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科目必修二笔记

层次:高一所属学校:全国 科目:化学 2023-11-04 16:16:40 化学知识点
高一化学科目必修二笔记是为大家整理的,在必修一的化学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定期整理归纳所学知识,注意纵横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将知识点记牢固。

1.高一化学科目必修二笔记 篇一


  1、金刚石(C):

  是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可用于制钻石、刻划玻璃、钻探机的钻头等。

  2、石墨(C):

  是最软的矿物之一,有优良的导电性,润滑性。可用于制铅笔芯、干电池的电极、电车的滑块等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不同。

  CO和CO2的化学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分子的构成不同。

  3、无定形碳:

  由石墨的微小晶体和少量杂质构成。主要有:焦炭,木炭,活性炭,炭黑等。活性炭、木炭具有强烈的'吸附性,焦炭用于冶铁,炭黑加到橡胶里能够增加轮胎的耐磨性。

  4、金刚石和石墨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两种不同的单质。

  它们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同。它们的物理性质差别大的原因碳原子的布列不同

  5、碳的化学性质跟氢气的性质相似(常温下碳的性质不活泼)

  ①可燃性:木炭在氧气中燃烧C+O2CO2现象: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碳燃烧不充分(或氧气不充足)2C+O22CO

  ②还原性:木炭高温下还原氧化铜C+2CuO2Cu+CO2↑现象:黑色物质受热后变为亮红色固体,同时放出可以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2.高一化学科目必修二笔记 篇二


  1、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的气体,极难溶于水,密度小于空气,俗名:沼气、坑气

  2、分子结构:

  CH4:以碳原子为中心,四个氢原子为顶点的`正四面体(键角:109度28分)

  3、化学性质:

  ①氧化反应:(产物气体如何检验?)

  甲烷与KMnO4不发生反应,所以不能使紫色KMnO4溶液褪色

  ②取代反应:(三氯甲烷又叫氯仿,四氯甲烷又叫四氯化碳,二氯甲烷只有一种结构,说明甲烷是正四面体结构)

  4、同系物:

  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物质(所有的烷烃都是同系物)

  5、同分异构体:

  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分子式,但具有不同结构式(结构不同导致性质不同)

  烷烃的溶沸点比较:碳原子数不同时,碳原子数越多,溶沸点越高;碳原子数相同时,支链数越多熔沸点越低

  同分异构体书写:会写丁烷和戊烷的同分异构体

3.高一化学科目必修二笔记 篇三


  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理解

  n(B)在公式c(B)=中V(B)

  (1)溶质是用物质的量表示而不是质量表示;体积表示溶液的体积,而不表示溶剂的体积,并且体积单位为L。

  (2)带结晶水的物质溶于水后,溶质是不含结晶水的化合物,溶剂中的水包括结晶水。

  (3)从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中取出任意体积的溶液,物质的量浓度不变,但随溶液体积的变化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同。

  (4)气体溶于一定体积的水中,溶液的体积不等于溶剂的.体积而应根据溶液密度和溶液质量求算。

  (5)若浓溶液稀释或浓度差别较大的溶液混合,混合后溶液的总体积比原来的体积之和小。

4.高一化学科目必修二笔记 篇四


  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钠在空气中缓慢氧化:4Na+O2==2Na2O

  2、钠在空气中燃烧:2Na+O2点燃====Na2O2

  3、钠与水反应:2Na+2H2O=2NaOH+H2↑

  现象:

  ①钠浮在水面上;

  ②熔化为银白色小球;

  ③在水面上四处游动;

  ④伴有嗞嗞响声;

  ⑤滴有酚酞的水变红色。

  4、过氧化钠与水反应:2Na2O2+2H2O=4NaOH+O2↑

  5、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2Na2O2+2CO2=2Na2CO3+O2

  6、碳酸氢钠受热分解:2NaHCO3△==Na2CO3+H2O+CO2↑

  7、氢氧化钠与碳酸氢钠反应:NaOH+NaHCO3=Na2CO3+H2O

  8、在碳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Na2CO3+CO2+H2O=2NaHCO3

5.高一化学科目必修二笔记 篇五


  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常见的放热反应:

