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课程与教学论》复习题(第4章)

层次:本专通用所属学校:中央电大 科目:课程与教学论 2015-03-23 10:40:55

第四章  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


1.课程内容的选择简称              。(课程选择)(P178)

2.课程选择是:根据特定的教育价值观及相应的课程目标从学科知识、当代社会生活经验或学习者的经验中选择课程要素的过程。(P178)

3.课程要素包括概念、原理、技能、方法、       等等。(价值观)(P178)

4.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科学”著名命题第一次明确提出了    的问题。(课程选择)(P178)

5.在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      成为“泰勒原理”的基本构成。(选择学习经验)(P178)

6.主张课程内容即学科知识的人有       。(要素主义教育学者、永恒主义教育学者、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结构主义课程论者)(P179)

7.课程选择的基本取向或课程内容的基本取向有(P179):

⑴课程内容即学科知识。

⑵课程内容即当代社会生活经验。

⑶课程内容即学习者的经验。

8.怎样选择学科知识(作为课程内容)?(P179-184)

⑴处理好学科知识与课程内容的关系,做到学科逻辑与儿童心理逻辑的统一。

⑵整合科学、艺术与道德。

⑶认识到科学与技术的关系不是对立的、机械联合的,而是连续的有机统一的。

⑷认识到概念原理的知识与过程方法的知识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9.孔德提出的“实证等级论”的科学分类体系,由简单到复杂依次为:    、    、    、    、    。(数学或科学、物理、化学、生物、社会学)(P181)

10.科学、艺术与道德整合关系大致包括三方面的含义(P182):

第一,科学不是价值中立的,而是价值负载的;

第二,科学、艺术、道德具有等价性;

第三,科学、艺术、道德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具有内在统一性)。

11.科学与技术关系的沿革经历了两个阶段(P183):

第一阶段:从18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这一阶段科学与技术的关系表现为主导与依附的关系,二者本质上是对立的。

第二阶段:20世纪中叶以后至今,这一阶段科学与技术的关系表现为对等与融合的关系。

12.把科学知识分为概念原理的知识与过程方法的知识是从   纬度来看待学科知识的。(过程与结果)(P184)

13.实现了概念原理的知识与过程方法的知识的统一的课程流派是        。(学术中心课程)(P185)

14.“被动适应论”观点的代表是      与       。(博比特与查特斯)(P186)

15.“主动适应论”观点的代表是      。(杜威)(P186)

16.典型的“主动适应论”包括      与       。(杜威的经验自然主义和社会改造主义课程理论)(P186)

17.在“主动适应论”中,杜威认为学校学校课程应是“经验课程”,其基本形态则是    。(主动作业)(P187)

18.康茨、拉格、布拉梅尔德是         的代表。(社会改造主义课程理论)(P188)

19.不论是杜威的课程理论还是改造主义的课程理论,都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教育及课程的工具地位。(∨)

20.选择社会生活经验的根本问题是如何认识         的关系问题。(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P186)

21.卢梭的“自然教育论”及相应的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理论,杜威的“进步教育论”及相应的经验自然主义经验课程理论,都把        置于课程内容的核心地位,如(学习者的经验)(P190)

22.选择学习者的经验必须以尊重学习者的个性差异为前提。(∨)

23.从“被动适应论”到“主动适应论”再发展到“超越论”的历程,即是学校课程的      不断受到尊重,学校课程的       不断得到提升的过程。 (主体性、主体地位)(P190)

24.“超越论”的基本观点表明20世纪70年代以来,学校课程的主体地位最终被确立起来了。(∨)

25.学习者的经验选择过程本质上是每一个学习者的自我选择过程。(∨)

26.施瓦布认为课程不是教材一个因素,而是   、   教材、环境四因素动态交互的作用。(教师、学生)(P191)

27.怎样选择社会生活经验作为学校课程的内容?(P186-190)

选择社会生活经验的根本问题是如何认识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问题。⑴“被动适应论”认为教育只是社会生活的准备,学校课程是使学习者适应当代社会生活的工具,所以,学校课程应当以适应当代社会的需要为根本宗旨。⑵“主动适应论”认为个人与社会是互动的、有机统一的,教育与社会是互动的、有机统一的,学校课程不仅适应着社会生活,而且还不断改造着社会生活。⑶“超越论”认为当教育及课程的主体地位真正确立起来之后,学校课程于其他社会生活经验的关系就是一种对话、交往、超越的关系。学校课程主动选择社会经验,并对社会生活经验不断批判与超越,而且还不断构建出新的社会经验。

