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演讲与口才》复习(5)

层次:本专通用所属学校:中央电大 科目:演讲与口才 2015-03-23 10:46:58
 

第四章  辩论

第一节  辩论概说

    、辩论的概念

    什么是辩论呢?辩,就是辩解、辩驳、辨析;论,就是议论、论述。所谓辩论,就是双方站在相互对立的立场上,用一定理由来说明自己对事物或问题的见解,揭露对方的矛盾,以求明辨是非、分清曲直的一种口语交际活动。“论”与“辩”相比较,“论”强调的是从正面立论,证明己方观点的正确;“辩”强调的是从反面来批驳对方观点的错误性。在辩论过程中,“辩”是中心,“论”是为“辩”服务的。如果没有针锋相对的“辩”的过程,辩论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二、辩论的技巧

在辩论过程中,我们经常运用一些辩论技巧,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1、激将法:是指通过一定的言行刺激对方,激发对方的某种情感,引起对方的情绪波动、心态变化,并且这种波动和变化都是朝着自己一方所期望的目标和方向发展的一种心理战术。

赤壁之战前,诸葛亮曾以曹操之子曹植《铜雀台赋》中的“立双台于左右兮,有玉龙与金凤。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来激将周瑜,以达到“联吴抗曹”之目的。诸葛亮解释这两句诗时说:曹诗的意思是,我若扫平四海,以成帝业,愿得江东二乔,置于铜雀台,以乐晚年,虽死无恨矣。周瑜听罢大怒,站起来指着北方大骂道:“老贼欺人太甚!”诸葛亮连忙劝阻说:“当年汉朝皇帝曾以公主和亲,今天为了退敌,这民间的两个女子有什么可惜的呢?”周瑜道:“先生有所不知,大乔是孙伯符(即孙策,孙权之兄,其时已死)之妇,小乔乃周瑜之妻。”诸葛亮佯装惶恐道:“我确实是不知此事,矢口乱说,死罪死罪!”周瑜道:“我与老贼誓不两立,希望先生助我一臂之力。”于是,二人遂订下联合抗击曹军的大计。

【点评】激将法也就是古代兵书上所说的“激气”、“励气”之法。诸葛亮深知,东吴军事上,周瑜的意见举足轻重,所以如果能说服周瑜,那么联合东吴抗击曹操的目的便达到了。同时,诸葛亮也深知,周瑜这个人有一点心胸狭隘,我们常常说“朋友妻不可戏”,曹操竟然公开要抢夺周瑜的老婆小乔,“是可忍,孰不可忍?”

           2、针锋相对法:是指针对论辩对方的辩论辩术,组织强有力的反攻,面对面地直接地加以辩驳。

1933年,德国发生了举世震惊的“国会纵火案”。希特勒政府一口咬定这是共产党发动武装起义的信号,是共产党干的。于是,希特勒大肆逮捕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其中包括在柏林的国际工人运动杰出的活动家季米特洛夫,并在莱比锡组织了历时三个月的公开审讯。季米特格夫在法庭上以无可辩驳的事实驳倒了形形色色的伪证,揭穿了“国会纵火案”的实质。实际情形是,在现场纵火被捕的纵火犯卢贝并非共产党员,而是一个出卖灵魂的家伙。“国会纵火案”是法西斯党徒的一个预谋。在法庭上,季米特洛夫的辩词十分精彩:“卢贝是什么东西?一个共产党员?绝对不是!一个无政府主义者?不是!是一个不齿于本阶级的人,一个为非作歹的流氓无产者。他是一个被滥用的畜生,人们利用他来反对工人阶级……世界上没有一个共产党员,或者无政府主义者,在法庭上的作为会像卢贝那个样子。真正的无政府主义者常常做些无聊的事,但是当他们被拖到法庭时,他们终究会勇敢地站起来,说明他们的目的。倘若一个共产党员做了这样的事,明知四个无辜者与他在被告席上并肩而立,他不会默默无言的。卢贝不是共产党员,他不是无政府主义者,他是法西斯滥用的工具。”由于季米特洛夫的论辩有力,论证严谨,说理透彻,直接揭穿了“国会纵火案”的实质和法西斯的阴谋,法庭不得不宣布对他无罪释放。

