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级化学科目上册知识点复习

层次:高一所属学校:全国 科目:生物 2023-12-29 16:08:19 生物知识点
高一年级化学科目上册知识点复习是为大家整理的,如果你想学好化学,你必须听每堂课。听课是学习过程的核心,是学习和掌握知识的主要途径,能否掌握课堂所学,是决定学习效果的关键。

1.高一年级化学科目上册知识点复习 篇一


  1、硫酸根离子的检验:bacl2+na2so4=baso4↓+2nacl

  2、碳酸根离子的检验:cacl2+na2co3=caco3↓+2nacl

  3、碳酸钠与盐酸反应:na2co3+2hcl=2nacl+h2o+co2↑

  4、木炭还原氧化铜:2cuo+c高温2cu+co2↑

  5、铁片与硫酸铜溶液反应:fe+cuso4=feso4+cu

  6、氯化钙与碳酸钠溶液反应:cacl2+na2co3=caco3↓+2nacl

  7、钠在空气中燃烧:2na+o2△na2o2钠与氧气反应:4na+o2=2na2o

  8、过氧化钠与水反应:2na2o2+2h2o=4naoh+o2↑

  9、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2na2o2+2co2=2na2co3+o2

  10、钠与水反应:2na+2h2o=2naoh+h2↑

  11、铁与水蒸气反应:3fe+4h2o(g)=f3o4+4h2↑

  12、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2al+2naoh+2h2o=2naalo2+3h2↑

  13、氧化钙与水反应:cao+h2o=ca(oh)2

  14、氧化铁与盐酸反应:fe2o3+6hcl=2fecl3+3h2o

  15、氧化铝与盐酸反应:al2o3+6hcl=2alcl3+3h2o

2.高一年级化学科目上册知识点复习 篇二


  分散系相关概念

  1、分散系: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混合物,统称为分散系。

  2、分散质:分散系中分散成粒子的物质。

  3、分散剂:分散质分散在其中的物质。

  4、分散系的分类:当分散剂是水或其他液体时,如果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来分类,可以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nm的分散系叫溶液,在1nm-100nm之间的分散系称为胶体,而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00nm的分散系叫做浊液。

3.高一年级化学科目上册知识点复习 篇三


  1.阿伏加德罗常数NA

  阿伏加德罗常数是一个物理量,单位是mol1,而不是纯数。

  不能误认为NA就是6.02×1023。

  例如:1molO2中约含有个6.02×10氧分子

  242molC中约含有1.204×10个碳原子

  231molH2SO4中约含有6.02×10硫酸分子

  23+23-1.5molNaOH中约含有9.03×10个Na和9.03×10个OH;

  23nmol某微粒集合体中所含微粒数约为n×6.02×10。

  由以上举例可以得知:物质的量、阿伏伽德罗常数以及微粒数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式?由以上内容可以看出,物质的量与微粒数之间存在正比例关系。如果用n表示物质的量,NA表示阿伏伽德罗常数,N表示微粒数,三者之间的关系是:N=n·NA,由此可以推知n=N/NANA=N/n

  2.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配制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向容量瓶中注入液体时,应沿玻璃棒注入,以防液体溅至瓶外。

  (2)不能在容量瓶中溶解溶质,溶液注入容量瓶前要恢复到室温。

  (3)容量瓶上只有一个刻度线,读数时要使视线、容量瓶刻度线与溶液凹液面的低点相切。

  (4)如果加水定容时超过刻度线或转移液体时溶液洒到容量瓶外,均应重新配制。

  (5)定容后再盖上容量瓶塞摇匀后出现液面低于刻度线,不能再加蒸馏水。

  (6)称量NaOH等易潮解和强腐蚀性的药品,不能放在纸上称量,应放在小烧杯里称量。若稀释浓H2SO4,需在烧杯中加少量蒸馏水再缓缓加入浓H2SO4,并用玻璃棒搅拌。

4.高一年级化学科目上册知识点复习 篇四


  常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特性

  ①形成化合物种类多的元素、单质是自然界中硬度大的物质的元素或气态氢化物中氢的质量分数大的元素:C。

  ②空气中含量多的元素或气态氢化物的水溶液呈碱性的元素:N。

  ③地壳中含量多的元素、气态氢化物沸点高的元素或氢化物在通常情况下呈液态的元素:O。

  ④轻的单质的元素:H;轻的金属单质的元素:Li。

  ⑤单质在常温下呈液态的非金属元素:Br;金属元素:Hg。

  ⑥高价氧化物及其对应水化物既能与强酸反应,又能与强碱反应的元素:Be、Al、Zn。

  ⑦元素的气态氢化物和它的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能起化合反应的元素:N;能起氧化还原反应的元素:S。

  ⑧元素的气态氢化物能和它的氧化物在常温下反应生成该元素单质的元素:S。

  ⑨元素的单质在常温下能与水反应放出气体的短周期元素:Li、Na、F。

  ⑩常见的能形成同素异形体的元素:C、P、O、S。

5.高一年级化学科目上册知识点复习 篇五


  1、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有电子的转移,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是有化合价的升降。

  2、失去电子(偏离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是还原剂;升价后生成氧化产物。还原剂具有还原性。

  得到电子(偏向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是氧化剂;降价后生成还原产物,氧化剂具有氧化性。

