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填空题
1.小说《缀网劳蛛》中的女主人公尚洁说:“我像蜘蛛,命运就是我底网。”
2.“_鲁迅_”这个名字几乎就是“杂文”的代名词。
3.丰子恺的童真散文,与_冰心_不同,与鲁迅的《朝花夕拾》有异曲同工之妙。
4.在小说《_伤逝_》中,鲁迅不厌其烦地用了“新的生路”一词达12次之多。
5.“落华生”是作家许地山的笔名。
6.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是_张资平_的《冲积期化石》。
7.在20世纪初,文学是革命家手中最为有力也最为有效的一种手段和武器,而革命则是文学家心中最为迫切也最为崇高的目标和理想。
8.新文学第一个专门的诗歌刊物是由 文学研究会 主办的《诗》月刊。
9.《苍蝇》一文已经具有了“文抄公体”的雏形。
10.长篇小说《家》在发表时题为《激流》。
11.现代派诗歌的真正崛起,是在1929年_戴望舒_的诗集《我的记忆》出版之后。
12.曾与梅兰芳齐名,有“北欧南梅”美誉的戏剧家是_欧阳予倩_。
13.《原野》中“仇虎逃人森林中,在焦母不舍的追杀中,终于精神崩溃”,与_洪深_的《赵阎王》中“赵大在森林里乱窜,精神发生错乱”这一情节,同是模仿美国表现主义剧作家奥尼尔的名剧《琼斯王》。
14. _郁达夫_的名文《给一个文学青年的公开状》,是给后来成为著名小说家的沈从文的回信。
15.在三种北京人中,愫芳和曾瑞贞可以看作从现实北京人走向未来北京人的代表。
16.周立波的《暴风骤雨》与丁玲的《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一起被视为解放区小说的主要收获。
17.作者倾诉的对象是儿童,歌颂的对象是母亲的作品是《寄小读者》。
18.鲁迅小说最重要的贡献是 题材 上的突破。
19.1993年末,北京作家打出了“新体验小说”的旗号。于1994年初,在《北京文学》正式登台亮相。
20.入选鲁迅编辑的《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的四位乡土小说家中,除许钦文和王鲁彦外,还有来自贵州的 蹇先艾 和来自湖南的黎锦明。
21.话剧《茶馆》的结构形式,被称为“图卷戏”,或“横断面连缀式”。
22.如果说朦胧诗是时代“风云”记录,那么第三代诗就属个人“风月”白描。
23.《 女神 》的出版,标志着中国现代诗歌发展的第一个时期“初期白话诗歌”时期的结束。
24.“第一次文代会”于 1949 年7月在北平召开。
25.北岛《古寺》一诗中的“石碑”意象象征着历史。
30.从20世纪下中叶开始,许多文学史家们热衷于用“启蒙”一词来描述20世纪百年中国文学。
31. 茅盾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蚀》由三个中篇《幻灭》《动摇》《追求》组成。
32.丁西林的剧本在戏剧结构上通常采用“三元结构”的模式。
33. 1897年,严复、夏曾佑在《本馆附印说部缘起》一文中提出,应该利用小说来启发民的觉悟。
34. 新写实 小说对“典型化”理论的突破,主要体现在对人物的塑造上‘
35.长篇小说《家》在发表时题为《 激流 》。
36.“ 政治小说”的概念是康有为提出的。
37.“新辞赋体”又称“ 郭小川体”。
38.“新中国文学”实际上是“解放区文学”的继续和发展,而“解放区文学”则是战争 的直接产物。
39.战国时代韩国的聂政舍身刺杀相国侠累的故事,被郭沫若先后写成同名的诗剧和历史剧《棠棣之花》。
40.1990年代出现了一批情节组装、故事拼贴的戏剧,如林兆华导演的《中国孤儿》。
41.《 梵峨嶙与蔷薇》是田汉发表的第一个剧本。
42.第三代诗歌形形色色的特点,基本表现为两个倾向,一是追求反诗,一是追求纯诗。
43. 艾青与郭沫若、闻一多并称中国新诗史上的三大爱国主义诗人。
44.“京派”与“京味”无关,却与“乡土文学”有着重要的血缘联系。
45.“新中国文学”实际上是“解放区文学”的继续和发展,而“解放区文学”则是
战争的直接产物。
46.中国的小剧场运动以 爱美剧 的形式进行艺术实验,建立起不同于新剧的话剧体制,其核心是以“导演制”取代“明星制”。
47.《灭亡》中的 杜大心是“恨”的化身,而李淑静是“爱”的化身。
48.以“淦女士”的笔名在创造社刊物上发表小说的作家是 冯沅君 。