转载于http://i.mop.com/zj0pnwss/blog/2008/10/31/7031608.html

【点评】季米特格夫面对希特勒政府的控告和伪证,义正词严地指出卢贝非共产党员的实质,从而揭露了“国会纵火案”的真相。辩词酣畅淋漓,令人拍手称快。

  3、顺水推舟法:按照对方的思维模式依势顺推,或以对方的核心论点为前提进行推理,出人意料地表达出自己的某种思想的一种方法。

一个美国记者发现周总理使用美国派克钢笔。

“请问总理阁下,”美国记者讥讽道,“你们堂堂中国人,为何还要使用我们美国生产的钢笔呢?”

“提起这支钢笔,话就长了,”周总理风趣地说,“这是一位朝鲜朋友的抗美战利品,他作为礼物赠送给了我。朋友说,抗美胜利了,你就留下做个纪念吧!我觉得很有意义,就收下了这支贵国的钢笔。”

美国记者听后灰溜溜地走了。

转载于http://www.oklink.net/online/tougao/57153/152261.htm

【点评】美国记者企图借一支美国派克钢笔讥笑中国贫穷落后;周总理巧妙地借助对方的话题引申发挥、依势顺推,以“战利品”、“做个纪念”等词语暗示了中国的强大,让美国记者讨了个没趣。

4、假装糊涂法:此种方法又被称为大智若愚法,它是指对对方的谬论假装糊涂,好像没有发现他的本意,故作曲解,体面地从困境中解脱出来。

彼斯塔洛齐是瑞士大教育家。

一天,有人故意刁难他:

“你能不能从摇篮中就看出,小孩长大后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这很简单,”彼斯塔洛齐胸有成竹地说,“如果在摇篮中是个小女孩,长大后一定会成为妇女;如果是个小男孩,长大后肯定会成为大男人。”

【点评】没有人能够预料到,小孩子长大后到底会成为什么样的人。面对这样有意刁难的问题,彼斯塔洛齐故做糊涂,用一个众所周知的大实话作了回答,幽默巧妙地应付了别人的刁难。

    5、模糊应对法:有一些特殊场合,往往碰到一些不便直接回答但又不能不回答,一时无法回答但又必须回答的问题。这时如果运用精确的语言往往表达不了我们的思想感情,此时模糊应对便派上了大用场。

南齐时,有个著名书法家王僧虔,是晋代王羲之的四世族孙,他的行书楷书继承祖法,造诣颇深。当时南齐太祖萧道成也擅长书法,而且自命不凡,不乐意自己的书法逊于臣子。一天齐太祖提出要与王僧虔比试书法。写毕,齐太祖傲然问王僧虔:“你说说,谁第一?谁第二?” 王僧虔既不愿贬低自己,又不愿得罪皇帝,他眉头一皱,说:“臣的书法,人臣中第一;陛下的书法,皇帝中第一。” 太祖听了,只好笑笑了之。

【点评】面对皇上的刁问,王僧虔模糊应对,妙在其答所不能答,从而脱离进退两难之窘境。

6、声东击西法:为了达到辩论的目的,不直接表述目的,而是从相反的方面入手,这就是论辩中的声东击西技巧。“东”是明说,“西”是暗指;“声东”是假相,“击西”是目的。