28.怎样选择学习者的经验作为学校课程的内容?(P190-192)

选择学习者的经验作为学校课程的内容需要确立以下基本观念:

第一,学习者是主体,学习者经验的选择过程即是尊重并提升学习者的个性差异的过程。

第二,学习者是课程开发者。

第三,学习者是知识与文化的创造者。

第四,学习者创造着社会生活经验。

29.卢梭和杜威认为把成人的社会生活经验强加于儿童是教育的悲剧。(∨)

30.课程内容即学科知识,即当代社会生活经验,即学习者的经验,这三种课程取向的关系:(P192-193)

在课程理论发展史上,不论主张“课程内容即学科知识”的学者,还是主张“课程内容即当代社会生活经验”的学者,很少有人完全否认学习者的经验的重要性,只不过他们认为学习者的经验只有被塑造为学科知识水平或适合了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才是理想的,至于学习者本人的一些直接经验或情感冲动,则是需要改造或替代的东西。课程理论发展史上倡导“课程内容即学习者的经验”的学者也很少有人完全否认学科知识和当代社会生活经验的价值,只不过他们认为所有学科知识和社会生活经验只有经过了学习者自己的主动选择、转化为学习者自己的人格发展需求的时候,才有意义。

31.课程内容的选择大致包括哪些环节?(P193)

课程内容的选择大致包括4个环节:

⑴确定课程价值观,其核心是回答“什么是受过教育的人”;

⑵确定课程目标,这是课程价值观的具体化;

⑶确定课程选择的三种基本取向之关系;

⑷确定课程内容,即选择出与特定课程价值和课程目标相适应的课程要素。

32.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首先需要明确教学方法的本质与基本类型。(∨)(P193)

33.方法是:指向于特定目标、受特定内容所制约的有结构的规则体系。(P193-194)

34.教学方法是:指向于特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受特定课程内容所制约、为师生所共同遵循的教与学的操规范和步骤。(P194)

35.如何理解教学方法的本质?(P194-195)

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把握教学方法的本:

第一,教学方法体现了特定的教育价值观,指向于实现特定的课程与教学目标。

第二,教学方法受特定的课程内容的制约。

第三,教学方法还受教学组织的影响。什么样的教学组织形式会直接影响教学方法的选择。

36.教学过程:作为特定教育价值观之具体化的课程与教学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四个方面在动态交互作用中融为一体,这就是教学过程。(P195)

37.教学方法的基本类型有几种?(P195)

若从教师、学生、教材三方面交互作用来审视教学方法,可以把教学方法归结为三种基本类型:提示型教学方法;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自主型教学方法。

38.提示型教学方法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各种提示活动(如讲解、示范等)教授课程内容,学生接受并内化这些内容的方式。(P195)

39.提示型教学方法一定会导致学生的被动学习。(×)

40.接受学习同样可以调动学生理智与情感的主动性、积极性。(∨)

41.提示型教学方法的教育价值是什么?(P196)

⑴能够使人们在短时间内理解并接受大量文化知识,这适应了个人与社会的发展需求。

⑵能够充分体现教师的主体性和主导作用。

⑶可以调动学生的理智与情感的主动性、积极性。

42.提示型教学方法的局限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P196-197)

⑴有助于人的认知能力的发展,却不利于人的操作能力的发展。

⑵有助于人的接受能力的发展,却限制了人的发现探究能力的发展。

⑶不顾学生的认知结构的特性,过于强化提示型教学方法,很有可能导致“注入主义”,导致学生的机械被动学习。

43.提示型教学方法主要包括四种形式:“示范”、“      ”、“      ”“口述”。(呈示、展示)(P197)

44.呈示是借助各种静态的教学手段如挂图、模型等而提示内容的方法,是一种直观教学方法。(P197)(∨)

45.展示是通过把事物、现象的经过与过程直观地、动态地呈现出来而进行教学的方法。(P198)(∨)

