 错误B. 正确
满分:2 分
7. 不同的接受者个人,在本质上都是社会的人,不同主体的接受活动,无法超越社会通用的物质媒介和社会共同遵守的文化契约,因此,个体性的接受活动,在最终意义上,仍是社会性的。(B )
A. 错误B. 正确
满分:2 分
8. 通常所说的语法管“通不通”,修辞管“好不好”只是狭义修辞学的自我定位。( B)A. 错误B. 正确
满分:2 分
9. 在西方文化语境和中国文化语境中,最能体现话语建构自觉意识的理论表述,分别是“一语说”和“炼字”。( B)A. 错误B. 正确
满分:2 分
10. 《红高粱》对战争小说的改写,不是局部修正,而是在总体上对战争修辞话语的价值重建。( B)A. 错误B. 正确
满分:2 分
11. 修辞从话语建构向文本建构延伸的两大类型:从句到篇和从篇到句。( B)A. 错误B. 正确
满分:2 分
12. 家,作为一个血缘群体的栖息之所,可以引申出相关的语义系列:定居→安家→自己家的住房。(B )A. 错误B. 正确
满分:2 分
13. 修辞作为话语建构方式和文本建构方式,存在着某种同构性。( B)A. 错误B. 正确
满分:2 分
14. “三”和“五”作为原型数字进入修辞话语,有一个演变过程,演变轨迹为:神灵数字→模式数字→祥瑞数字。(A )
A. 错误B. 正确
满分:2 分
15. 预设可能引导接受,却不可能压抑接受。(A )A. 错误B. 正确
满分:2 分
16. 作为修辞活动的主体,表达者和接受者处于修辞活动的两极,二者统一在同一的言语交际过程中,又各有不同的角色分工。B
A. 错误B. 正确
满分:2 分
17. 接受者通常以自己的方式获取修辞信息,因此,经过接收者解码的所指,已经不完全是表达者编码的所指。(B )A. 错误B. 正确
满分:2 分
18. 在弗洛伊德的学说中,梦被解释为人的无意识中被压抑的愿望的改装,梦的解析,就是从梦的表层意义,追寻梦的深层意义,是探寻浮上意识层面的表层意义,如何掩盖了隐藏在无意识层面的深层意义的“改装”过程。(B )A. 错误B. 正确
满分:2 分
19. 同一接受者,对同一修辞话语的理解,可能因接受的反复而体悟有别。( B)A. 错误B. 正确
满分:2 分
20. 在修辞活动中,当接受者认同一种预设的时候,实际上也就是把自己的解释权交给了这种预设,因此,要使自主性接受不受压抑,需要走出既定的预设,重建一个认知前提。( B)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21. 我们把修辞幻象定义为:语言制造的幻觉。(B )
A. 错误B. 正确
满分:2 分
22. 王朔在文学文本中营造了一个属于市民趣味的欣赏空间,促成了文学文本向大众文化的开放,并且部分地弥合了纯文学与俗民大众之间的鸿沟,也重建了修辞话语的价值尺度。( B)A. 错误B. 正确
满分:2 分
23. 修辞赋予语言的世界以审美化的构形,让语言描述的现实以非现实的幻象形式投射于人们的意识中。特别是当信息资源完全被表达者控制的时候,表达者制造的修辞话语,也就制造着控制接受者的语言幻觉。(B )A. 错误B. 正确
满分:2 分
24. 解梦是对梦中幻象的修辞化解说。( B)A. 错误B. 正确
满分:2 分
25. 隐喻在修辞活动中的地位无与伦比,据瑞恰兹在《修辞哲学》一书中的统计,日常交际中每三句话,就有一句是以隐喻的方式来表述的。(B )A. 错误B. 正确
满分:2 分
26. “以禅喻诗”,首先是修辞意义上的“喻”,然后是诗学意义上对“喻”的方式的审美规定――以禅语喻诗语,以禅悟喻诗悟,从而把禅宗的审美思维和诗人的审美思维在一个新的层面进行了整合。(B )A. 错误B. 正确
满分:2 分
27. “芳草美人”是那些以女子自喻的男性作者笔下最常见的喻象符号。( B)A. 错误B. 正确
满分:2 分
28. 当个人的权利定位背离“我为人人”的向度时,“人人为我”要么变得虚幻、要么走向利己主义。正是在这种意义上,“众人拾柴火焰高”有它的合理性,也有不合理的一面,后者给个人本位的出场提供了空间。( B)A. 错误B. 正确
满分:2 分
29. 修辞接受中的开放性、选择性和个体性,意味着接受活动是不受任何规束的任意行为。(A )A. 错误B. 正确
满分:2 分
30. 表面上,女强人一般都较好地实现了个人价值,但是在深层,却体现了一种被命名者的角色分裂。( B)A. 错误B. 正确
满分:2 分
版权声明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本站我们将配合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