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电大《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形成性作业1

层次:本专通用所属学校:中央电大 科目: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2015-03-23 10:38:28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对民族发展有无影响?有哪些影响?

自然环境对社会的影响

地域发展规律研究地理环境发展变化的规律性,主要内容有人地关系发展规律,区域发展规律和城市发展规律等。地域发展规律和地域分异规律、地域综合规律组成地理环境基本规律的基干。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影响的性质。

从整体说,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从个别场合分析,对于一些特定的课题,自然环境可以成为人类活动的决定性条件。

1、自然环境的直接影响

自然环境对社会的直接影响在劳动生产率、产品质量、城市和区域发展、工农业布局等方面都有反映。“蜀道难”,说的是山地环境对四川交通的直接影响。重叠的险峰,陡峻的峭壁,凶猛的山洪、泥石流和塌方,是古代交通的巨大障碍。

2.自然环境的间接影响

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多数影响是间接的,通过媒介体现。第一类间接影响是“自然—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型连锁反应。我国东南沿海盛产柑桔、菠萝等水果和水产,罐头工业原料丰富,成为我国罐头工业比较发达的地区。美国芝加哥在附近农牧业基础上发展肉类加工工业、食品工业和农业机械制造工业。背景都是适宜的农业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影响的阶段性。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不断变化,有明显的阶段性。

(1)采集经济和狩猎经济阶段,人类的衣食住行对地理环境的依赖度较大。

(2)农业社会阶段,栽培的作物,驯化的家畜、家禽是主要生活来源。

(3)工业社会阶段,煤、石油、水力等能源,铁矿、铜矿等金属资源和航道、港口等交通孔

道,成为传统工业和商品贸易的基础。

(4)后工业化阶段,新技术产业兴起,生活资料自然富源与劳动资料自然富源对社会的整体影响下降,环境质量对社会的整体影响上升。


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特征的理论和斯大林的理论有何相同与不同?

一、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发展史上,第一个完整的科学民族定义,是由斯大林1913年在《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一文中提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二、经过长期的思索与实践,2005年5月中国共产党在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和政策的简述中提出: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

三、斯大林基于欧洲和俄国众多民族及其存在发展为基础概况的民族四特征定义、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发展史上第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民族定义,但并不能完全套用于中国的实际;中国共产党在总结中外民族理论及其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于现阶段提出的关于民族六特征理论、继承了斯大林关于民族四特征定义中“共同语言、共同文化”两特征,同时明确提出了民族还具有“历史渊源”、“生产方式”、“风俗习惯”、“心理认同”的共同特征,并强调了宗教在有些民族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民族同化和民族组合的区别:

(1)民族同化是甲变成乙或乙变成甲,或者是甲乙的某一部分向对方的转化。但是,民族组合是甲、乙等民族或其一部分,组合成非甲非乙的新的民族共同体。我国少数民族发展中的异源同流就属于这种情况。

(2)民族组合中也许会以某一民族的特征为主要部分,再吸收其他民族的特征部分的内容,它毕竟与一民族完全同类化于其他民族的现象是有所区别的。

民族同化和民族融合的区别:

它们在发生的时间、发生的范围、发生的结果上不同,实现的途径上也有所不同。

(1)民族同化在民族的发展的整个过程中都有可能发生。它是个别民族的单方面的变化,结果只是个别民族的消失,民族数量的相对减少,而民族现象依然存在。

民族融合是人类社会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以后实现的,是全世界一切民族的变化,其结果是人类的民族差别、民族界限的消失。民族作为客观实体自然消失,出现新的人类统一体。

(2)民族强迫同化是凭借暴力和特权进行的。民族融合不是凭借暴力特权的认人为结果,而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自然力量的自然的历史发展过程。

(3)历史上出现过的所谓“民族融合”,实际上是民族同化。

版权声明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本站我们将配合处理!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