  ①所有的燃烧与缓慢氧化。

  ②酸碱中和反应。

  ③金属与酸、水反应制氢气。

  ④大多数化合反应(特殊:C+CO22CO是吸热反应)。

  常见的吸热反应:

  ①以C、H2、CO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如:C(s)+H2O(g)=CO(g)+H2(g)。

  ②铵盐和碱的反应如Ba(OH)2?8H2O+NH4Cl=BaCl2+2NH3↑+10H2O

  ③大多数分解反应如KClO3、KMnO4、CaCO3的分解等。

6.高一化学科目必修二笔记 篇六


  化学能与电能

  1、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方式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2、原电池原理

  (1)原电池概念

  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的转移)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3)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①电极为导体且活泼性不同;

  ②两个电极接触(导线连接或直接接触)

  ③两个相互连接的电极插入电解质溶液构成闭合回路。

  (4)电极名称及发生的反应

  正极:较不活泼的金属或石墨作正极,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电极反应式:溶液中阳离子+ne-=单质。

  正极的现象:一般有气体放出或正极质量增加。

  负极: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电极反应式:较活泼金属-ne-=金属阳离子。

  负极现象:负极溶解,负极质量减少。

  (5)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

  ①依据原电池两极的材料:

  较不活泼金属或可导电非金属(石墨)、氧化物(MnO2)等作正极;

  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Ca、Na太活泼,不能作电极)。

  ②根据原电池中的反应类型:

  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现象通常是电极本身消耗,质量减小。

  正极: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现象是常伴随金属的析出或H2的放出。

  ③根据内电路离子的迁移方向:阳离子流向原电池正极,阴离子流向原电池负极。

  ④根据电流方向或电子流向:(外电路)的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电子则由负极经外电路流向原电池的正极。

  (6)原电池电极反应的书写方法

  ①原电池反应所依托的化学反应原理是氧化还原反应,负极反应是氧化反应,正极反应是还原反应。因此书写电极反应的方法归纳如下:

  a.写出总反应方程式。

  b.把总反应根据电子得失情况,分成氧化反应、还原反应。

  c.氧化反应在负极发生,还原反应在正极发生,反应物和生成物对号入座,注意酸碱介质和水等参与反应。

  ②原电池的总反应式一般把正极和负极反应式相加而得。

  (7)原电池的应用

  ①加快化学反应速率,如粗锌制氢气速率比纯锌制氢气快。

  ②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

  ③设计原电池。

  ④金属的腐蚀。

7.高一化学科目必修二笔记 篇七


  1、油脂不是高分子化合物。

  2、聚丙烯中没有碳碳双键,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3、由乙酸和乙醇制乙酸乙酯;由苯甲酸乙酯水解制苯甲酸和乙醇;都是取代反应。

  4、分子式为C6H12,主链碳原子数为4个的烯烃共有4种,不要忘记2–乙基–1–丁烯以及3,3–_–1–丁烯。

  5、与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苯甲酸→苯甲酸钠,苯酚→苯酚钠→苯酚,苯酚与苯甲酸钠溶液分层,可以分液法分离。

  6、维勒第一个以无机物为原料合成有机物尿素,凯库勒最早提出苯的环状结构理论。

  7、取少量卤代烃与氢氧化钠溶液加热煮沸片刻,冷却后先加入_酸化后,再加入_溶液,生成黄色沉淀,可知卤代烃中含有碘元素。

  8、只用碳酸氢钠溶液能鉴别乙酸、乙醇、苯和四氯化碳四种液态物质,乙酸与碳酸氢钠反应产生气泡,乙醇溶解,苯的密度小于水,四氯化碳的密度大于水。

  9、从戊烷的三种同分异构体出发,戊基有8种,丁基有四种,戊烯有五种。

  10、检验淀粉水解产物,可在水解所得溶液中加入先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和,再加新制的银氨溶液后水浴加热。

  11、符合要求的扁桃酸C6H5CH(OH)COOH同分异构体,从苯环的取代类别分析,一类是含有HCOO–、HO–和–CH3的三取代苯,共有10个异构体;另一类是含有–OH和HCOOCH2–的二取代苯,有三种。一共有13种

