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下册化学期末知识点总结

层次:高三所属学校:全国 科目:生物 2023-11-28 21:07:29 生物知识点
高三下册化学期末知识点总结是为大家整理的,上学期间,看到知识点,都是先收藏再说吧!知识点是传递信息的基本单位,知识点对提高学习成绩具有重要的作用。

1.高三下册化学期末知识点总结 篇一


  物质的分类

  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分散系。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起容纳分散质作用的物质称作分散剂(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溶液、胶体、浊液三种分散系的比较

  分散质粒子大小/nm外观特征能否通过滤纸有否丁达尔效应实例

  溶液小于1均匀、透明、稳定能没有NaCl、蔗糖溶液

  胶体在1—100之间均匀、有的透明、较稳定能有Fe(OH)3胶体

  浊液大于100不均匀、不透明、不稳定不能没有泥水

2.高三下册化学期末知识点总结 篇二


  1.纯净物有固定的组成,有固定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

  2.与水反应可生成酸的氧化物都是酸性氧化物

  3.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的物质是_氧化物或_氢氧化物

  4.盐和碱反应一定生成新盐和新碱;酸和碱反应一定只生成盐和水

  5.得电子能力强的物质失电子能力一定弱

  6.非金属元素原子氧化性较弱,其阴离子的还原性则较强

  7.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氢前面的金属都能从酸溶液中置换出氢

  8.标准状况下,22.4L以任意比例混合的CO与CO2中所含碳原子总数约为NA

  9.碳-12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碳-12的摩尔质量为12g/mol

  10.将NA个NO2气体分子处于标准状况下,其体积约为22.4L

  11.25℃时,pH=13的`1.0LBa(OH)2溶液中含有的OH-数目为0.2NA

  12.常温常压下,32g氧气中含有NA氧分子

  13.同温同压,同质量的两种气体体积之比等于两种气体密度的反比

  14.反应热ΔH的大小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反应物的物质的量的多少、方程式的化学计量数、反应的快慢有关

  15.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反应物和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决定了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

  16.胶体能产生电泳现象,说明胶体带有电荷

  17.向一定温度下足量饱和硫酸铜溶液中加入wg硫酸铜粉末,搅拌后静置,溶液的浓度和质量分数不变,硫酸铜变为CuSO4·5H2O,其质量大于W×250/160g

3.高三下册化学期末知识点总结 篇三


  常见物质分离提纯的10种方法

  1.结晶和重结晶:利用物质在溶液中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如NaCl,KNO3。

  2.蒸馏冷却法:在沸点上差值大。乙醇中(水):加入新制的CaO吸收大部分水再蒸馏。

  3.过滤法:溶与不溶。

  4.升华法:SiO2(I2)。

  5.萃取法:如用CCl4来萃取I2水中的I2。

  6.溶解法:Fe粉(A1粉):溶解在过量的NaOH溶液里过滤分离。

  7.增加法:把杂质转化成所需要的物质:CO2(CO):通过热的CuO;CO2(SO2):通过NaHCO3溶液。

  8.吸收法:用做除去混合气体中的气体杂质,气体杂质必须被药品吸收:N2(O2):将混合气体通过铜网吸收O2。

  9.转化法:两种物质难以直接分离,加药品变得容易分离,然后再还原回去:Al(OH)3,Fe(OH)3:先加NaOH溶液把Al(OH)3溶解,过滤,除去Fe(OH)3,再加酸让NaAlO2转化成A1(OH)3。

  10.纸上层析(不作要求)

4.高三下册化学期末知识点总结 篇四


  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铝与盐酸的反应:2Al+6HCl=2AlCl3+3H2↑

  2.铝与强碱的反应:2Al+2NaOH+6H2O=2Na[Al(OH)4]+3H2↑

  3.铝在空气中氧化:4Al+3O2==2Al2O3

  4.氧化铝与酸反应:Al2O3+6HCl=2AlCl3+3H2O

  5.氧化铝与强碱反应:Al2O3+2NaOH+3H2O=2Na[Al(OH)4]