49.对于20世纪中国文学的历史分期,以前,人们习惯于按照中国社会的发展特征将其分割为
三个时期。
50.20世纪末叶中国文学总的大背景是“文革”。
51.曾与梅兰芳齐名,有“北欧南梅”美誉的戏剧家是欧阳予倩。
52.就爱情诗而言,郭沫若热烈,汪静之纯情,徐志摩欢乐,闻一多执着,李金发则充满异国情调。
53.《红岩》中的徐鹏飞、《林海雪原》中的 座山雕 、《红日》中的张灵甫,是五六十年代小说创作中最有影响的三个反面人物形象。
54.1937年8月,《文学》、《文丛》、《中流》和《译文》四家上海著名的文学刊物合并为《呐喊》。
10.“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是“文协”提出的。
55.茅盾的《子夜》原题为《_夕阳_》。
56.著名的“三美”主张包括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和 建筑 的美。
57.九叶派诗人袁可嘉曾说:“ 卞之琳 上承‘新月’(徐、闻),中出‘现代’,下启‘九叶’(尤其是四十年代西南联大的一些年轻诗人),五六十年代以后对海外华人(包括港台诗人)有广泛影响……”
58.独幕剧《 酒后》根据著名女作家凌叔华的同名小说改编。
59.在30年代中期, 曹禺 话剧的出现,给中国的职业话剧带来了生机。
60. 张承志 的小说中常出现一个蒙古草原母亲或奶奶“额吉”的形象。
61.被称为“第一个革命女作家”的是丁玲 。
62. 新感觉派 又称为“现代派”。
63. 孙甘露 最早引人注目的小说是《访问梦境》。
64.《柏子》是沈从文小说从幼稚走向成熟的一部作品。
65.巴金的《灭亡》与《死去的太阳》、《新生》可以称为“革命三部曲”。
66.《红岩》中的徐鹏飞、《林海雪原》中的座山雕和《红日》中的张灵甫,是五六十年代小说创作中最有影响的三个反面人物形象。
67.1987年池莉发表了《烦恼人生》,被认为是新写实小说的发端之作。
68.《寒夜》是_巴金_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小说创作的后期代表作。
69.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写实型”和以_孙犁_为代表的“抒情型”,在50年代形成了两大小说流派,即“山药蛋派”和“荷花淀派”。
70.鸟孩是作家阎连科塑造的农村拾荒孩子形象。
71.白桦的《曙光》标志着新时期 话剧创作的复苏。
72.方方 的《祖父在父亲心中》、《行云流水》、《一唱三叹》、《定数》等作品,主要写当代知识分子的生活和精神困惑。
73.“朦胧诗 ”论争,直接缘于老诗人公刘对顾城几首小诗中流露出来的悲观消沉人生观的担心。
74.代表汪曾祺小说风格的早期小说是《老鲁》和《鸡鸭名家》。
75.在50年代开始的颂歌潮流中,最为著名的作品是“三红一创”,包括《红日》、《红旗谱》、《红岩》和《创业史》。
76.《_尝试集》诗集取名,是反陆游诗句“尝试成功自古无”,取“自古成功在尝试”之意。
78.香港及澳门的文学在1999年回归之前,仍然具有“孤岛文学”的性质。
79.从20世纪下半叶开始,许多文学史家们热衷于用“启蒙”一词来描述20世纪百年中国文学。
80. 孙光明为救村里一个八岁的男孩而死,这一细节出自小说《在细雨中呼喊 》。
81. 丁西林的剧本在戏剧结构上通常采用“三元结构”的模式。
82. 新写实小说 小说对“典型化”理论的突破,主要体现在对人物的塑造上‘
83.“新辞赋体”又称“郭小川体”。
84.未完成的自传体长篇小说《正红旗下》是_老舍_的最后一部小说。
85.宗璞的《我是谁》借鉴了西方意识流小说心理描写的表现手法。
86.如果说80年代是诗歌与小说的年代,那么90年代就是_散文的年代。
87.小剧场话剧常用的结构方式是_拼贴_。
88.《_芙蓉镇_》王秋赦及李国香两个反面形象的塑造,暗示了少数反面人物的人格缺陷和变态心理,成了他们迫害美丽善良又能干的正面人物胡玉音的动机。
89.“从‘有我之境’转向‘无我之境”’是评论家李庆西对_寻根_文学艺术特点的归纳。
90.王安忆最出色的两篇作品《小鲍庄》和《叔叔的故事》都是中篇小说。
91._历史_迷宫和形式迷宫是先锋小说最主要的两种方式,企图通过个人历史记忆的残片,抵达非表面化的生存真相,借助形式迷宫指向现实的要害与实质。
