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金融统计分析》期末复习重点(第八章)

层次:本专通用所属学校:中央电大 科目:金融统计分析 2015-03-23 10:38:17

第八章 资金流量统计分析

第一节 资金流量核算的基本理论

一、资金流量核算的产生和发展

1947年和1952年,美国经济学家M.A.科普兰发表了《通过美国经济跟踪货币流通》以及美国《货币流量研究》,标志着资金流量体系的诞生。50年代后期,资金流量账户开始在一些市场经济国家推广。1968年联合公司把资金流量账户纳入国民经济账户体系(SNA)中。我国于90年代开始编制中国的资金流量账户。

二、资金流量核算

1.资金流量表

资金流量核算是采用复式账户或矩阵账户的方法,记录核算期内国民经济各机构部门之间,以及国内与国外之间发生的各种金融交易。

资金流量表主要由两方面组成:金融交易和机构部门。反映了每个机构部门所发生的各种金融交易的情况。

大部分金融交易形成了金融资产和负债,但也有部分交易只形成资产却没有对应的负债。

2.资金流量账户

将各个金融机构部门以及国外的金融交易复式账户用矩阵的形式连接成为一张表就是资金流量矩阵账户形式。了解我国资金流量账户的机构部门类型和金融交易类型。

3.资金流量核算的范围

一般有三种。(1)以增加值为核算起点,核算内容包括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最终消费和储蓄形成、实物投资以及金融交易;(2)以可支配收入为起点,核算内容包括最终消费和储蓄的形成、实物投资以及金融交易;(3)以净金融投资为起点,核算内容仅含金融交易。本书采用第三种核算范围。

实际上,要更好地说明社会融资活动、金融结构变动等重要经济现象,必须将存量数据和流量数据相互结合使用。

4.资金流量核算与国民资产负债账户

国民资产负债账户对金融资产与负债的部门和交易分类的原则和内容,与资金流量核算账户是完全一致的。简单地说,流量和存量的关系为:期初存量+本期流量=期末存量。

但实际工作中采用的等式为:

期初金融资产负债存量+本期金融资产负债流量+本期金融资产负债调整流量=期末金融资产存量

三、资金流量核算中的平衡关系

资金流量矩阵账户存在以下几种平衡关系:

1.储蓄、资本形成与金融资产、负债的平衡,公式表述为:总储蓄-资本形成总额+统计误差=形成的金融资产总额-形成的负债总额=净金融投资

2.金融资产和负债的平衡:指核算期内,全社会通过某种金融工具形成的资产数量等于通过该类工具形成的负债数量。

3.机构部门间及整体与国外之间的平衡,指核算期内,各机构部门及国外相互间通过金融交易所发生的资产数量等于所发生的负债数量。

了解该平衡的经济含义。

四、资金流量核算的特点

1.资金流量核算范围广、覆盖面宽。通过资金流量账户不仅可以观察到已在货币与银行统计、国际收支统计中有所反映的金融机构部门的金融资产与负债的变动状况,或者国外与国内的金融交易等,而且还可以观察到住户、非金融企业以及政府部门的金融交易行为。

2.资金流量核算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一部分。

3.资金流量核算与其他统计体系具有高度的协调性。

4.具有国际可比性。

第二节 资金流量统计

一、统计基础

1.统计基础数据来源

资金流量统计的基础数据主要来源于货币与银行统计、国际收支统计、证券统计、政府财政统计、保险和养老基金业统计、证券基金以及其他从事辅助性金融活动的金融机构统计。由于资金流量核算具有广泛性的特点,它没有一套专门的、由基本经济单位直接上报的数据收集系统,只能利用已有的各种统计体系以及统计调查中的数据,按照资金流量核算的要求,进行加工,满足资金流量核算的数据需要。

