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春广东电大《地域文化(岭南民间文化)》复习资料

层次:本专通用所属学校:中央电大 科目:地域文化(岭南民间文化) 2015-03-23 11:25:56
四、简述题:
1、简述广府民系的特点。(教材P7—8)
答:广府民系的特点主要是不怀旧,不拘泥于历史,富于冒险,勇于开拓,容易接受外来的新事物,又善于融合,消化,吸取,商品意识浓,价值观念强。精明能干,善变兼容,淡薄政治,讲求经济实效。这与其地理位置有关。
2、简述客家民系特点。(教材P9—10)
答:客家民系的特点:宗族观念强,富团结心。喜爱唱山歌。有刻苦耐劳性格和一定的“山地意识”,念念不忘祖宗盛德。他们尊师重教,崇尚诗书,秉承了中原文化“书香门第”的特质。他们一向以读书为荣,以读书识字为“一技之长”。梅县被称为“文化之乡”。
3、简述岭南民俗有哪些主要特色。(新教材无此内容)
答:岭南民俗的特色,归结起来,主要有三:
(1)古老而又年轻,处处迸发出中西撞击的火花。古老的生产生活方式,风习礼仪,使人从中领略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在日常生活、饮食、服饰、人际交往等方面,不但有新兴海滨的迷人风韵,还略带一点“洋”味,构成了峙南民俗的显著特色。
(2)活泼多样,充满水乡浪漫情调。那轻歌曼舞的节日风情,“三月三”是这样。“耍童歌”也是这样,“游花街”更是这样,那轻快活泼的调子,就象花街上播放的广东音乐一样清新明秀,轻微淡远,在人们面前展示一幅明媚阳光沐浴着春天万物的面卷,使人轻松舒坦,又催人奋发,这正是岭南民俗的主旋律。
(3)极富人情韵味,带有浓郁的市井风情。广东人感情比较细腻,不善表露,但极重情义。在日常生活中,广东人诸事都带有浓重的人情味。如探访朋友忘不了“手信”、春节时大人给小孩“压岁钱”,长辈给晚辈“分柑”,以物“结缘”,以花传情,送花祝愿等,都带有浓重的人情味。广州的茶楼,与其说是饮食天堂,还不如说是人情交往的大观园。
4、传说中移居羊城的先民带羊南迁,有何依据?(教材P24)
答:先民带羊现迁的依据有三点:
(1)古代神羊圣明的形象,一向得到人们尊重。
(2)羊的繁殖力强,适应性强,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3)羊的行动快速,便于驱赶,是当时南迁的先民携带的理想家畜。
5、广东的涉外故事与传统的涉外故事有什么不同?(教材P35—36)
答:涉外传说故事中,以“洋人盗宝”型最多、其传统的基本模式是:我国某地有一宝物,外观平平,国人不识,后被某一外国商人或传教士发现,重金购去,或以各种手段骗取,甚至武力抢夺,但由于宝物依恋故土,不愿出洋;或到了洋人手中失去灵性,不听使唤;或在争夺中损坏,变为废物。从此这个地方就衰败了,老百姓过着穷苦日子,似乎这一切都是可恶的洋人盗窃了我们的宝物所造成的。这些故事多出现在近代,表现出很强的锁国心理。
而广东的涉外传说则表现出另外一种情调:与外国人友善相处,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平等竞争。例如《海珠石的传说》,这一传说与同类传说中宝物被盗失去了灵性,此地从此衰败的结局相反,海珠石一直是传说中的一幅美景。
6、造成广东涉外故事的开放心态的原因有四:(教材P34—40)
(1)广东在地缘上形成一个开放的格局,易于接受外来文化的影响。
(2)由于特殊的地理原因,广州最早成为我国对外通商口岸和手工业基地。
(3)处于中西文化要冲的广东,更容易接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导向现代文化的变通心理。
(4)广东华侨遍布世界各地,在中外文化交流中起了重要的沟通作用。