古时候有个宰相,一天,请来一位理发师给他理发。理发师给他理好发后,就给他修面。面修了一半,理发师忽然停下手中的剃刀,两只眼睛看着宰相的肚皮。宰相心想:肚皮有什么好看呢?就问道:“你不修面,却在看我的肚皮,这是为什么?”理发师听了宰相的问话,说:“人家说‘宰相肚里好撑船’。我看大人的肚皮并不大,如何可以撑船呢?”宰相听了哈哈大笑,说:“所谓‘宰相肚里好撑船’,是说宰相气量大,对各种小事,都能容忍,从来不计较。”理发师听了,慌忙跪在地上,口中连连说:“小人该死,小人该死。”宰相忙问:“什么事?”理发师说:“小人该死。在修面的时候,小人不小心,将大人左面的眉毛剃掉了,千万请大人恕罪。”宰相一听,十分气愤。他想,剃去了一道眉毛,如何去见皇上,又如何会客呢?正想发怒,但又一想,自己刚才讲过,宰相的气量最大,对那些小事,从来不计较,现在为了一道眉毛,又怎么能治他的罪呢?想到这里,宰相只好说道:“去拿一支笔来,将剃去的眉毛给我画上。”理发师就按宰相的吩咐,给宰相画上了一道眉毛。

【点评】理发师无意中剔去了宰相的一条眉毛,他在危急关头一步步诱导宰相说出“宰相肚里能撑船”这句话,令宰相承认自己是一个心胸非常大的人。之前理发师问宰相肚皮等等,其实都是“声东”,都是为了“击西”,即诱导宰相说出自己心胸非常大做准备的。

7、类比推论法:在客观世界中,任何事物都有着与其他事物相同或相似的属性。类比推论就是在考察两类事物某些相同或相似属性的基础上,推断出它的另外的属性也相同或相似的论辩方法。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妻子是个有名的悍妇,动辄对丈夫大骂不已。有一次妻子大发雷霆,当头泼了苏格拉底一盆脏水。苏格拉底无可奈何,诙谐地说:“雷鸣之后免不了一场大雨。”别人嘲笑他说;“你不是最有智慧的哲学家么?怎么连老婆都跳不好?”他回答:“善于驯马的人宁肯挑选悍马、烈马,其他的也就不在话下了。你们想,如果我能忍受她,还有什么人不能忍受的呢?

【点评】苏格拉底将自己的妻子与烈马作类比,将自己和善于驯马的人作类比,于是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结论。

  8、因果论证法:事情发生的原因和出现的结果有着必然的联系,根据这种联系,可以用结果证明原因的必然性,也可以用原因证明结果的必然性。

 一位生物学教授通过试验发现蝙蝠具有“以耳代目”的“活雷达”特性。另一位学者持有不同意见,两人展开了一场辩论。

  教授:“蝙蝠能在阴暗的岩洞里准确无误地飞行,这是为什么?

  学者:“因为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微弱的光线下看清周围的障碍物。”

  教授:“为什么蝙蝠能在黑夜穿过茂密森林?

  学者:“也许他有异常的夜视能力。”

  教授:“当我们把它的双眼遮住,或让它失明,它仍能正常地飞行,这又是为什么?我们若去掉它双眼的罩,将它的双耳遮住,它飞行时就会到处碰壁。这又该如何解释?

学者无言以对,只好认输。

  【点评】这里教授应用了因果论证来探求原因,得出了不可辩驳的结论。

9、两难推理法:两难法,是指竭尽所有可能(通常是两种可能),令对手无论承认哪一种可能都必然失败的论辩方法。运用两难法,常常令对手进退不得。

    一个人问算命先生:“你算命灵验吗?你算算我可以活到几岁?”算命先生说:“我算命是绝对灵验。就你来说,你假如不死的话,可以活到99岁;假如我算得不灵验,你在99岁之前死了,那时你可以来打我的嘴巴。”

【点评】算命先生巧用二难推理,各路设卡,无论何种情况自己最后都能够获得胜利。

第二节  赛场辩论

一、简介

赛场辩论(或称辩论赛)是训练、培养、提高辩手思辨能力(辩才)和口头表达能力(口才)以及协同作战能力的一种团体比赛形式。它在形式上是参赛双方就某一问题进行辩论的一种竞赛活动,实际上是围绕辩论的问题而展开的一种知识的竞赛,思维应变能力的竞赛,语言表达能力的竞赛,也是综合能力的竞赛。赛场辩论不像法庭辩论、外交辩论那样有明显的对错是非之分,而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赛场辩论的辩题大都是中性的,没有简单的是非倾向,这样才能辩得下去,辩得公平。