2.资金流量核算的统计基础

资金流量核算的质量,关键取决于它所要从中取数的统计体系与资金流量核算体系的协调程

第二,对金融交易的分类要有高度协调性。

二、资金流量核算方法

1.复式记账法。

2.项目合并与轧差。资金流量核算在编制时经常将不很重要的经济现象的交易项目,或是数据来源有困难的项目作合并或轧差处理。

三、资金流量核算原则

1.权责发生制。即各机构单位之间的交易必须是在债权和债务发生、转换或取消的同时记录在各自的账户中,遵循权责发生制原则。

2.估价原则。交易发生时时点上的市场价格是资金流量核算选择的估价标准。

四、资金流量核算的分类

1.交易主体分类

明确机构单位的含义和特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具备机构单位特征的有两类:一类是住户;一类是得到法律或社会承认的独立于其所有者的社会实体,也即法人单位。法人单位又可分为非金融企业部门、金融机构部门和政府部门。

2.金融交易分类

资金流量核算不同于专门领域金融统计的关键一点是它核算范围的广泛性,因此,资金流量核算在设计金融交易时,通常对项目口径的规定比较综合。主要有:(1)通货。主要包括纸钞和辅币。(2)存款。包括活期存款、定期存款、住户储蓄存款、财政存款、外汇存款和其他存款。(3)贷款。包括短期贷款、中长期贷款、对政府的贷款、外汇贷款和其他贷款。(4)证券。包括各种债券和股票。(5)保险准备金。(6)结算资金。(7)金融机构往来。包括同业存放款和同业拆放款。(8)准备金。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缴存的准备金。(9)库存现金。银行机构准备的现金业务库存。(10)中央银行贷款。中央银行向金融机构发放的贷款以及再贴现。(11)其他(净)。(12)国际资本往来。包括长期资本往来和短期资本往来。(13)国际储备资产。包括货币黄金、外汇、特别提款权、在国际组织的头寸的变化。

第三节 资金流量分析

资金流量核算作为一个完整的账户体系,主要的分析功能体现在两个领域:

一、金融结构分析

三、社会融资活动分析

各机构部门在金融市场上利用各种金融工具融资。资金流量表回答了以下问题:谁需要融出资金,谁需要融入资金,资金是通过什么方式融出融入的。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分析:

1.非金融企业部门的资金筹集。

2.住户部门金融资产的形成。

第四节 金融市场结构与金融风险分析

通过对金融市场结构的分析,试图解释资金的提供者是通过哪些金融工具,将其提供给资金的获得者,以及由此带来的金融风险。目前,我国的金融风险主要是银行风险,主要原因有:(1)从财政预算到银行金融的转变,是金融风险发生的前提。(2)政策性贷款的扩大,是金融风险增大的重要渠道。(3)国有企业负债和亏损增加,是银行金融风险的最大隐患。(4)住户部门储蓄和投资的巨大反差,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金融风险。

第九章 金融体系国际竞争力分析

瑞士国际管理开发学院(IMD)自80年代末开始研究国际竞争力理论与评价方法,不断发展完善,根据一国或地区最充分可能创造和积累国民财富综合能力的国际竞争力概念,对四十几个国家或地区竞争力进行分析评价,以《国际竞争力年鉴》的形式公布其研究结果。国际竞争力参评国家或地区有47个,评价指标有288项,包括硬数据指标182项,其中42项作为提供背景信息之用,不参加排序,软数据指标106项,按八大竞争要素归类,金融体系国际竞争力即要素之一。十多年来《国际竞争力年鉴》已成为世界上最负盛名的国际竞争力研究报告之一,是各国政界、经济界领袖审时度势、制定决策的重要参考物。

第一节 金融体系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和指标体系

一、金融体系国际竞争力的理论

一个完整的金融体系由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构成。金融体系的竞争力强弱取决于这两个市场的运行状况。有竞争力的金融体系表现为在资本市场上市场机制,特别是利率机制和汇率机制的有效运行,多种层次的金融机构并存的有序竞争,金融体系的国际化和一体化程度较高;在货币市场上银行金融活动是开放的、透明的,政府对金融活动的干预是适度和有效的。

基于该思想,在衡量国家或地区之间金融体系的竞争力以及这种竞争力在国家和地区国际竞争力的地位的时候,着重围绕金融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为此,在瑞士国际管理开发学院1999年的《国际竞争力年鉴》中,把资本运行状况和货币市场服务质量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金融体系竞争力强弱的两个主要方面。金融体系竞争力指标由资本成本的大小、资本市场效率的高低、股票市场活力和银行部门效率4类要素共27项指标组成。

