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春电大《国际政治》复习资料(2)

层次:本专通用所属学校:中央电大 科目:国际政治 2015-03-23 11:16:23

一、名词解释

1.国家权益:又称国家利益,即权利、权力和利益。是国家对外活动的动因,以国际法公认准则为标准,区分为强权利益和主权原则内的利益(简称主权利益)。

2.国际政治体系:是国际政治行为体间相互作用形成的既对立又统一的有机整体。它区分为全球体系和区域体系。

3.南南合作:即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间的经济合作,包括发展中民族主义国家间的合作及其同发展中社会主义国家间的合作。

4.国际秩序:它指的是国际社会中主要角色围绕某种目标和依据一定规则相互作用形成的运行机制,它表现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位置和顺序,具有相对稳定性。包括国际经济秩序和国际政治秩序。

5.国际机制:即控制和调节机制,指的是行为体间就相互关系和国际事务进行协商形成的制度化的组织机构、原则和程序,其目的是维护国际安全、防止事态恶化和冲突升级。

6.国际政治体系:是国际政治行为体间相互作用形成的既对立又统一的有机整体。它区分为全球体系和区域体系。

7.国际政治的主角:主角,即国际政治格局的构成力量。国际政治格局中的主角,一般是影响全局的重大国际事件的主要行为体,处于国际矛盾的中心。

8.国际政治发展的动力:是推动国际政治演变和国际社会发展的作用力,表现为原因、力量和相互作用规律的有机统一。

9.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10.国际政治:指的是行为体间围绕权利、权力和利益实施外向决策的活动及相互作用形成的有机整体,是全球范围内战争与和平、冲突与合作、强权与民主、人权与主权、剥削与发展、结盟与不结盟、动乱与秩序等现象和关系的统称。

11.国际政治格局:指的是活跃于世界舞台的主要角色间相互作用和组合形成的一种结构。

12.国际政治中的协调与合作:指的是国家和国家集团间程度不等的利益一致和目标相似的默契与联合。

13.国际准则:指的是各类行为体有形和无形的普遍共识、认可和自觉遵循的规章和原则。

14.民族自决权:从政治意义上讲,民族自决权只是一种独立权,自由分离权,建立民族国家的权利;从抽象意义上说,民族自决权指的是民族权利,即各民族有权按照本民族的愿望来处理自己的事情。

二、填空题

1.国际政治行为体的基本特征是       和       。

2.国际政治体系是一个      范畴,是         生产方式的产物,是行为体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3.国际政治格局的主角关系,按范围来说,有      关系、区域关系、双边关系、三角关系和      关系。

4.国际政治的     矛盾,是国际政治的     动力。

5.第三次科技革命时代,始于20世纪       年代前后,迅速发展于     年代,目前仍在继续。

6.国际政治学的永恒主题是      与       。

7.国际政治行为体的基本特征是       和       。

8.国际政治体系的形成的主要标志是          的完成、          的出现和殖民体系的建立。

9.在战争与革命的主题下,         和         成为世界的主要威胁。

10.国际秩序,区分为       秩序和       秩序,只能在多国中建立。

11.国际政治体系具有          、联系性和           的基本特征。

12.第三世界形成于20世纪    年代中期,其标志是             。

13.在国际政治中,安全主要指的是          和          。

14.国际秩序,区分为       秩序和       秩序,只能在多国中建立。

15.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      的《社会契约论》一书主张“          ”论,标志着资产阶级主权理论的成熟。

 

答案:

1.稳定    外向

2.历史    资本主义

3.全球    多边

4.内部    直接

5.50      70

6.战争    和平

7.稳定    外向

8.国际分工    世界市场

9.帝国主义    霸权主义

10.地域性      全球性

11.系统性      不平等性

12.50          亚非万隆会议

13.国内安全    国际安全

14.地域性      全球性

15.卢梭        人民主权

三、简答题

1.为什么说国际政治是行为体相互作用形成的“合力”表现?

答案要点:

(1)这种“合力”不是国际政治各行为体单个力之和,而是这些“力”相互作用融合的一个整体力量。(2)这种“合力”不是各行为体的意志和愿望的简单相加,而是所有这些意志与愿望相互冲突,相互制约的集中表现。(3)这种“合力”不是由各行为体等同的“力”和固定的“力”组成的,而是无数个“力”形成的“平行四边形”,既不平衡,又可以变动。(4)这种“合力”不是人为的、主观造成的,而是不自主的、不自觉的。

2.国际政治体系演变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要点:

第一,新的科技革命的发展。第二,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和曲折发展。第三,第三世界的崛起。第四,垄断资本的两重性及其发展。第五,霸权主义的盛行和调整。

3.简述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

答案要点:

(1)反对军备竞赛,促进裁军,建设有利于共同发展的和平环境,并腾出人力和资源,集中用于经济发展。(2)加强东西方经济往来,用经济竞赛取代军备竞赛,增加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援助。(3)推动了南北对话,用对话代替对抗,在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中求得共同发展。(4)实现南南合作,在集体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互相帮助,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合作发展。