    赛场辩论的人员组成一般大都是这样的:

  1.参赛人员

  参赛的队员一般分为两组,一方为正方,一方为反方。正方与反方的确定,一般是与辩论赛前若干天由双方抽签决定。各参赛队中的4名成员,分为一辩、二辩、三辩、四辩手;亦有分为一辩、二辩、三辩手及自由发言人等。

  2.主席

主席负责主持辩论活动、维护辩论会场的良好秩序、保障辩论活动按照辩论规则有秩序地进行。

3.评判人员

  辩论赛是一种竞赛活动,需要有人对辩论赛的结果作出评论和裁判。评判人员必须具有与辩论内容相关的专门知识,一般由数人组成评判团,其中设一名执行主席,主持评判团会议进行评判。

  4.公证人

正规的辩论赛,一般都有公证人到场,负责对辩论竞赛活动及竞赛结果进行公证。有些辩论赛也可以不要公证人。

二、赛场辩论的技巧

1.全方位审题

辩论是争论辩题,辩题是整个辩论的核心,因此明确辩题是辩论的先决条件。任何参加辩论的人,都希望本方发言能够立论严谨,论证严密,在辩论中最终取胜。要实现这一目标,在辩论前就必须进行尽可能周密的审题,对论题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考察,做到有备无患。全方位审视辩题,有两种方法比较常用:

①限制法  这是指辩题对本方不利时,对辩题巧妙地作出一些限制的方法。1993年第一届国际大专辩论赛中,台湾大学队(正方)和复旦大学队(反方)关于“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的辩论是一场经典之战。复旦大学队把“人性”分为“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指出“自然属性”是先天的,也就是所谓的“本能”,又把“恶”解释为“本能和欲望无节制的扩张”。这样,复旦大学便有意缩小辩题,他们就无须证明“人性本来的全部都是恶”的这个难以证明的命题,只要证明人类中确实有一些人是恶的就可以了。这个命题的论证可以说是相当容易的,历史与现实中的例子不胜枚举,从古代的买卖奴隶、阉割太监、卖国求荣直到当代的惟利是图、抗蒙拐骗,都来自“欲望的无节制的扩张”,于是他们的论证顺理成章,无懈可击了。

②定义法  定义就是为某个词做出确切的规定,古代称之为“正名”。定义法就是指为辩题中某些关键字眼作出有利于己方的规定,从而变不利为有利,在辩论中争得主动。在1986年亚洲大专辩论会上双方抽到了“外来投资能够确保发展中国家经济高速增长”这一辩题。从命题上看,正方处于不利地位。外来投资只能是一种外因,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内因起决定作用,外因只能通过内因其作用。对此,正方巧释题眼,开场就指出“确保”并不是指“百分之一百地保证”,并通过例证说明,为己方论点开辟了广阔的活动舞台,牢牢把握了辩论场上的主动权,并最终获胜。怎样定义论题呢?一般来说有如下几种方法:一是查询相关辞书,如辞海、辞源等等,二是诉诸某些理论权威的著作,三是依据某种理论定义概念。

2.多方面搜集材料

在一场辩论中,材料是构成命题和辩辞的依据,没有材料,命题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辩辞也就会变得非常空洞,是难以让人信服的。古往今来,大凡论坛上的名辩家,都是一些学识渊博的人,他们能从各个方面援引证据,从不同角度阐发事理,用渊博的知识论证自己所说的道理,批驳对方的观点,给人以启迪。所以辩论前的材料搜集工作,一定要做得尽可能广泛一些,宁滥勿缺,有备无患。凡是有助于全面、深入阐述辩题的材料,都应该广为搜集,以备不时之需。否则在构思辩辞的时候就会捉襟见肘。比如在1993年的首届国际华语大专辩论会上,反方复旦大学队与正方剑桥大学队就辩题“温饱是谈道德的首要条件”唇枪舌剑,势均力敌。反方多处引经据典,佐证观点,增强了可信度,显示了势不可挡的雄辩威力。

