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一化学上册期中知识点整理 篇一
硫和氮的氧化物
1.硫单质俗称硫黄,易溶于CS2,所以可用于洗去试管内壁上沾的单质硫。
2.SO2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易溶于水生成亚硫酸,方程式为SO2+H2OH2SO3,该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可使品红溶液褪色,所以亚硫酸溶液有酸性也有漂白性。
3.鉴定SO2气体主要用品红溶液,现象是品红褪色,加热后又恢复红色。
4.SO2和CO2混合气必先通过品红溶液(褪色),再通过酸性KMnO4溶液(紫红色变浅),最后再通过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可同时证明二者都存在。
5.SO2具有氧化性的方程为:2H2S+SO2=3S↓+2H2O,与Cl2、H2O反应失去漂白性的方程为Cl2+SO2+2H2O=2HCl+H2SO4。
6.SO3标况下为无色晶体,遇水放出大量热,生成硫酸。
2.高一化学上册期中知识点整理 篇二
常见物质的状态
1、常温下为气体的单质只有H2、N2、O2(O3)、F2、Cl2(稀有气体单质除外)
2、常温下为液体的单质:Br2、Hg
3、常温下常见的无色液体化合物:H2O、H2O2
4、常见的气体化合物:NH3、HX(F、Cl、Br、I)、H2S、CO、CO2、NO、NO2、SO2
5、有机物中的气态烃CxHy(x≤4);含氧有机化合物中只有甲醛(HCHO)常温下是气态,卤代烃中一氯甲烷和一氯乙烷为气体。
6、常见的固体单质:I2、S、P、C、Si、金属单质;
7、白色胶状沉淀[Al(OH)3、H4SiO4]
3.高一化学上册期中知识点整理 篇三
1.物质的组成
从宏观的角度看,物质由元素组成;从微观的角度看,原子,分子,离子等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物质组成的判断依据有:
(1)根据有无固定的组成或有无固定的熔沸点可判断该物质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其中:油脂,高分子化合物,玻璃态物质及含有同种元素的不同同素异形体的'物质均属于混合物。
(2)对于化合物可根据晶体类型判断:离子晶体是由阴阳离子构成的;分子晶体是由分子构成的;原子晶体是由原子构成的。
(3)对于单质也可根据晶体类型判断:金属单质是由金属阳离子和自由电子构成的;原子晶体,分子晶体分别由原子,分子构成。
2.物质的分类
(1)分类是研究物质化学性质的基本方法之一,物质分类的依据有多种,同一种物质可能分别属于不同的物质类别。
(2)物质的分类依据不同,可以有多种分类方法,特别是氧化物的分类是物质分类的难点,要掌握此类知识,关键是明确其分类方法。
氧化物的分类比较复杂,判断氧化物所属类别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①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CrO3是酸性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CO,NO和NO2等。
②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但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Na2O2为过氧化物(又称为盐型氧化物),Pb3O4和Fe3O4为混合型氧化物(一种复杂氧化物),Al2O3和ZnO为_氧化物,Mn2O7为酸性氧化物。
③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不一定都能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酸碱(如SiO2.MgO)
4.高一化学上册期中知识点整理 篇四
1、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的气体,极难溶于水,密度小于空气,俗名:沼气、坑气
2、分子结构:
CH4:以碳原子为中心,四个氢原子为顶点的正四面体(键角:109度28分)
3、化学性质:
①氧化反应:(产物气体如何检验?)
甲烷与KMnO4不发生反应,所以不能使紫色KMnO4溶液褪色
②取代反应:(三氯甲烷又叫氯仿,四氯甲烷又叫四氯化碳,二氯甲烷只有一种结构,说明甲烷是正四面体结构)
4、同系物:
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物质(所有的烷烃都是同系物)
5、同分异构体:
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分子式,但具有不同结构式(结构不同导致性质不同)
烷烃的溶沸点比较:碳原子数不同时,碳原子数越多,溶沸点越高;碳原子数相同时,支链数越多熔沸点越低
同分异构体书写:会写丁烷和戊烷的同分异构体
5.高一化学上册期中知识点整理 篇五
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1)氧化剂:化合价可以降低的物质。例如,活泼的非金属单质:O2、Cl2、Br2等;含高价金属阳离子的化合物:FeCl3、CuCl2等;含某些较高化合价元素的化合物:浓H2SO4、HNO3、KMnO4、MnO2等。
(2)还原剂:化合价可以升高的物质。例如,活泼或较活泼的金属:K、Ca、Na、Al、Mg、Zn等;含低价金属阳离子的化合物:FeCl2等;某些非金属单质:C、H2等;含有较低化合价元素的化合物:H2S、KI等。
(3)既可作氧化剂又可作还原剂的物质:化合价既可以升高,又可以降低的物质。
在有可变化合价的化合物中,具有中间价态的物质既可作氧化剂,又可作还原剂,如:Cl2、S、SO2、H2SO3等;含有较低化合价元素,同时又含有较高化合价元素的化合物,例如,HCl既可作氧化剂,又可作还原剂。
6.高一化学上册期中知识点整理 篇六
氧化还原反应的表示方法
(1)双线桥法:
①双线桥法:表示同种元素的原子在反应前后电子得失情况和数目的图式。