4.国际冲突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案要点:

殖民主义、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是国际冲突的根本原因:

第一,殖民主义。近代殖民帝国的建立和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形成,在全球范围内造就了种种基本矛盾,埋下了祸根,是世界不得安宁的主要原因。第二,帝国主义。帝国主义包含有双层含义,一是指对外侵略扩张政策及其世界体系,二是指垄断资本主义制度。第三,霸权主义。霸权主义有大小之分,以其对外扩张战略目标为依据,区别为全球性霸权主义和区域性霸权主义。第四,民族利己主义。民族利己主义是一个完全从本民族私利出发,轻视和否定别的民族利益的一项政策和行为。

5.简述国家主权的内容。

答案要点:

主权,即国家主权,是国家固有的本质属性。国家主权从内容上看,包括:(1)国家安全权益,即国家维护主权独立、领土完整、人民生存和不受侵犯的权益。(2)国家政治权益,即独立自主管理内政外交的权益。(3)国家经济发展权益,即经济繁荣、科技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权益。(4)国际社会中的平等互利权益,即国家不分大小、强弱、富贫,也不论社会制度的差异,在国际法上的地位完全平等。

6.简述列宁的国际政治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案要点:

(1)国际社会已从欧洲资本主义体系演变为帝国主义“对世界上绝大多数居民实行殖民压迫和金融扼杀的世界体系”。(2)世界区分为压迫民族(即帝国主义民族)和被压迫民族(即殖民地民族)。(3)战争与革命是世界的主题。(4)两制国家间关系的原则是和平、和平共处和做生意。

7. 国际政治体系演变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要点:

第一,新的科技革命的发展。第二,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和曲折发展。第三,第三世界的崛起。第四,垄断资本的两重性及其发展。第五,霸权主义的盛行和调整。

8.国际战争的类型和根源是什么?

答案要点:

一般来说,可以把战争区分为正义或进步的战争和非正义或反动战争,前者主要包括革命战争、反抗外来侵略和保卫祖国的战争;后者主要指侵略扩张战争、干涉战争、兼并战争和争霸战争。

战争也可区分为国内战争和国际战争。国内战争,指的是国家内部阶级集团间的战争。国际战争,是国家间或国家集团间的战争,是国际冲突的军事化和武力化。

战争根源于私有制度,只有消除私有制,才能最终消灭战争。

9.当今世界的基本矛盾有哪些?

答案要点:

“东西矛盾”,包含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同社会主义国家两类社会制度的矛盾,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两大军事集团的矛盾,以及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争夺矛盾。“南北矛盾”,主要指发展中民族主义国家同发达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西西矛盾”,指的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东东矛盾”,即社会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南南矛盾”,即发展中民族主义国家间的矛盾。

10.“一球多制”、竞争共处的国际新秩序主要包含哪些内容?

答案要点:

第一,“一球多制”立足于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承认不同制度国家并存的事实,尊重每一个国家主权和所有国家的主权范围内的利益。第二,“一球多制”以国际合作为主要内容,要求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经济发展。第三,“一球多制”提倡和平竞赛,要求承认矛盾,正视冲突,和平解决争端。第四,“一球多制”涉及国际政治种种现象,要求超越社会制度的差异,面向全球。

11.国际政治行为体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答案要点:

第一,必须是一个实体,具有相对稳定的组织形式和一定的共同利益基础,并以某种纲领原则为纽带;第二,必须具有交往的能力,在国际社会中发挥同自己特性和职能相符的作用;第三,必须参与国际活动,发生外向行为。

12. 当代世界,判断国际政治格局式样,大体有哪三种意见?

答案要点:

一是以意识形态为基础;二是从军事实力出发;三是着眼于综合国力。

13.为什么说发展是决定和平与战争的关键因素?

答案要点:

第一,战争是一种政策和手段,是经济实力不强的一种补充。经济实力增强,战争这种补充手段完全可以不用;第二,和平力量的增长,重要的不是数量的增多,而是经济实力的增强。经济实力和科技发展,是制止战争的最有效手段;第三,经济发展放在各国首位,必然加强相互间的经济往来。经济联系频繁,相互依存加深,最重要的是和平环境。

14.简述国际冲突的根本原因。

答案要点:

第一,殖民主义。近代殖民帝国的建立和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形成,在全球范围内造就了种种基本矛盾,埋下了祸根,是世界不得安宁的主要原因。第二,帝国主义。帝国主义包含有双层含义,一是指对外侵略扩张政策及其世界体系,二是指垄断资本主义制度。第三,霸权主义。霸权主义有大小之分,以其对外扩张战略目标为依据,区别为全球性霸权主义和区域性霸权主义。

15.国际控制与调节机制的含义与内容是什么?