92.真正代表40年代话剧艺术水平的作品,是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曹禺的《北京人》和夏衍 的《法西斯细菌》。
93.描写了“失败的资本家、失恋的大学生、失业的政府职员、失宠的交际花、失神的学者”的新感觉派小说是《夜总会里的五个人》。
94.余华从先锋向世俗的妥协,一般认为始于《在细雨中呼喊》。
95.《三里湾》是我国第一部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长篇小说。
96.寻根小说的重要特征是审丑,韩少功在《爸爸爸》中塑造的丙崽形象,就是这样个丑类。
97.著名翻译家傅雷以“迅雨”的笔名发表了当时评论张爱玲的最重要的文章《论张爱玲的小说》。
98.九叶诗派是40年代规模最大、影响也最大的诗歌流派。
99.叶辛小说《磋砣岁月》着力于表现下乡知青的真实心理与苦难处境,从而对知青运动作出了否定
100.围绕着张天翼的小说《华威先生》,发生了抗战以来的第一场文学论争:关于“暴露与讽刺”的论争。
101.《 叔叔的故事》和《中国一九五七》是两部个人化的理性而深刻的反思小说。
102.在马原的小说里,回到文学本身,主要意味着回到 叙事 形式。
103.《乡村死亡报告》是作家阎连科的作品。
104.小说《河边的故事》是余华对侦探小说的戏仿。
105.代表汪曾祺小说风格的早期小说是《老鲁》和《鸡鸭名家》。
106.王秋赦和李国香是《芙蓉镇》中的两个反面形象。
107.余华早期作品大多受卡夫卡影响。
108.纯诗是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和文艺理论家瓦莱利提出的概念。
109.“伤痕文学”主要把人放在政治层面来思考,“反思文学”更注重对人的社会性与自然属性的思考,如对“人性”、“人的价值”、“人的生命力量”等命题的思考。
110. 郭沫若的诗集《女神》、郁达夫的短篇小说集《沉沦》和鲁迅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的先后面世,确立了新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主流地位。
111.进入到20世纪中叶,文学的启蒙主题逐渐让位于救亡主题,“救亡文学”成为了时代的主流。
112.象征派的主要诗人除李金发外,还有后期创造社的三诗人王独清、穆木天和冯乃超。
113. “三美”主张是新月诗派的理论纲领。
114.《林家铺子》是茅盾描写乡村生活的第一次尝试。
115. 李季的民歌体叙事长诗《王贵与李香香》是解放区诗歌的代表性作品。
116. 《诗镌》的出刊,标志着“新月诗派”的正式形成。
117. 《叔叔的故事》塑造了“叔叔”的形象,同时也塑造了年轻作家“我”的形象。
118. 与《长恨歌》中王琦瑶有着相似经历的是苏童小说《妇女生活》中的娴。
119.1918年3月,新文学的倡导者们联手上演了一出“双簧戏”,先由钱玄同化名“王敬轩”,汇集社会上各种反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言论,整理成一封给《新青年》的信,同时由刘半农作复,痛加驳斥。
200. 文革文学“一个作家八个戏”,指的是创作了《艳阳天》、《金光大道》等作品的作家浩然和八个样板戏。
203.胡适的《易卜生主义》一文引发了一个小说和戏剧创作的“易卜生热”。
204.《上海屋檐下》采用“复调”的手法,以林志成、匡复和杨彩玉之间的关系变化为中心情节。
205.茅盾是一位具有“社会科学家”气质的小说家。
206.《第一炉香》是张爱玲开始作家生涯的第一篇小说。
207. 1915年9月,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创刊,拉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208. 《你别无选择》和《无主题变奏》的发表,引发了一场有关“伪现代派”的讨论。
209.潘月亭、李石清和黄省三,构成了一个既互为对照又互为补充的“三段式”人物链。
210. “左联”于1930年3月成立,1936年10月宣告自动解散。
211. 鲁迅发表的第一篇文学作品《斯巴达之魂》,属于以“编译”为名创作的历史小说。
212. 《棋王》的表面重心在棋,实际重心却在吃。
213. 中年右派作家与知青作家是反思文学大潮的主力。
214. “繁星体”造成了一个“小诗的流行的时代”。