46.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是:通过师生的民主对话与讨论尔共同思考、探究和解决问题,由此获得知识技能、发展能力和人格的教学方法。其基本特点:教师和学生民主参与教学过程,能够发挥教师和学生主体的积极性。(P198)

47.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的基本形态:        和课堂讨论。(教学对话)(P198)

48.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的教育价值(P198-199):

⑴体现了教育的民主性追求;

⑵充分调动了教师与学生两类主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⑶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和探究能力,有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和社会态度。

49.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的前提条件:学生必须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对所要讨论的问题有一定的了解和洞察。(P199)

50.2400年前,苏格拉底的       就为我们树立了教学对话的范型。(“精神助产术”)(P199)

51.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的哲学基础是:       ,“自我”、       在其哲学中处于首要地位。(目的哲学论、“自我意识”)(P199)

52.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的基本内涵:通过不断提问而使学生自己发现、觉悟真理。它包括“破的阶段”和“立的阶段”。所以,理想的教育方法不是把自己现成的、表面的知识教授给别人,而是凭借正确的提问,激发对方的思考,通过对方自身的思考亲自发现潜藏于自己心中的真理。(P199-200)

53.苏格拉底的对话法后来被命名为“发现性对话”或      。 (“发现方法”)(P203)

54.教学对话是:通过教师的提问、激励与引导,引导学生自由思考、自由表达自己的提问和见解,由此而获得知识技能、发展能力及人格的教学方法。(P203)

55.教学对话的性质:以教师指导、以学生自由思考、自由表达为特征,旨在促进学生的发展。(P203)

56.教学对话的策略(怎样组织和引导教学对话?):恰当的提问和创设对话情景。(P203)

57.恰当提问的基本要求(P204):

⑴再现已有的知识,激发学生的思考;⑵目标明确,内容清楚;⑶机智提问,富有艺术性。

58.教学对话产生和维持的基本依托是:        。(对话情景)(P204)

59.课堂讨论是建立在教学对话基础上的并扩大教学对话范围的教学方法。(P204)(∨)

60.课堂讨论的性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共同讨论、探究与解决问题,学生由此获得知识技能、发展能力与人格。(P204)

61.课堂讨论的策略(怎样组织和引导课堂讨论?)(P204-205):

⑴创设课堂讨论情景,提出富有挑战性的、有价值的、能吸引住学生的问题与课题;

⑵教师要以平等身份与学生展开讨论,要绝对尊重学生人格,创设良好的讨论氛围;

⑶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课堂讨论习惯与规范。


62.自主型教学方法的含义:使学生独立地解决由他本人或教师所提出的课题,教师在学生需要时提供适当的帮助,由此而获得知识技能、发展能力与人格的教学方法。(P205)

63.自主型教学方法的最根本特征是     。(学生自我活动在教学中占主导地位。)(P205-206)

64.自主型教学方法的价值或积极效果(P206):

⑴提高掌握知识技能的效果;

⑵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与习惯;

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⑷有助于消除学生学习成绩的两极分化。

65.恰当运用自主型教学方法能够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风格。(∨)

66.自主型教学方法运用的策略(P206-207):

⑴确定适合于自主学习的课题;⑵准备有助于自主学习的手段;⑶分配适合于自主学习的课题;⑷估计学生在自主性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麻烦与困难;⑸正确评价自主性学习的过程与结果。

67.评价是学生自主学习效果的基本保证。(∨)

68.提示型教学方法、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自主型教学方法三种典型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P207-208):

不同:⑴他们分别对应接受性学习、社会性学习、自主学习;

⑵功能不同:提示型教学方法适合于短时间内获得大量新知识新信息;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适合于“集体思维过程”的运用,适合于社会态度的养成;自主型教学方法适合于独立探究与发现,自主性人格的的发展。

联系:三种教学方法之间相互渗透;彼此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一个连续体。

69.教学方法的选择本质上是教育价值的选择。(P208)(∨)

70.教学方法的选择是:根据特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要求以及课程内容的特点,对提示型教学、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自主型教学等方法做出取舍与搭配。以形成一个教学方法体系或结构的过程。

71.教学方法选择的要求(P208):

⑴适合特定课程与教学目标;

⑵要适合特定的课程内容;

⑶要形成一个拥有内在统一性的体系或结构。


版权声明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本站我们将配合处理!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