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下册物理科目知识点总结

层次:高二所属学校:全国 科目:英语 2023-12-23 11:10:01 英语知识点
高二下册物理科目知识点总结是为大家整理的,学习任何一门科目都离不开对课本知识点的总结,尤其是同学们在学习物理时,更要总结各个知识点,这样也方便同学们日后的复习。

1.高二下册物理科目知识点总结 篇一


  1、晶体:外观上有规则的几何外形,有确定的熔点,一些物理性质表现为各向异性。

  非晶体:外观没有规则的几何外形,无确定的熔点,一些物理性质表现为各向同性。

  ①判断物质是晶体还是非晶体的主要依据是有无固定的熔点。

  ②晶体与非晶体并不是绝对的,有些晶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为非晶体(石英→玻璃)。

  2、单晶体多晶体

  如果一个物体就是一个完整的晶体,如食盐小颗粒,这样的晶体就是单晶体(单晶硅、单晶锗)。

  如果整个物体是由许多杂乱无章的小晶体排列而成,这样的物体叫做多晶体,多晶体没有规则的几何外形,但同单晶体一样,仍有确定的熔点。

  3、晶体的微观结构:

  固体内部,微粒的排列非常紧密,微粒之间的引力较大,绝大多数微粒只能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做小范围的无规则振动。

  晶体内部,微粒按照一定的规律在空间周期性地排列(即晶体的点阵结构),不同方向上微粒的排列情况不同,正由于这个原因,晶体在不同方向上会表现出不同的物理性质(即晶体的各向异性)。

  4、表面张力

  当表面层的分子比液体内部稀疏时,分子间距比内部大,表面层的分子表现为引力,如露珠。

  (1)作用:液体的表面张力使液面具有收缩的趋势。

  (2)方向:表面张力跟液面相切,跟这部分液面的分界线垂直。

  (3)大小:液体的温度越高,表面张力越小;液体中溶有杂质时,表面张力变小;液体的密度越大,表面张力越大。

2.高二下册物理科目知识点总结 篇二


  电场力做正功,电势能减小,电场力做负功,电势能增大,正电荷在电场中受力方向与场强方向一致,所以正电荷沿场强方向,电势能减小,负电荷在电场中受力方向与场强相反,所以负电荷沿场强方向,电势能增大,但电势都是沿场强方向减小。

  1、原因

  电势能,电场力,功的关系与重力势能,重力,功的关系很相似。

  E=mgh,重力做正功,重力势能减小。

  电势能的原因就是电场力有做功的能力,凡是势能规律几乎都是如此,电场力正做功,电势能减小,电场力负做功,电势能增大,在做正功的过程中,电势能通过做功的形式把能量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因而电势能减小。

  静电力做的正功功=电势能的减小量,静电力做的负功=电势能的增加量

  2、判断电场力做功的方法

  (1)看电场力与带电粒子的位移方向夹角,小于90度为正功,大于90度为负功;

  (2)看电场力与带电粒子的速度方向夹角,小于90度为正功,大于90度为负功;

  (3)看电势能的变化,电势能增加,电场力做负功,电势能减小,电场力做正功。

3.高二下册物理科目知识点总结 篇三


  起电的方法

  使物体起电的方法有三种:摩擦起电、接触起电、感应起电

  (1)摩擦起电:两种不同的物体原子核束缚电子的能力并不相同.两种物体相互摩擦时,束缚电子能力强的物体就会得到电子而带负电,束缚电子能力弱的物体会失去电子而带正电.(正负电荷的分开与转移)

  (2)接触起电:带电物体由于缺少(或多余)电子,当带电体与不带电的物体接触时,就会使不带电的物体上失去电子(或得到电子),从而使不带电的物体由于缺少(或多余)电子而带正电(负电).(电荷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3)感应起电:当带电体靠近导体时,导体内的自由电子会向靠近或远离带电体的方向移动.(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三种起电的方式不同,但实质都是发生电子的转移,使多余电子的物体(部分)带负电,使缺少电子的物体(部分)带正电.在电子转移的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

4.高二下册物理科目知识点总结 篇四


  电阻率

  1.意义:电阻率是反映导体材料导电性能的物理量。材料导电性能的好坏用电阻率p表示,电阻率越小,导电性能越好,电阻率越大,表明在相同长度,相同横截面积的情况下,导体电阻就越大。

  2.决定因素:由材料的种类和温度决定,与材料的长短、粗细无关。一般常用合金的电阻率大于组成它的纯金属的电阻率。

  3.与温度的关系:各种材料的电阻率都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金属的电阻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可用于制造电阻温度计);半导体和电介质的电阻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半导体的电阻率随温度的变化较大,可用于制造热敏电阻)。

5.高二下册物理科目知识点总结 篇五


  电场强度:

  (1)定义:把电场中某一点的电荷受到的电场力F跟它的电荷量q的比值,定义为该点的电场强度,简称场强,用E表示。

  (2)定义式:

  F——电场力国际单位:牛(N)

  q——电荷量国际单位:库(C)

  E——电场强度国际单位:牛/库(N/C)

  (3)方向:规定为正电荷在该点受电场力的方向。

  (4)点电荷的电场强度:

  (5)物理意义:某点的场强为1N/C,它表示1C的点电荷在此处会受到1N的电场力。

  (6)匀强电场:各点场强的大小和方向都相同。

6.高二下册物理科目知识点总结 篇六


  电势差是衡量单位电荷在静电场中由于电势不同所产生的能量差的物理量。

  电场中两点的电势之差叫电势差,依教材要求,电势差都取绝对值,知道了电势差的绝对值,要比较哪个点的电势高,需根据电场力对电荷做功的正负判断,或者是由这两点在电场线上的位置判断。