注意国际游资的冲击给金融体系的国际化和一体化带来的新问题。

二、金融体系竞争力的指标体系

1.资本成本竞争力

资本成本是指使用资本所需付出的代价。资本成本竞争力指标体系反映金融体系对资本形成的支持程度,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金融体系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力的大小,共有3个指标组成:(1)短期实际利率;(2)企业资本成本;(3)国家信用评级。

2.资本市场效率竞争力

资本市场效率竞争力是反映在资本市场上企业获取资本的途径及其难易程度。该体系反映金融体系运行是否舒畅和其开放程度,通过衡量资本市场上筹资的隐性成本,进而评价市场效率,共由8个指标组成。(1)本国的财务状况;(2)信贷;(3)外国金融机构;(4)外国公司进入本地资本市场是否受限制;(5)本国公司进入外国资本市场是否受限制;(6)国际保理业务;(7)股票市场(包括二级市场)为企业提供资金;(8)风险资本。

3.股票市场活力竞争力

股票市场是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股票市场的活力直接影响到金融体系的竞争力水平。

该指标体系共由5个指标组成。(1)股票市场筹资额;(2)股票市场人均交易额;(3)国内上市公司数;(4)股东的权利和义务;(5)内幕和交易。

4.银行部门效率竞争力

银行部门效率主要是衡量在货币市场上银行部门的服务质量,包括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效果、金融监管质量以及商业银行的服务范围和质量等方面。该指标体系共由11个指标组成。(1)中央银行政策;(2)银行规模;(3)银行部门资产占GDP的比重;(4)利差;(5)对金融交易的信任;(6)金融机构透明度;(8)金融教育;(9)金融技术人才;(10)信用卡发行量;(11)信用卡交易量。

第二节 金融体系国际竞争力分析

一、金融体系基本数量关系分析

通过计算金融体系的竞争力与它的四个要素之间的偏相关系数,表明金融体系的竞争力与资本市场效率竞争力关系最为密切,与银行部门效率竞争力关系其次,与股市活力竞争力关系排在第三,与资本成本竞争力关系最为疏远,说明在评价金融体系的国际竞争力中,金融效率始终在第一位。

二、金融体系竞争力的国际比较

1.发达国家金融体系的国际竞争力

发达国家由于资本市场的发育比较成熟,金融服务质量较高,金融体系的国际竞争力排名一直比较靠前。通过分析以直接融资金融模式代表的美国和以间接融资模式代表的日本的国际排名,可以看出在现阶段,美国的金融模式比日本的金融模式更具有优势。这也为中国金融改革提供了借鉴。

2.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金融体系的国际竞争力

主要指新加坡、韩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省为代表的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由于各自的金融体系的特点不同,国际竞争力表现出较大差异。

3.发展中国家金融体系国际竞争力

发展中国家,由于受到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冲击和波及影响,金融体系的国际竞争力下降较大

4.转型国家金融体系国际竞争力

三、中国金融体系国际竞争力的回顾与评价

1.中国金融体系国际竞争力的回顾

2.中国金融体系国际竞争力的现状分析

(1)中国金融体系竞争力的优势项目分析

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相比,中国国际竞争力的优势项目并不多,而且排名也不太靠前。从资本市场上看,股票市场的建立和发展主要是在90年代以后,但迅速从劣势转换成为优势。利率是资本市场中最为敏感的部分,我国由于未完全市场化,也成为优势项目。金融资产占GDP的比重也为我国金融体系国际竞争力的优势项目。

(2)中国金融体系竞争力的劣势项目分析

与优势项目相比,我国的劣势项目较多,主要是一些软指标,而且主要集中反映在资本市场效率竞争力上共5项即进入本地资本市场、外国金融机构、进入外国资本市场、本国公司财务、国际保理业务;反映银行部门效率竞争力的有两项:金融技术人才和金融教育;反映股市活力竞争力的只有股市交易额。归纳一下,我国的劣势主要体现在:一是金融体系的对外开放程度不高;一是金融的基础条件比较薄弱


版权声明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本站我们将配合处理!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