  12、少量SO2通入苯酚钠溶液中的离子反应:2C6H5O-+SO2+H2O=2C6H5OH+SO32-

  13、酒精溶液中的氢原子来自于酒精和水。

  14、一分子β-月桂烯与两分子溴发生加成反应的产物(只考虑位置异构)理论最多有4种,容易遗忘掉1,4–加成产物。

  15、CH2=CHCH3的名称是丙烯,CH3CH2CH2OH叫做1–丙醇,CH3CH2CH(CH3)OH叫做2—丁醇,CH3CHClCH3叫做2-氯丙烷

8.高一化学科目必修二笔记 篇八


  一、原子半径

  同一周期(稀有气体除外),从左到右,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半径递减;

  同一族中,从上到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半径递增。

  二、主要化合价

  (正化合价和最低负化合价)

  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正化合价递增(从+1价到+7价),第一周期除外,第二周期的O、F元素除外;

  最低负化合价递增(从-4价到-1价)第一周期除外,由于金属元素一般无负化合价,故从ⅣA族开始。

  三、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

  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金属性递减,非金属性递增;

  同一族中,从上到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金属性递增,非金属性递减;

  四、单质及简单离子的氧化性与还原性

  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单质的氧化性增强,还原性减弱;所对应的简单阴离子的还原性减弱,简单阳离子的氧化性增强。

  同一族中,从上到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单质的氧化性减弱,还原性增强;所对应的简单阴离子的还原性增强,简单阳离子的氧化性减弱。

  元素单质的还原性越强,金属性就越强;单质氧化性越强,非金属性就越强。

  五、价氧化物所对应的水化物的酸碱性

  同一周期中,元素价氧化物所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增强(碱性减弱);

  同一族中,元素价氧化物所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增强(酸性减弱)。

  六、单质与氢气化合的难易程度

  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单质与氢气化合越容易;

  同一族中,从上到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单质与氢气化合越难。

9.高一化学科目必修二笔记 篇九


  化学反应的限度——化学平衡

  (1)在一定条件下,当一个可逆反应进行到正向反应速率与逆向反应速率相等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改变,达到表面上静止的一种“平衡状态”,这就是这个反应所能达到的限度,即化学平衡状态。

  化学平衡的移动受到温度、反应物浓度、压强等因素的影响。催化剂只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对化学平衡无影响。

  在相同的条件下同时向正、逆两个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叫做可逆反应。通常把由反应物向生成物进行的反应叫做正反应。而由生成物向反应物进行的反应叫做逆反应。

  在任何可逆反应中,正方应进行的同时,逆反应也在进行。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到底,即是说可逆反应无论进行到何种程度,任何物质(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的量都不可能为0。

  (2)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逆、动、等、定、变。

  ①逆:化学平衡研究的对象是可逆反应。

  ②动:动态平衡,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仍在不断进行。

  ③等:达到平衡状态时,正方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但不等于0。即v正=v逆≠0。

  ④定:达到平衡状态时,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各组成成分的含量保持一定。

  ⑤变:当条件变化时,原平衡被破坏,在新的条件下会重新建立新的平衡。

  (3)判断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

  ①VA(正方向)=VA(逆方向)或nA(消耗)=nA(生成)(不同方向同一物质比较)

  ②各组分浓度保持不变或百分含量不变

  ③借助颜色不变判断(有一种物质是有颜色的)

  ④总物质的量或总体积或总压强或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前提:反应前后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相等的反应适用,即如对于反应xA+B可逆号zC,x+≠z)

10.高一化学科目必修二笔记 篇十


  化学键

  化学键是相邻两个或多个原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

  1.离子键与共价键的比较

  共价化合物: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分子的化合物叫做共价化合物。(只有共价键)

  极性共价键(简称极性键):由不同种原子形成,A-B型,如,H-Cl。

  共价键

  非极性共价键(简称非极性键):由同种原子形成,A-A型,如,Cl-Cl。

  2.电子式:

  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形成的物质的结构与表示共价键形成的物质的结构的不同点:

  (1)电荷: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形成的物质的结构需标出阳离子和阴离子的电荷;而表示共价键形成的物质的结构不能标电荷。

  (2)[](方括号):离子键形成的物质中的阴离子需用方括号括起来,而共价键形成的物质中不能用方括号。

版权声明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本站我们将配合处理!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