由此可以看出:广东涉外故事反映了广东地方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人民的生活、生产、心理、风俗及其所表达的人民的是非观念、道德观念、伦理观念、审美观念等。繁荣的商品经济和实利重商的思想倾向,使广州文化显得兼容、灵活、宽阔、新颖。它以经世致用为其基本精神,兼容外来文化的开放风气,超越传统导向的进取意识,和讲求实效的社会心理。这些特质构成了广东民间故事的传统内核,使之区别于封闭式的内陆文化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洋人盗宝”故事。
7、简述六祖学佛的故事。(教材P42—43)
答:六祖是农家子弟,有一次,他到县城去,路过寺院,听到和尚在念《金刚经》,他的心性顿然开悟。23岁那一年,六祖要离别新兴,到湖北东禅寺学佛。当时惠能的舅父不准他离开母亲出家,提出如执意要离家,须把外祖母家门的一块大石拜得裂开,惠能很虔诚,对着石头拜了七七四十九天,终于以诚心拜开了石头,离家别母到湖北学佛。六祖拜别母亲和舅舅,千里迢迢到湖北东禅寺,要拜五祖为师。起初五祖不肯收留他,惠能曰:“人虽有南北,佛性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所言正合五祖心意于是把他留下,并让他在碓房舂米破柴。八个月后,五祖遴选嗣法人,命各弟子各作一偈。惠能作了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他的偈令大家很惊讶,没想到一个在碓房干活的人竟能作这样的偈。五祖心中暗喜,但怕别人害他,却假装说:“亦未见本性。”第二天,五祖悄悄来到碓房,问惠能:“米熟也未?”惠能答道:“米熟久矣,犹欠筛在。”这些话都是双关语,体现惠能与五祖心息相通。然后五祖又用杖击三下。就离开了。当夜三更时,惠能往五祖住处,五祖秘受禅法,传以衣钵给惠能,并嘱咐说:“农为争端,止汝勿传。”令其迅速南逃。16年后,适逢高僧印宗法师在广州法性寺(今光孝寺)开讲“涅盘经”,惠能混在众僧中听讲,当时风吹幡动,众僧引颈而望,便发生了一风动一还是“幡动”的辩论。毫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一高论,博得印宗的赏识。惠能因此出示衣钵,削发剃渡,正式被拜为禅宗六祖。
8、在六祖学佛故事的编造里体现了哪些佛教文化?举例简要说明。(教材P42—46)
答:(1)惠能离家学佛的故事、关于“幡动”的辩论体现了佛学的色空观;
(2)惠能坠腰石春米的故事体现了佛学讲求艰苦磨练的精神;
(3)惠能种菜的故事体现了佛学要求的根基清净、心如止水的品格;
(4)惠能吃早餐的故事体现了佛学要求的悟性;
(5)惠能显法的故事(惠明追衣钵、向陈亚仙借地,行昌行刺等)体现了佛学无边的功能。
9、在广东,对刘三妹的称呼各地不一样,从对她的称呼的变化中构成了一个什么样的传说风物圈?(教材P54)
答:民间对他的称谓都是为我们提供了她传歌的路线,她的行迹又给我们划出了一个风俗圈。即岭南民俗峒溪文化圈。它的范围涉及广东、广西乃至云南东部(云南河口、屏边一带有刘三妹传说)的部分地区,它明显区别于珠三角洲及潮汕平原地区的风俗文化,这是应该引起我们注意的。
10、简述客家山歌中为什么以爱情山歌为最多?(教材P143—144)
答:(1)爱情是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
(2)客家妇女向来参加户外家事活动,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机会多;
(3)爱情山歌共性大,往往不受时间、空间、人物的局限,传唱的人多,容易积累。
11、在潮汕地区,猜谜有一种独特的规程,请简述这一规程。(教材P65)
答:潮汕猜谜的独特规程是击鼓报猜,猜谜开始时,主事者擂鼓一通,鼓声过后,即可开猜。猜射者先报谜笺编号,作者主鼓一声,再报谜面与谜底,又重鼓一声,再加解释,完全正确,主鼓三声。这一规程,谜界称之为“击鼓报猜”。它不但可以增加谜坛的热烈气氛,善制谜的作者,还善于以鼓导猜,启迪出你的思路,鼓舞你的信心,所以很受欢迎。