②方法:双线桥的箭头始于反应物中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元素的原子,箭头指向生成物中发生化合价变化后对应元素的原子。在线上标明“失去”或“得到”电子总数。
(2)单线桥法:
①含义:单线桥法是表示反应物中原子之间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的图式。
②方法:在氧化剂和还原剂之间表示电子转移关系。在线上标出电子转移总数,箭头指出转移的方向。
7.高一化学上册期中知识点整理 篇七
氧化还应反应
1.从得氧失氧的角度分析
一种物质被氧化的同时一种物质被还原的反应,叫做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同时进行叫做氧化还原反应。
2.从化合价变化的角度分析
①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化合价降低被还原。
②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没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反应不是氧化还原反应(即非氧化还原反应)。
③同一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升高的总价数等于化合价降低的总价数。
④化学反应按照化合价是否变化分类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有化合价变化的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另一类是没有化合价变化的反应(非氧化还原反应)。
说明:利用化合价升降的观点,不仅能分析有得氧、失氧的反应,也能分析无得氧失氧但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有变化的反应。
3.从电子转移的角度分析
①凡是有电子转移(得失和偏移)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应反应,凡是没有电子转移(得失和偏移)的反应都是非氧化还应反应。
②物质失去电子的反应叫做氧化反应;物质得到电子的反应叫做还原反应。
③化合价升高(或降低)的价数等于失去(或得到)的电子数,同一反应中得到电子总数等于失去电子总数。
8.高一化学上册期中知识点整理 篇八
胶体的性质
(1)相对稳定性
三种分散系稳定性比较:溶液稳定,浊液很不稳定,胶体介于溶液和浊液之间,在一定条件下能稳定存在。所以,胶体属于介稳体系。
(2)胶体粒子的通过性
胶体分散质可以通过滤纸,但不能通过半透膜。
可以利用滤纸分离浊液和溶液;也可以利用滤纸分离胶体和溶液。
(3)丁达尔效应
丁达尔效应:当光束通过胶体时,由于胶体粒子对光线散射而形成一条光亮的通路的现象,叫做丁达尔效应。
由于溶液没有丁达尔现象,所以可以利用丁达尔现象来区分胶体和溶液。
(4)布朗运动
胶体分散质颗粒在分散剂分子不均匀的撞击下,做无规则的运动即布朗运动。
影响:由于布朗运动存在,胶体颗粒不容易聚集成为较大颗粒而发生聚沉,它是胶体稳定存在的原因之一。
(5)电泳: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胶体微粒在分散剂里做定向移动的现象,叫做电泳。电泳现象说明胶体粒子带电荷。
影响:胶体粒子带相同的电荷,相互排斥,这是胶体能稳定存在的主要原因。
胶体稳定的原因:
①胶体分散质颗粒在水分子不均匀的撞击下,做无规则的布朗运动,胶体粒子不易聚集;
②同种胶体吸附同种电荷,所以它们互相排斥,这是胶体能稳定存在的主要原因。
(6)胶体的聚沉
①定义:在外界条件的作用下,胶体粒子聚集成较大的颗粒,形成沉淀从分散剂中析出的过程,叫做胶体的聚沉。
②方法:加热、加入电解质、加入带异性电荷的胶体。
9.高一化学上册期中知识点整理 篇九
分散系及其分类
1、定义
①分散系:一种(或几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所得到的体系(混合物),叫做分散系。
②分散质:被分散的物质叫分散质。
③分散剂:容纳分散质的物质叫分散剂。
2、分散系的分类:
(1)分散系的分类:按照分散质和分散剂的状态不同分散系可以分为九种。
(2)液体分散系的分类:
①按照分散质的状态分:当分散剂为液态时,分散系可以分为气液分散系、液液分散系、固液分散系。
②按照分散质粒子大小分:分散系可以分为溶液、浊液和胶体。
当分散剂为液态时,分散系可以分为溶液、浊液和胶体。一般来说,溶液分散质粒子小于1nm,浊液中粒子通常大于100nm,粒子大小介于1nm~100nm的为胶体。
(3)胶体:胶体是指分散质粒子直径介于1nm~100nm液态分散系。
10.高一化学上册期中知识点整理 篇十
氧化还原反应
1、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有电子的转移,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是有化合价的升降。
2、失去电子(偏离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是还原剂;升价后生成氧化产物。还原剂具有还原性。
得到电子(偏向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是氧化剂;降价后生成还原产物,氧化剂具有氧化性。
3、常见氧化剂有:Cl2、O2、浓H2SO4、HNO3、KMnO4(H+)、H2O2、ClO-、FeCl3等,
常见还原剂有:Al、Zn、Fe;C、H2、CO、SO2、H2S;SO32-、S2-、I-、Fe2+等
4、氧化还原强弱判断法
①知反应方向就知道“一组强弱”
②金属或非金属单质越活泼对应的离子越不活泼(即金属离子氧化性越弱、非金属离子还原性越弱)
③浓度、温度、氧化或还原程度等也可以判断(越容易氧化或还原则对应能力越强)。
版权声明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本站我们将配合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