答案要点:

国际控制与调节机制,指的是国家和国际组织为国际事务和相互关系进行联系、磋商、谈判、协调而确定的公认准则、建立的制度化机构和运行程序。它是国际机构、确定原则、运行程序和联合行动的统一,包括以实力自发均衡为主要内容的自发控制与调节机制和以有组织的制度性控制与调节为特征的自觉控制与调节机制。

四、论述题

1.试述认识和研究国际政治要弄清的三个层次和三个规律性现象。

答案要点:

三个层次是:(1)国际政治是行为体在世界范围内为谋取自身权益而实施决策的一种活动,即外向型活动,这种活动是自觉的高级活动,具有能动性和应变性。(2)国际政治是行为体实施决策活动相互作用形成的现象和关系,并联结成独立的整体。(3)国际政治是行为体相互作用呈现出的运行状态和运行机制。

三个规律性现象是:(1)国际政治处于多系统中,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不可分割;(2)国际政治以权利、权力和生存与发展利益为核心,超越一切;(3)国际政治处于竞争、对抗与协调、合作状态,且相互渗透,日渐遵循国际控制和调节机制的制约。

2.试述世界主题与国际安全的关系。

答案要点:

国际政治主题制约着国际安全的内容和发展趋势。国际安全状态也能揭示国际政治主题的面貌。国际安全离不开世界主题,正确判断主题是确立正确国家安全观、维护国家安全和谋求国际安全的前提。

战争与革命的主题,突出的是军事安全,必须加强国防建设,进行战争动员,作好反侵略战争的准备。革命就是对付战争,确保国家安全的重要手段。

和平与发展的主题,突出的是经济安全,必须发展生产力,变革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建立新秩序。发展就是对付战争和社会动荡、确保国家安全的重要手段。

3.试述冷战时期的美苏关系。

答案要点:

冷战时期的美苏关系,大致经历“冷战”、“争夺”、“缓和”三个大的阶段,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各个领域,一直处于对抗与争夺之中,是当代国际政治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关系。

美苏之间的“冷战”关系的主要内容是:(1)组织军事集团对抗,加紧军事竞赛和核威胁。(2)经济上互不来往,建立两个对立的平行市场,展开封锁与反封锁的斗争。(3)政治上相互敌视,分别推行侵略战争政策和世界革命政策。

美苏“争夺”关系主要表现在:(1)加紧军备竞赛,特别是核竞赛。(2)插手地区冲突,各支持一方,使“热点”逐年增多,并不断升温。(3)激化国际会议上的对抗。

美苏“缓和”时期的关系中出现了许多新的现象:(1)“缓和”是双方的共同需要,且具有紧迫感。(2)“缓和”是从销毁核军备和缓解地区冲突开始的,已初步见诸行动。(3)“缓和”是全面的,涉及各个领域,影响世界各国。

4.试述两次科技革命对国际政治的影响。

答案要点:

国际政治体系的形成,主要根源于两次科技革命时代。

18世纪开始的第一次科技革命时代,以蒸汽机的发明与应用为主要内容。

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出现的第二次科技革命时代,以电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

正是在两次科技革命时代,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类开始进入现代国际社会,国际政治不仅形成独特的完整体系,而且成为现代国际社会内最突出的现象:第一,两次科技革命把世界联成一体,导致国际政治的整体化。第二,两次科技革命确立了垄断资本对国际政治的控制,种下了国际冲突的祸根。第三,两次科技革命提高了资源的地位,决定了国际政治的主要内容。第四,两次科技革命引起兵器的根本性变革,使战争成为国际政治领域的突出现象。

5.试述怎样判断国家权益的正当与否和如何检验各个国家的国家权益观是否正确。

答案要点:

第一,国家权益应以国家的本质属性(即三重性)为依据,正确处理好阶级权益与民族权益的结合,本国权益和别国权益的统一。处理好国家三重性的关系,寻找阶级权益和民族权益的结合点以及本国权益和别国权益的统一点,前提是不损害别国权益。这是确定正当的国家权益的关键。

第二,国家权益应符合国际法公认准则,正确区分主权范围内外的权益。主权范围内的国家权益以主权原则为依据,是正当的、应该享有的;超过主权范围之外的国家权益是不正当的、损人利己的。界标就是国际法的主权原则和平等互利原则。

第三,国家权益必须相互对等,应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和尊重。在国际社会中,在国家权益上均是对等的。对等权益是正当的,必然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不对等的国家权益是不正当的国家权益,它建立在实力的基础上,往往输出自己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必然损害别国的国家权益,一定会受到国际社会的谴责。

6.试述军事演变新时代对国际政治的影响。

答案要点:

核战争和“核威慑”渗透进国际政治各个方面,对其体系、国家间关系和种种政治现象均产生重大影响。

核时代把国际社会的安全提到了首位,变成了世界各国的共同任务。它要求  世界各国不分社会制度、宗教信仰、民族区分,最大限度地联合起来,反对核战争和核竞赛,反对造成核战争危险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核时代中国家间政治关系最大的变化,是冷战时期美苏两国从合作转向对抗,又趋向缓和,一度成为战后影响最大、地位最重要的双边关系,超过任何其他类型的关系。

核时代中的国际政治现象,突出了战争与和平问题,使之发生了重大变化。

核时代的国际政治,虽然深受核战争和核威慑的影响和制约,但并未根本改变战争同政治的关系。

版权声明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本站我们将配合处理!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