 3.保证论辩的逻辑性

    辩论必须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在进行辩论时辩手们的思想前后必须保持一致,否则很容易留下破绽,给对方以可乘之机。首先,在论辩的准备阶段,辩论的双方都要明确己方的理论基点;其次,要明确理论基点和各个分论点及其间的逻辑关系;最后,要明确论证方法。论点、论据和论证是论辩的三大基本要素,只有这三个方面都准备好,才能够保证辩论的最后胜利。

三、赛制介绍
   
1993年,在新加坡举行了国际大专辩论会,在辩论人数上正反方各4人参赛,一辩的职责是破题,阐明本方观点;二辩、三辩的发言既要维护本方观点,又要集中力量批驳对方观点;四辩主要承担总结本方观点的重任。1996年,上海教育电视台推出了一种新的模式。该模式将四人减少到三人,增加了开始的教练陈词,解释本方对辩题的理解,底线设计,对对方的猜测,以及自己的应对方法。辩论的程序也改成:一辩三分钟,二辩三分钟,然后是一对一的“盘问”。盘问的次序是固定的,要求是提问三十秒,对方回答一分钟后可以提问,本方回答,这样交叉进行。盘问结束,就进入自由辩论。双方各5分钟,先正后反。最后总结,三辩各三分半钟。

    目前比较通用的是三对三团体辩论赛,比赛由队员陈词、盘问、自由辩论、总结陈词四部分组成。
1.
辩论赛程序(由辩论会主席执行)
1)队员入场 2)介绍参赛队及其所持立场 3)介绍参赛队员 4)介绍评委 5)比赛开始 6)评委点评

7)观众自由提问,评委点评评分(同时进行)(可选议程) 8)宣布比赛结果 9)辩论赛结束
2.
具体的辩论程序
1)陈词阶段
 
正、反方一辩发言  正、反方二辩发言
2)
盘问阶段

  反方三辩提问   正方三辩回答、提问   反方二辩回答、提问
 
正方二辩回答、提问   ⑤反方一辩回答、提问  ⑥正方一辩回答、提问   ⑦反方三辩回答

3)自由辩论阶段
  
由正方首先发言,然后反方发言,正反方依次轮流发言。
4)
总结阶段:  ①反方三辩总结陈词   ②正方三辩总结陈词
3.
辩论赛规则时间
1)全场总计用时30分钟:
陈词共12分钟
  A.
正、反方一辩发言各3分钟   B.正、反方二辩发言各3分钟
盘问阶段共4分钟
  A.
提问用时10秒,回答用时20   B.各队累计用时2分钟
自由辩论阶段共用时10分钟,每方用时5分钟  总结陈词阶段共用时4分钟,每方用时2分钟
2
)辩论规则
盘问规则
  A.
每个队员的发言应包括回答与提问两部分。回答应简洁,提问应明了(每次提问只限一个问题)。
  B.
对方提出问题时,被问一方必须回答,不得回避,也不得反驳。

自由辩论规则
  A.
自由辩论发言必须在两队之间交替进行,首先由正方一名队员发言,然后由反方一名队员发言,双方轮流,直到时间用完为止。
  B.
各队耗时累计计算,当一方发言结束,即开始计算另一方用时。
  C.
在总时间内,各队队员的发言次序、次数和用时不限。
  D.
如果一队的时间已经用完,另一队可以放弃发言,也可以轮流发言,直到时间用完为止。放弃发言不影响打分。
辩论中各方不得宣读事先准备的稿件或展示事先准备的图表,但可以出示所引用的书籍或报刊的摘要。
比赛中,辩手不得离开座位,不得打扰对方或本方辩手发言。

版权声明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本站我们将配合处理!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