  电流之所以能够在导线中流动,也是因为在电流中有着高电势和低电势之间的差别。这种差别叫电势差,也叫电压。换句话说。在电路中,任意两点之间的电位差称为这两点的电压。通常用字母V代表电压。

  电源是给用电器两端提供电压的装置。

  电压的大小可以用电压表(符号:V)测量。

  串联电路电压规律:

  串联电路两端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电压和。

  公式:ΣU=U1+U2

  并联电路电压规律:

  并联电路各支路两端电压相等,且等于电源电压。

  公式:ΣU=U1=U2

  欧姆定律:U=IR(I为电流,R是电阻)但是这个公式只适用于纯电阻电路。

  串联电压之关系,总压等于分压和,U=U1+U2.

  并联电压之特点,支压都等电源压,U=U1=U2

7.高二下册物理科目知识点总结 篇七


  一、焦耳定律

  1.定义:电流流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平方、导体的电阻和通电时间成正比。

  2.意义:电流通过导体时所产生的电热。

  3.适用条件:任何电路。

  二、电阻定律

  1.电阻定律:在一定温度下,导体的电阻与导体本身的长度成正比,跟导体的横截面积成反比。

  2.意义:电阻的决定式,提供了一种测电阻率的方法。

  3.适用条件:适用于粗细均匀的金属导体和浓度均与的电解液。

  三、欧姆定律

  1.欧姆定律:导体中电流I跟导体两端的电压U成正比,跟它的电阻R成反比。

  2.意义:电流的决定式,提供了一种测电阻的方法。

  3.适用条件:金属、电解液(对气体不适用)。适用于纯电阻电路。

8.高二下册物理科目知识点总结 篇八


  电势高低的判断

  1、根据电场线的方向判断

  沿着电场线的方向,电势越来越低,也可以说电场线总是由电势较高的等势面指向电势较低的等势面。

  2、根据电场力做功判断

  正电荷在电场力作用下发生位移,若电场力做正功,则说明正电荷由高电势处向低电势处运动;若电场力做负功时,正电荷由低电势处向高电势处运动。

  负电荷在电场力作用下发生位移,若电场力做正功,则说明负电荷由低电势处向高电势处运动;若电场力做负功,则说明负电荷由高电势处向低电势处移动。

  3、根据点电荷电场中的场源电荷的电性判断

  若以无穷远处为零电势位置,则在正点电荷形成的电场中,电势永远为正值,离点电荷越远的地方,电势越低;在负点电荷形成的电场中,电势永远为负值,离点电荷越近的地方,电势越低。

  4、利用电势能判断

  正电荷在电势越高的地方电势能越大,在电势越低的地方电势能越小;负电荷在电势越低的地方电势能越大,在电势越高的地方电势能越小。

  5、利用电势的定义式判断

  利用公式q=EP/q计算时,将EP、q的正负号--起代人,通过的正负,比较该点和零电势位置间电势的相对高低。

9.高二下册物理科目知识点总结 篇九


  电磁波及其应用

  1、电磁波的波长、波速、频率的关系:c=f(c=3×108m/s)

  2、首先建立完整的电磁场理论,并预言电磁波存在的科学家是英国的麦克斯韦;用实验证实电磁波存在的科学家是德国的赫兹。

  3、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的要点: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

  4、电磁波:电磁场由近向远传播形成电磁波。在真空中所有电磁波(不管频率、波长及能量多大)传播的速度等于光速,它能产生发射、折射、干涉和衍射,具有能量。

  5、电磁波谱: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γ射线(按波长由长到短或按频率由小到大来排),它们的具体应用课本82-83页。

  6、调制(调幅、调频):把信息加到载波上随电磁波发射出去;解调:从载波上把信息取出来。

  7、传感器:启动器中的双金属传感器、自动门中的红外传感器、楼道灯的光控传感器、空调器中的温度传感器、电子秤中的压力传感器等。

10.高二下册物理科目知识点总结 篇十


  一、动能

  如果一个物体能对外做功,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量.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 Ek=1/2 mv^2,其大小与参照系的选取有关.动能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是相对量。

  二、动能定理

  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能量.所有外力对物体做的总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增量。

  1.反映了物体动能的变化与引起变化的原因——力对物体所做功之间的因果关系.可以理解为外力对物体做功等于物体动能增加,物体克服外力做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减小.所以正功是加号,负功是减号。

  2.“增量”是末动能减初动能.ΔEK>0表示动能增加,ΔEK<0表示动能减小。

  3、动能定理适用单个物体,对于物体系统尤其是具有相对运动的物体系统不能盲目的应用动能定理.由于此时内力的功也可引起物体动能向其他形式能(比如内能)的转化.在动能定理中.总功指各外力对物体做功的代数和.这里我们所说的外力包括重力、弹力、摩擦力、电场力等。

  4.各力位移相同时,可求合外力做的功,各力位移不同时,分别求力做功,然后求代数和。

  5.力的独立作用原理使我们有了牛顿第二定律、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的分量表达式.但动能定理是标量式.功和动能都是标量,不能利用矢量法则分解.故动能定理无分量式.在处理一些问题时,可在某一方向应用动能定理.

  6.动能定理的表达式是在物体受恒力作用且做直线运动的情况下得出的.但它也适用于变为及物体作曲线运动的情况.即动能定理对恒力、变力做功都适用;直线运动与曲线运动也均适用。

  7.对动能定理中的位移与速度必须相对同一参照物。

版权声明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本站我们将配合处理!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