12、潮汕灯谜的特点。(教材P67)
答:潮汕灯谜有以下几个特点:
(1)在内容上:①具有高度政治思想内容。如谜语:“清朝皇帝戒鸦片,三令五申难实现。广东地方民更伤,新华盛世才欣忭。”及时反映了当时广东的政治风云。②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巧借当地山川风物,风情入谜,状绘了一幅幅南国的风俗画卷。
(2)在艺术上:谜面之美,谜义之精,谜底之切,底面扣合之妙,底面用材之新,表现手法之多样,法门谜格的参补,都到了无懈可击的地步。
①法门多达40多个,常用的有传神、会意、别解、谬解、反射、章旨、形象、问答、拟人等。
②谜格也有40多种,如秋千格、卷帘格、双钩格、求凰格等。
13、广州竹筒屋的结构特点是怎么样的?其形成的原因是什么?简述之。(教材P81)
答:竹筒屋是广州近代传统住宅形式之一,其平面特点是单开间,且开间小、面窄,门口临街的宽度通常只有3~4米,但其进深却很大,多为12~15米,也有达30~35米的,宽与深之比由1:4至1:8,甚至1:10以上,由前到后排列成多个房间,形似竹筒,故名竹筒屋。它多见于广州西关和市中心区一带,尤以霞飞坊、盐运西、将军东、西街一带更为典型和集中。竹筒屋一般分为前、中、后三个部分。前部为大门和门头厅;中部为大厅,为较高的单层,内设神楼;后部为卧室和厨房、厕所。三个部分用天井分隔,以廊道联系,竹筒屋与竹筒屋之间形成的街巷非常狭窄。
其产生的原因是:19世纪上半叶,随着工商业发展和城市人口逐渐增多,粤中地区人多地少,地价昂贵,同时,当地气候炎热潮湿,竹筒屋的通风,采光,排水,交通可以依靠开敞的厅堂和天井,廊道得到解决。竹筒屋层次重叠,直线到底,有回肠荡气之势。目前竹筒屋比较集中的地方多见于市中心区,惠吉西路、盐运西、甜水巷和将军东、西街段更为集中和典型。
14、客家民居与潮汕民居有什么不同?(教材P83—85)
答:客家民居的基本形式是围龙屋,又称“土围子”,在我国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它是客家人所创建的一种聚居形式,客家人是古代中原地区南迁而来的民众,由于地理条件较差,生活艰苦,再加来自当地土著人的威胁,他们只有依靠集体才能求得生存,这就使他们不得不保持聚族而居的生活方式,房屋建筑也就一直保持着从远古流传下来的独特建筑形式——土围子。客家围龙屋的整体平面基本上是一个大的椭圆形,接近现代的田径体育场。中间主体部分为房屋建筑,屋前为长方形禾坪,再往前是半月形池塘。屋后是半圆形的山坡或林地,种有翠竹树木,称“花台”、“茔背”。
潮汕民居平面类型很多,最基本形式为下山虎和四点金。下山虎俗称“厝尘”,平面布局为三合院形式。四点金平面布局为四合院形式。简述紫坭春色在出色的特点答:紫坭春色分为两类:一类叫“树头色”以大茶仔树桩插在桌上,其枝于上装扮两三个女孩童,扮演故事人物,出色时抬着桌子游行;另一类叫“锣鼓柜色”,用干根木桩扎成一个八音锣鼓架,扮演故事的小女孩置于其中,由4至8人抬着游行。
15、潮汕民居有几种形式?其有什么风格特点简述之。(教材P84—85)
答:潮汕民居的类型很多,最主要的有下山虎、驷马拖车和四点金等。民居大多是以四点金为基本单元加以组合发展而成。潮汕民居无论是“四点金”和“下山虎”,都十分注重豪华、典雅装饰,与皇宫注重富丽堂皇的装饰有相似之处。潮汕民居装饰的重点是门楼、屋面和厅堂。屋内的檀木都漆成红色,椽子漆成蓝色,称为“红楹蓝桶”。内部装饰建筑有木雕和石雕等,雕工精细、别致配以漆画和嵌瓷等,金碧辉煌,美仑美奂。飞檐画栋上则绘制花鸟虫鱼和飞禽飞兽、历史人物故事等,造型栩栩如生,十分生动、形象,使整座建筑富有艺术气氛,如同进入殿堂。
16、何谓潮汕“四点金”?(教材P84)
答:潮汕的民居,多是以“四点金”为基本形式发展变化而来的,“四点金”类似北京的“四合院”,整体为一方形,中轴线为前厅→天井→后厅。前后两厅各有东西两间旁房,占据整座庭院的四角,故谓“四点金”。