215. 1979年,上海文艺出版社编辑出版了《重放的鲜花》作品集,收入50年代17位作家的旧作。
216. “先爷”用生命养育的玉蜀黍,最后只结成了7粒黍子。
217. “孤岛文学”成就突出的是杂文和历史剧。
218. 新文学内部出现的第一场著名的论争,即“问题与主义”的论争,论争双方是胡适与李大钊。
219. 从1922年至1925年,全国先后成立的文学社团及刊物,不下一百余种。
220. “朦胧诗”论争最著名的“三个崛起”是指:谢冕的《在新的崛起面前》、孙绍振的《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徐敬亚的《崛起的诗群》。
221. 梁启超是“启蒙文学”的先驱,鲁迅、郭沫若、茅盾等作家可以看作其主要代表。
222. 话剧《雷雨》的诞生,标志着中国话剧正式步入“剧场戏剧”时期,是中国话剧从业余化走向专业化的标志。
223. 90年代散文在整体风貌上比80年代散文更少文学性和抒情性,而更多思想性和议论性。
224. 林纾汉译小说的第一部,是法国作家小仲马的《巴黎茶花女遗事》。
225. 无场次多声部话剧《车站》一剧中出现了多声部对话,对话最多时达七个声部。
226. 40年代的民歌体叙事诗主要活跃于解放区,民谣体讽刺诗主要流行于国统区。
227. 郁达夫的处女作是《银灰色的死》。
228. 巴金对克鲁泡特金的全部著作以及人格都推崇备至,因此便以安那其主义作为自己的人生信仰。
229. 新文学第一个纯文学刊物是经文学研究会改革后的《小说月报》。
230. “我不得不和历史作战”,诗句出自北岛《履历》一诗。
231. “新诗戏剧化”的探索是从新月诗派开始的,30年代现代派的后起之秀卞之琳更是将新诗的戏剧化看作是“诗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232. 《红旗谱》试图塑造“农民英雄”朱老忠,但这个形象离作家心目中的理想形象还有相当差距。
233. “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丰富,和丰富的痛苦”和“残缺的我”,是穆旦诗歌中三个常见的主题。
234. 袁水拍的《马凡陀的山歌》和《马凡陀的山歌续集》是国统区最有影响的政治讽刺诗集。
235. 阎连科尤其擅长于中篇小说的谋篇布局,人称“中国的海明威”。
236. 农民题材小说更多表现了鲁迅“怒其不争”的思想。
237. “私人化写作”一般认为始于陈染创作的《私人生活》。
238. 《金锁记》在三万多字的篇幅中,营造出了六种含义不同的月亮。
239. 在小说《伤逝》中,鲁迅不厌其烦地用了“新的生路”一词达12次之多。
240. 从《雨巷》的内容和情调上,我们都可以肯定,它的意境是从南唐诗人李璟的“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词句演化而来的。
241. 有人说:“老舍是旧中国北方市民社会的同情者和批判者,而张天翼则是当时东南沿海一带市镇社会的揭发者。”
242. 身为军旅作家的阎连科,最为成功的小说却是描写中国乡村农民生存状态的“耙耧系列”。
243. 20世纪初叶的散文创作成就,主要体现在杂文、游记和抒情散文三个方面。
244. “闲话散文”的开山之作,是鲁迅的《朝花夕拾》。
245. 1978年12月,由北岛、芒克等主持的民间诗刊《今天》在北京创刊,拉开了“新诗潮”的序幕。
246. 老舍早年以写小说擅名,晚年则以剧本创作为多。
247. 抗战街头剧“好一计鞭子”是指《放下你的鞭子》、《三江好》和《最后一计》。
248. 袁昌英的独幕剧《孔雀东南飞》,运用佛洛伊德学说,探讨了中国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寡妇情结”。
249. 茅盾创作的惟一的剧本是《清明前后》。
250. 王朔作品的主角几乎全是“顽主”。
251. 描写以黄昏、黑夜为代表的“时间意象”和以墓地、古宅为代表的“空间意象”的散文集是《画梦录》。
252. 沙汀的《兽道》与《在祠堂里》、《凶手》等集中描写了地方军阀令人发指的罪行。
版权声明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本站我们将配合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