  6.氢氧化铝与强酸反应:Al(OH)3+3HCl=AlCl3+3H2O

  7.氢氧化铝与强碱反应:Al(OH)3+NaOH=Na[Al(OH)4]

  8.实验室制取氢氧化铝沉淀:Al3++3NH3?H2O=Al(OH)3↓+3NH4+

5.高三下册化学期末知识点总结 篇五


  1、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溶液的组成:溶剂和溶质。(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固、气溶于液体时,固、气是溶质,液体是溶剂;两种液体互相溶解时,量多的一种是溶剂,量少的'是溶质;当溶液中有水存在时,不论水的量有多少,我们习惯上都把水当成溶剂,其它为溶质。)

  2、固体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就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3、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如:HCl==H++Cl-

  HNO3==H++NO3-

  H2SO4==2H++SO42-

  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如:KOH==K++OH-

  NaOH==Na++OH-

  Ba(OH)2==Ba2++2OH-

  盐: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如:KNO3==K++NO3-

  Na2SO4==2Na++SO42-

  BaCl2==Ba2++2Cl-

  4、酸性氧化物(属于非金属氧化物):凡能跟碱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属于金属氧化物):凡能跟酸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5、结晶水合物:含有结晶水的物质(如:Na2CO3.10H2O、CuSO4.5H2O)

  6、潮解:某物质能吸收空气里的水分而变潮的现象

  风化:结晶水合物在常温下放在干燥的空气里,能逐渐失去结晶水而成为粉末的现象

  7、燃烧: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燃烧的条件:

  ①可燃物;

  ②氧气(或空气);

  ③可燃物的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6.高三下册化学期末知识点总结 篇六


  1.红色:铜、Cu2O、品红溶液、酚酞在碱性溶液中、石蕊在酸性溶液中、液溴(深棕红)、红磷(暗红)、苯酚被空气氧化、Fe2O3、(FeSCN)2+(血红)

  2.橙色:溴水及溴的有机溶液(视溶液浓度不同,颜色由黄――橙)

  3.黄色

  (1)淡黄色:硫单质、过氧化钠、溴化银、TNT、实验制得的不纯硝基苯、

  (2)黄色:碘化银、黄铁矿(FeS2)、工业盐酸(含Fe3+)、久置的_(含NO2)

  (3)棕黄:FeCl3溶液、碘水(黄棕→褐色)

  4.棕色:固体FeCl3、CuCl2(铜与氯气生成棕色烟)、NO2气(红棕)、溴蒸气(红棕)

  5.褐色:碘酒、氢氧化铁(红褐色)、刚制得的溴苯(溶有Br2)

  6.绿色:氯化铜溶液(蓝绿色)、碱式碳酸铜(俗称铜绿)、硫酸亚铁溶液或绿矾晶体(浅绿)、氯气或氯水(黄绿色)

  7.蓝色:胆矾、氢氧化铜沉淀、淀粉遇碘、石蕊遇碱性溶液、硫酸铜溶液

  8.紫色:高锰酸钾溶液(紫红)、碘(紫黑)、碘的四氯化碳溶液(紫红)、碘蒸气

7.高三下册化学期末知识点总结 篇七


  1、ⅠA族元素不一定是碱金属元素,还有氢元素。

  2、由长、短周期元素组成的族不一定是主族,还有0族。

  3、分子内不一定都有化学键,如稀有气体为单原子分子,无化学键。

  4、共价化合物中可能含非极性键,如过氧化氢、乙炔等。

  5、含有非极性键的化合物不一定是共价化合物,如过氧化钠、二硫化亚铁、乙酸钠、CaC2等是离子化合物。

  6、对于多原子分子,键有极性,分子不一定有极性,如二氧化碳、甲烷等是非极性分子。

  7、含有阳离子的晶体不一定是离子晶体,如金属晶体。

  8、离子化合物不一定都是盐,如Mg3N2、金属碳化物(CaC2)等是离子化合物,但不是盐。

  9、盐不一定都是离子化合物,如氯化铝、溴化铝等是共价化合物。

  10、固体不一定都是晶体,如玻璃是非晶态物质,再如塑料、橡胶等。

  11、原子核外外层电子数小于或等于2的一定是金属原子?不一定:氢原子核外只有一个电子?