17、简述客家民居中的建筑特点。(教材P84—85)
答:客家民居中的建筑有五个特点:
(1)四合院中轴线的圆形布局;
(2)因地取舍,改选和利用环境;
(3)大屋顶、高台基和玲巧的屋身;
(4)以木材为主的结构;
(5)绘画复杂,色彩浓重;
18、简述广东民间娱乐圈的主要色相及分布。(教材P121)
答:广东民间娱乐圈的主要色相及分布:
(1)春色,分布广东各地。
(2)秋色,佛山特有。
(3)飘色,流行于番禺沙湾和吴川梅录一带。
(4)火色,增城、龙门、连南等。
(5)水色,番禺市桥、中山小榄。
(6)马色,新丰、龙门一带。
(7)灯色,佛山、潮洲最有名。
19、简述紫坭春色在出色时的特点。(教材P123)
答:紫坭春色分为两类:一类叫“树头色”以大茶仔树桩插在桌上,其枝于上装扮两三个女孩童,扮演故事人物,出色时抬着桌子游行;另一类叫“锣鼓柜色”,用干根木桩扎成一个八音锣鼓架,扮演故事的小女孩置于其中,由4至8人抬着游行。
出色时,每坊一至两板,每晚20板左右,连续数晚,板色不同,紫坭春色十分讲究板面构思,要求做到一板春色,一幅画图,画中有待,耐人寻味;方为优胜,其次是人物扮相,包括长相和服装,都要得体,符合人物身份、性格;扎作工艺、布场要和谐,花草树木要逼真。楼台璀璨,庭院玲珑,对联亦很讲究。
20、“自梳女”与“串隆闺”。(教材P138—139)
  答:“自梳”与“串隆闺”,历来被人们视为岭南婚姻风俗的两大奇事,它们形式不同,性质也自相背向。“自梳女”视男女交媾为人生最丑陋之事,因而终生不肯嫁人,即使被近出嫁民绝不和丈夫发生两性关系,“不落家”。“串隆闺”则视两性关系如平常,男青年多交个朋友,到“布隆闺”去与姑娘对歌,谈情说爱,在封闭的社会中自我调节,自娱自乐,也是一种寄托;女性则可通过“串隆闺”来选择知己,比盖头盲婚,终身从一要幸福自由。两者从表面看来,似乎表现了两种不同的人生价值取向。但在封建社会里,在客观上都起到了反抗封建婚姻的作用,对世俗婚姻观念是一种有力的冲击。
21、简述“自梳”和“串隆闺”有什么不同?(教材P138—139)
答:“自梳女”视男女交媾为人生最丑陋之事,因而终生不肯嫁人,即使被迫出嫁也绝不和丈夫发生两性关系,“不落家”。
“串隆闺”则视两性关系如平常,男青年多交个朋友,到“布隆闺”去与姑娘对歌,谈情说爱,在封闭社会中自我调节,自娱自乐,也是一种寄托;女性则可通过“串隆闺”来选择知己,比盖头盲婚,终身从一要幸福自由。
22、简述“不落家”风俗形成的原因及特点。(教材P136)
答:“不落家”是指妇女婚后不到夫家长住,也不与丈夫过夫妻生活。这种妇女,名曰已婚,实则仍为独身,俗称“不落家”。
“不落家”风俗形成的原因及特点:有的女子,因决心要过独身生活,虽瞒着父母已秘密自梳,但终拗不过父母的逼迫而出嫁,所以只好采取婚后“不落家”的办法来应付父母。蓄意不落家的妇女临时秘密请知已的大嫂大姐们传授洞房花烛之夜的应付办法,并请金兰姐妹特制一套防卫衣服,衣服制成上下相连,夹口处缝得特别牢固,让新郎无法扯开,新娘还自带一把刀作自卫,不让新郎贴近其身,如新郎暴力相逼,即厉声呼救,以金兰姐妹扮演的大妗,闻声后便集体前往救护,帮助新娘解脱,在夫家住至三日,“回门”后就不再返回夫家了。
23、简述“自梳女”产生的背景。(教材P139—140)
答:自梳女产生于清朝后期。据《顺德县志》记载:当时,顺德蚕丝业发达,许多女工收入可观,经济独立。她们看到一些姐妹出嫁后,在婆家受气,地位低微,因此不甘受此束缚,情愿终身不嫁,于是产生了自梳女。珠江三角洲其它地区的自梳女情况与顺德相似。到了上个世纪30年代,珠江三角洲地区蚕丝衰落,这一带的年轻女性听说到南洋打工收入丰厚,遂结伴前往,许多女性在南洋打工多年,没有谈婚论嫁,五六十岁时,买来供品拜祭天地,也就成为了自梳女。而她们也就是中国最后一批自梳女。
版权声明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本站我们将配合处理!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