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学前儿童艺术教育音乐》期末复习资料之名词解释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
1.感受系统:
感受系统的结果是情感,从音乐学习的角度来说,这种情感可以包括任何有关儿童的情绪情感反应。
2.音乐作品的再现性:
音乐作品中的句法与非句法形式主要用来描绘或刻画人、物、地点、事件等客观现实的性质。
3.创编歌词活动:
是利用幼儿语言发展能力先于音乐能力的优势, 通过把歌唱的心理能量主要用于编歌词的方式促进嗓音控制能力自动化的活动。
4.等级量表评价:
指用数字或等级的形式来评定幼儿。
5.意象:
是由想象力形成的一种形象显现, 经由感知、表象到意情统- 。
6.知觉系统:
知觉系统的产物是识别,从音乐学习的角度来说,是对各种音乐形式样式的辨别、确认。
7.音符单一的节奏型:
只有一到二种音符组成的节奏型。
8.幼儿园音乐课程目标:
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标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音乐经验,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各种音乐教育活动的总和。
9.表现性评价:
指在真实情境中,根据幼儿在完成实际任务时的表现而进行的评价。
10.双圈舞:
是全体围成二个圈,以双圈为基本队形而进行的集体舞。
11.音乐作品的表现性:
音乐作品中的句法与非句法形式对人类情感、情绪的表达性质。
12.自发咏唱:
幼儿基于一个很熟悉的歌曲片断或一个简单的词,或是无词的,哼唱出在一个简单的音调上绕来绕去的旋律。
13.学前儿童音乐课程的内容组织:
指在音乐价值观的指导下,将选出的课程内容要素妥善地组织成幼儿园教育活动结构,使教育活动要素在动态运行的教育活动结构系统中产生合力,以便有效地实现幼儿园音乐课程目标。
14.技能:
指做身体动作、咽喉肌肉控制、打击乐器的肌肉动作等能力,它们本身与音乐可以毫无关系。
15.直列舞:
是指以两直列队形为基本队形的集体舞。
16.制作系统:
制作系统的产物是行动,而行动是指向目的的,不只是单纯的身体运动。
17.音乐作品的形式性:
音乐作品中涉及由句法与非句法因素组成的作曲或即兴的音乐设计。
18.音乐即兴:
是音乐制作的一种形式,在这种形式中一人或多人自发地、同时地对一音乐作品进行诊释、表演、创作。
19.邀请舞:
是一种找舞伴并与舞伴对舞的集体舞。
20.音乐技能:
指对感知到的音乐再现性与表现性做出符合音乐形式特性的表达,即音乐能力。
3.制作系统:制作系统的产物是行动,而行动是指向目的的,不只是单纯的身体运动
版权声明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本站我们将配合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