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选修三化学知识点复习

层次:高二所属学校:全国 科目:政治 2024-04-10 21:10:17 政治知识点
高二选修三化学知识点复习是为大家整理的,化学是自然科学的一种。化学是主要在分子、原子层面,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

1.高二选修三化学知识点复习 篇一


  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1)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规律:

  催化剂大多能加快反应速率,原因是催化剂能通过参加反应,改变反应历程,降低反应的活化能来有效提高反应速率。

  (2)催化剂的特点:

  催化剂能加快反应速率而在反应前后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催化剂具有选择性。

  催化剂不能改变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不引起化学平衡的移动,不能改变平衡转化率。

2.高二选修三化学知识点复习 篇二


  硫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铁与硫蒸气反应:Fe+S△==FeS

  2.铜与硫蒸气反应:2Cu+S△==Cu2S

  3.硫与浓硫酸反应:S+2H2SO4(浓)△==3SO2↑+2H2O

  4.二氧化硫与硫化氢反应:SO2+2H2S=3S↓+2H2O

  5.铜与浓硫酸反应:Cu+2H2SO4△==CuSO4+SO2↑+2H2O

  6.二氧化硫的催化氧化:2SO2+O22SO3

  7.二氧化硫与氯水的反应:SO2+Cl2+2H2O=H2SO4+2HCl

  8.二氧化硫与氢氧化钠反应:SO2+2NaOH=Na2SO3+H2O

  9.硫化氢在充足的氧气中燃烧:2H2S+3O2点燃===2SO2+2H2O

  10.硫化氢在不充足的氧气中燃烧:2H2S+O2点燃===2S+2H2O

3.高二选修三化学知识点复习 篇三


  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由原子结构决定:原子核外的能层数决定元素所在的周期,原子的价电子总数决定元素所在的族。

  (1)原子的电子层构型和周期的划分

  周期是指能层(电子层)相同,按照能级组电子数依次增多的顺序排列的一行元素。即元素周期表中的一个横行为一个周期,周期表共有七个周期。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除稀有气体外),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2)原子的电子构型和族的划分

  族是指价电子数相同(外围电子排布相同),按照电子层数依次增加的顺序排列的一列元素。即元素周期表中的一个列为一个族(第Ⅷ族除外)。共有十八个列,十六个族。同主族周期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3)原子的电子构型和元素的分区

  按电子排布可把周期表里的元素划分成5个区,分别为s区、p区、d区、f区和ds区,除ds区外,区的名称来自按构造原理最后填入电子的能级的符号。

  2、元素周期律

  元素的性质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发生周期性的递变,叫做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律主要体现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第一电离能、电负性等的周期性变化。元素性质的周期性来源于原子外电子层构型的周期性。

4.高二选修三化学知识点复习 篇四


  1.碱性物质:

  ①碱性:NaOH、NH3·H2O、NaHCO3、Na2CO3、NaAlO2、Na2SiO3等

  ②碱性+氧化性:Na2O2、NaClO、NaNO2、Fe(OH)3等

  ③碱性+还原性:Na2SO3、Na2S、Fe(OH)2等

  2.酸性物质:

  ①酸性:HCl(稀)、H2SO4(稀)、H2CO3、NaHSO4、AlCl3、NH4Cl等

  ②酸性+氧化性:HNO3、H2SO4(浓)、HClO、FeCl3、CuSO4等

  ③酸性+还原性:H2S、H2SO3、HI、FeSO4等

  3.中性物质:

  ①中性:Na2SO4、CaCl2、Ba(NO3)2等

  ②中性+还原性:NaI、KBr等

  如果反应物都是碱性物质,它们若不发生复分解反应,仅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我们只需要依据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就可以完成方程式的书写。

  例如:Na2O2+Na2S+2H2O=4NaOH+S↓

  同理,如果反应物都是酸性物质,若不发生复分解反应,仅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只需要依据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就可以完成方程式的书写。

  例如:2FeCl3+2HI=2FeCl2+2HCl+I2

  当然,如果是酸、碱性物质与中性物质反应时,可能有以下两种情况:

  (1)发生生成沉淀的复分解反应;

  例如:CaCl2+Na2CO3=2NaCl+BaCO3↓

  H2SO4+Ba(NO3)2=BaSO4↓+2HNO3

  (2)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例如:2NaI+Na2O2+2H2O=4NaOH+I2

  2NaI+2FeCl3=2FeCl2+2NaCl+I2

  在高中涉及的反应中,难度较大的是以下两类反应:

  ①既有酸性又有氧化性的物质与既有碱性又有还原性的物质之间的反应;

  ②既有酸性又有还原性的物质与既有碱性又有氧化性的物质之间的反应。

  这两类反应我们既要考虑复分解反应又要考虑氧化还原反应。书写时应该考虑氧化还原反应优先原则,再考虑复分解反应。

  例如:

  ⑴2FeCl3+Na2S=2FeCl2+2NaCl+S↓

  ⑵H2S+NaClO=NaCl+S↓+H2O

  ⑶10HNO3+3Fe(OH)2=3Fe(NO3)3+NO↑+8H2O

  ⑷6HI+2Fe(OH)3=2FeI2+I2+6H2O

5.高二选修三化学知识点复习 篇五


  吸热反应与放热反应

  1、吸热反应与放热反应的区别

  特别注意: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与反应的条件没有必然的联系,而决定于反应物和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或焓)的相对大小。

