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春中国农业大学《哲学》复习思考题题库

所属学校:中国农业大学 科目:哲学 2014-06-19 08:39:00
一、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
答案
“离开革命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而不以革命理论为指南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这句话强调的是(   )。
A.要重视实践对理论的决定作用  
B.要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
C.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D.要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理论
C
把可直接感知的某种具体实物看作是世界的本原,这种观点属于( )
A.朴素唯物主义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D.庸俗唯物主义 A
辩证的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
A.主观精神的产物  B.客观精神的显现
C.主体对客体的直接反映 D.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D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在真理问题上的对立表现在(    )。
A.前者认为真理是发展的,后者认为真理是不发展的
B.前者认为真理中包含错误,后者认为真理绝对正确
C.前者认为真理来源于客观世界,后者认为真理是纯粹主观的
D.前者认为真理是客观的,后者认为真理是主观的 A
辩证法所要求回答的是(  )。
A.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 B.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
C.世界的状况是什么的问题 D.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
C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
A.主观精神的产物 B.客观精神的产物
C.主体对客体的直接反映 D.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D
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论据是(    )
A.物质是通过感觉感知的
B.人可以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C.感性认识可以上升为理性认识
D.实践的成功可以证明人们对客体的认识是正确的, D
不同的地理环境对社会存在和发展具有(    )
A.决定作用                  B.无足轻重的作用
C.加速或延缓作用            D.决定国家,民族命运的作用 C
当前,我国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客观依据是(  )。
A.自然规律                           B.人民的需要
C.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D.阶级斗争规律

C
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  )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D.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C
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通过( )
A.对人的生理结构的影响来实现
B.对人的心理素质的影响来实现
C.对民族气质的影响来实现
D.对生产过程的影响来实现 D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    )。
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
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D.事物发展的两种趋势第 A
二元论的根本错误是(    )
A.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  B.认为世界统一于原子
C.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D.否认世界的可知性 C
反映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    )
A.劳动者的经验技能      B.生产工具的水平 
C.劳动对象的质量   D.运输设备的状况 B
风俗、习惯、乡土观念,它们是(  )。
A.低水平的社会意识 B.高水平的社会意识
C.对社会生活的正确反映 D.对社会生活的错误反映
A
公孙龙的“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
A.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D.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B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瞬息万变,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是一种(   )。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D.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
C
国家就其起源来说,它是( )
A.暴力掠压的产物      B.社会契约的产物
C.产品分配不公的产物  D.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D
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是(    )
A.政治标准  B.经济标准  C.道德标准  D.社会标准
B
交往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它指的是(  )
A.历史主体和历史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形式
B.人与人之间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交往的总和
C.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物质变换活动
D.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依赖形式 B
经济基础是该社会的(  )。
A.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
B.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
C.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D.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D
决定社会面貌的基本因素是(   )
      A.上层建筑               B.精神文明
      C.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D.文化教育水平

   C
看问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  )。
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片面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不可知论观点
B
肯定和否定的关系是(  )。
A.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B.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C.对立、统一的关系 D.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C
理解全部人类历史的钥匙,应当从(  )
A.阶级斗争发展史中去寻找
B.和平劳动发展史中去寻找
C.地理环境变迁史中去寻找
D.政治制度演变史中去寻找 B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决定人的本质的是(   )
A.人的生理结构  B.人的社会属性
C.人的心理状况  D.关于人生意义的观点 B
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
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B.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C.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 
D.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C
马克思依据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依次更替的三大形态是(     )。
A.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
B.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
C.原始公有制社会、私有制社会、共产主义公有制社会
D.无阶级社会、阶级社会、无阶级社会 A
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    )
A.实事求是    B.阶级斗争理论
C.社会发展理论   D.人民群众历史作用原理 A
马克思主义认为,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  )
A.唯一形式  B.基本形式
C.辅助形式  D.特殊形式 B
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  )
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C.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
D.人们对人生目的意义的根本观点 B
矛盾的基本属性是(   )
A.普遍性和特殊性   B.斗争性和同一性
C.绝对性和相对性   D.变动性和稳定性 B
矛盾问题的精髓是(    )。
A.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问题
B.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
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问题
D.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问题 B
判断社会进步的最根本的标准是(    )
A.社会秩序的隐定  B.民主程度的提高
C.自然环境的改善  D.生产力的发展 D
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标志是(     )
A.公有制还是私有制       B.公有制水平的高低
C.是否适合生产力状况     D.劳动产品分配是否公平 C
人的价值包括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人的社会价值的大小,主要取决于( )。
A.个人所从事的职业是否重要 B.个人对社会奉献的多少
C.个人社会地位的高低 D.个人知识和才能的多少
B
人的价值的两个方面是(   )。
A.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   B.政治价值和经济价值
C.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    D.潜在价值和现实价值 C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
A.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矛盾
B.开拓进取与因循守旧之间的矛盾
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D.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 C
人类社会全部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是(    )。
A.血缘关系     B.生产关系
C.政治关系      D.思想关系
B
人类最终从动物界分化出来的根本标志是(    )
      A.直立行走        B.抽象思维 
  C.制造劳动工具     D.语言的产生 C
人生观的核心是( )。
A.关于人生目的的观点 B.关于人生理想的观点
C.关于人生态度的观点 D.关于人生意义的观点

D
人与动物最根本区别在于(   )
A.是否具有思想意识
B.是否具自然属性
C.是否能制造和使用工具
D.在否具有宗教信仰 C
上层建设的内容十分丰富,可以把它们划分为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是(   )
A.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  B.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
C.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  D.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 D
社会进步的内在根据是(   )
A.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B.物质文明的发展水平
C.精神文明的发展水平     D.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 A
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  )
A.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
B.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
C.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文化制度
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D
版权声明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本站我们将配合处理!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