  12、原子核内一般是中子数≥质子数,但普通氢原子核内是质子数≥中子数。

  13、金属元素原子外层电子数较少,一般≤3,但ⅣA、ⅤA族的金属元素原子外层有4个、5个电子。

  14、非金属元素原子外层电子数较多,一般≥4,但H原子只有1个电子,B原子只有3个电子。

  15、稀有气体原子的外层一般都是8个电子,但He原子为2个电子。

8.高三下册化学期末知识点总结 篇八


  钾离子

  ⑴方法一(烧杯-酒精法):

  取一小药匙无水碳酸钠粉末(充分研细)放在一倒置的小烧杯上,滴加5~6滴酒精,点燃,可看到明显的浅紫色火焰,如果隔一钴玻璃片观察,则更明显看到紫色火焰。

  ⑵方法二(蒸发皿-酒精法):

  取一药匙无水碳酸钠粉末放在一个小发皿内,加入1毫升酒精,点燃,燃烧时用玻棒不断搅动,可看到紫色火焰,透过钴玻璃片观察效果更好,到酒精快烧完时现象更明显。

  ⑶方法三(铁丝-棉花-水法):

  取少许碳酸钠粉末放在一小蒸发皿内,加一两滴水调成糊状;再取一条小铁丝,一端擦净,弯一个小圈,圈内夹一小团棉花,棉花沾一点水,又把水挤干,把棉花沾满上述糊状碳酸钠,放在酒精灯外焰上灼烧,透过钴玻璃片可看到明显的紫色火焰。

  ⑷方法四(铁丝法):

  同钠的方法二中的学生实验方法。该法效果不如方法一、二、三,但接近课本的做法。

  观察钾的焰色时,室内光线不要太强,否则浅紫色的钾焰不明显。

9.高三下册化学期末知识点总结 篇九


  物质的量(表示物质所含微粒多少的物理量,也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

  ①与质量、长度一样的物理量是国际单位制中的7个基本物理量之一。符号为n。单位为摩尔,符号为mol。国际单位制(SI)的7个基本单位是一个专有名词。

  ②物质的量只能描述分子、原子、离子、中子、质子、电子、原子团等微观粒子,不能描述宏观物质。

  ③用摩尔为单位表示某物质的物质的量时,必须指明物质微粒的名称、符号或化学式。如:1molH、+1molH、1molH2,不能用“1mol氢”这样含糊无意义的表示,因为氢是元素名称,不是微粒名称,也不是微粒的符号或化学式。

  ④物质的量的数值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

10.高三下册化学期末知识点总结 篇十


  1、半径

  ① 周期表中原子半径从左下方到右上方减小(稀有气体除外)。

  ② 离子半径从上到下增大,同周期从左到右金属离子及非金属离子均减小,但非金属离子半径大于金属离子半径。

  ③ 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质子数越大,半径越小。

  2、化合价

  ① 一般金属元素无负价,但存在金属形成的阴离子。

  ② 非金属元素除O、F外均有高正价。且高正价与低负价绝对值之和为8。

  ③ 变价金属一般是铁,变价非金属一般是C、Cl、S、N、O。

  ④ 任一物质各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能根据化合价正确书写化学式(分子式),并能根据化学式判断化合价。

  3、分子结构表示方法

  ① 是否是8电子稳定结构,主要看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共价键数目对不对。卤素单键、氧族双键、氮族叁键、碳族四键。一般硼以前的元素不能形成8电子稳定结构。

  ② 掌握以下分子的空间结构:CO2、H2O、NH3、CH4、C2H4、C2H2、C6H6、P4。

  4、键的极性与分子的极性

  ① 掌握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极性共价键、非极性共价键、分子间作用力、氢键的概念。

  ② 掌握四种晶体与化学键、范德华力的关系。

  ③ 掌握分子极性与共价键的极性关系。

  ④ 两个不同原子组成的分子一定是极性分子。

  ⑤ 常见的非极性分子:CO2、SO3、PCl3、CH4、CCl4、C2H4、C2H2、C6H6及大多数非金属单质。

版权声明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本站我们将配合处理!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