  2、常见的放热反应

  ①一切燃烧反应;

  ②活泼金属与酸或水的反应;

  ③酸碱中和反应;

  ④铝热反应;

  ⑤大多数化合反应(但有些化合反应是吸热反应,如:N2+O2=2NO,CO2+C=2CO等均为吸热反应)。

  3、常见的吸热反应

  ①Ba(OH)2·8H2O与NH4Cl反应;

  ②大多数分解反应是吸热反应

  ③等也是吸热反应;

  ④水解反应

6.高二选修三化学知识点复习 篇六


  苯C6H6

  1、物理性质:无色有特殊气味的液体,密度比水小,有毒,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本身也是良好的有机溶剂。

  2、苯的结构:C6H6(正六边形平面结构)苯分子里6个C原子之间的键完全相同,碳碳键键能大于碳碳单键键能小于碳碳单键键能的2倍,键长介于碳碳单键键长和双键键长之间键角120°。

  3、化学性质

  (1)氧化反应2C6H6+15O2=12CO2+6H2O(火焰明亮,冒浓烟)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

  (2)取代反应

  ①铁粉的作用:与溴反应生成溴化铁做催化剂;溴苯无色密度比水大

  ②苯与_(用HONO2表示)发生取代反应,生成无色、不溶于水、密度大于水、有毒的油状液体——硝基苯。+HONO2+H2O反应用水浴加热,控制温度在50—60℃,浓硫酸做催化剂和脱水剂。

  (3)加成反应

  用镍做催化剂,苯与氢发生加成反应,生成环己烷+3H2

7.高二选修三化学知识点复习 篇七


  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钠在空气中缓慢氧化:4Na+O2==2Na2O

  2.钠在空气中燃烧:2Na+O2点燃====Na2O2

  3.钠与水反应:2Na+2H2O=2NaOH+H2↑

  现象:

  ①钠浮在水面上;

  ②熔化为银白色小球;

  ③在水面上四处游动;

  ④伴有嗞嗞响声;

  ⑤滴有酚酞的水变红色.

  4.过氧化钠与水反应:2Na2O2+2H2O=4NaOH+O2↑

  5.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2Na2O2+2CO2=2Na2CO3+O2

  6.碳酸氢钠受热分2NaHCO3△==Na2CO3+H2O+CO2↑

  7.氢氧化钠与碳酸氢钠反应:NaOH+NaHCO3=Na2CO3+H2O

  8.在碳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Na2CO3+CO2+H2O=2NaHCO3

8.高二选修三化学知识点复习 篇八


  化学能与热能

  (1)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

  (2)化学反应吸收能量或放出能量的决定因素: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a.吸热反应: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b.放热反应: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3)化学反应的一大特征:化学反应的过程中总是伴随着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变化

9.高二选修三化学知识点复习 篇九


  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由原子结构决定:原子核外的能层数决定元素所在的周期,原子的价电子总数决定元素所在的族。

  (1)原子的电子层构型和周期的划分

  周期是指能层(电子层)相同,按照能级组电子数依次增多的顺序排列的一行元素。即元素周期表中的一个横行为一个周期,周期表共有七个周期。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除稀有气体外),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2)原子的电子构型和族的划分

  族是指价电子数相同(外围电子排布相同),按照电子层数依次增加的顺序排列的一列元素。即元素周期表中的一个列为一个族(第Ⅷ族除外)。共有十八个列,十六个族。同主族周期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3)原子的电子构型和元素的分区

  按电子排布可把周期表里的元素划分成5个区,分别为s区、p区、d区、f区和ds区,除ds区外,区的名称来自按构造原理最后填入电子的能级的符号。

  2、元素周期律

  元素的性质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发生周期性的递变,叫做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律主要体现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第一电离能、电负性等的周期性变化。元素性质的周期性来源于原子外电子层构型的周期性。

10.高二选修三化学知识点复习 篇十


  (1)原子构造原理是电子排入轨道的顺序,构造原理揭示了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

  (2)原子构造原理是书写基态原子电子排布式的依据,也是绘制基态原子轨道表示式的主要依据之一。

  (3)不同能层的能级有交错现象,如E(3d)>E(4s)、E(4d)>E(5s)、E(5d)>E(6s)、E(6d)>E(7s)、E(4f)>E(5p)、E(4f)>E(6s)等。原子轨道的能量关系是:ns<(n-2)f<(n-1)d

  (4)能级组序数对应着元素周期表的周期序数,能级组原子轨道所容纳电子数目对应着每个周期的元素数目。

  根据构造原理,在多电子原子的电子排布中:各能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最外层不超过8个电子;次外层不超过18个电子;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电子。

  (5)基态和激发态

  ①基态:最低能量状态。处于最低能量状态的原子称为基态原子。

  ②激发态:较高能量状态(相对基态而言)。基态原子的电子吸收能量后,电子跃迁至较高能级时的状态。处于激发态的原子称为激发态原子。

  ③原子光谱:不同元素的原子发生电子跃迁时会吸收(基态→激发态)和放出(激发态→较低激发态或基态)不同的能量(主要是光能),产生不同的光谱——原子光谱(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利用光谱分析可以发现新元素或利用特征谱线鉴定元素。

版权声明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本站我们将配合处理!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