  3、常见氧化剂有:Cl2、O2、浓H2SO4、HNO3、KMnO4(H+)、H2O2、ClO-、FeCl3等,

  常见还原剂有:Al、Zn、Fe;C、H2、CO、SO2、H2S;SO32-、S2-、I-、Fe2+等

  4、氧化还原强弱判断法

  ①知反应方向就知道“一组强弱”

  ②金属或非金属单质越活泼对应的离子越不活泼(即金属离子氧化性越弱、非金属离子还原性越弱)

  ③浓度、温度、氧化或还原程度等也可以判断(越容易氧化或还原则对应能力越强)。

6.高一年级化学科目上册知识点复习 篇六


  1、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的气体,极难溶于水,密度小于空气,俗名:沼气、坑气

  2、分子结构:

  CH4:以碳原子为中心,四个氢原子为顶点的正四面体(键角:109度28分)

  3、化学性质:

  ①氧化反应:(产物气体如何检验?)

  甲烷与KMnO4不发生反应,所以不能使紫色KMnO4溶液褪色

  ②取代反应:(三氯甲烷又叫氯仿,四氯甲烷又叫四氯化碳,二氯甲烷只有一种结构,说明甲烷是正四面体结构)

  4、同系物:

  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物质(所有的烷烃都是同系物)

  5、同分异构体:

  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分子式,但具有不同结构式(结构不同导致性质不同)

  烷烃的溶沸点比较:碳原子数不同时,碳原子数越多,溶沸点越高;碳原子数相同时,支链数越多熔沸点越低

  同分异构体书写:会写丁烷和戊烷的同分异构体

7.高一年级化学科目上册知识点复习 篇七


  离子共存问题

  凡是能发生反应的离子之间或在水溶液中水解相互促进的离子之间不能大量共存(注意不是完全不能共存,而是不能大量共存)一般规律是:

  1、凡相互结合生成难溶或微溶性盐的离子(熟记常见的难溶、微溶盐);

  2、与H+不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生成水或弱)酸及酸式弱酸根离子:

  氧族有:OH-、S2-、HS-、SO32-、HSO3-

  卤族有:F-、ClO-

  碳族有:CH3COO-、CO32-、HCO32-、SiO32-

  3、与OH-不能大量共存的离子有:

  NH42+和HS-、HSO3-、HCO3-等弱酸的酸式酸根离子以及弱碱的简单阳离子(比如:Cu2+、Al3+、Fe3+、Fe2+、Mg2+等等)

  4、能相互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常见还原性较强的离子有:Fe3+、S2-、I-、SO32-。

  氧化性较强的离子有:Fe3+、ClO-、MnO4-、Cr2O72-、NO3-

8.高一年级化学科目上册知识点复习 篇八


  化学结构

  1、半径

  ①周期表中原子半径从左下方到右上方减小(稀有气体除外)。

  ②离子半径从上到下增大,同周期从左到右金属离子及非金属离子均减小,但非金属离子半径大于金属离子半径。

  ③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质子数越大,半径越小。

  2、化合价

  ①一般金属元素无负价,但存在金属形成的阴离子。

  ②非金属元素除O、F外均有正价。且正价与低负价绝对值之和为8。

  ③变价金属一般是铁,变价非金属一般是C、Cl、S、N、O。

  ④任一物质各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能根据化合价正确书写化学式(分子式),并能根据化学式判断化合价。

  3、分子结构表示方法

  ①是否是8电子稳定结构,主要看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共价键数目对不对。卤素单键、氧族双键、氮族叁键、碳族四键。一般硼以前的元素不能形成8电子稳定结构。

  ②掌握以下分子的空间结构:CO2、H2O、NH3、CH4、C2H4、C2H2、C6H6、P4。

  4、键的极性与分子的极性

  ①掌握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极性共价键、非极性共价键、分子间作用力、氢键的概念。

  ②掌握四种晶体与化学键、范德华力的关系。

  ③掌握分子极性与共价键的极性关系。

  ④两个不同原子组成的分子一定是极性分子。

  ⑤常见的非极性分子:CO2、SO3、PCl3、CH4、CCl4、C2H4、C2H2、C6H6及大多数非金属单质。

9.高一年级化学科目上册知识点复习 篇九


  一、原子半径

  同一周期(稀有气体除外),从左到右,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半径递减;

  同一族中,从上到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半径递增。

  二、主要化合价

  (正化合价和低负化合价)

  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正化合价递增(从+1价到+7价),第一周期除外,第二周期的O、F元素除外;

  低负化合价递增(从-4价到-1价)第一周期除外,由于金属元素一般无负化合价,故从ⅣA族开始。

  三、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

  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金属性递减,非金属性递增;

  同一族中,从上到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金属性递增,非金属性递减;

  四、单质及简单离子的氧化性与还原性

  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单质的氧化性增强,还原性减弱;所对应的简单阴离子的还原性减弱,简单阳离子的氧化性增强。

  同一族中,从上到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单质的氧化性减弱,还原性增强;所对应的简单阴离子的还原性增强,简单阳离子的氧化性减弱。

  元素单质的还原性越强,金属性就越强;单质氧化性越强,非金属性就越强。

  五、价氧化物所对应的水化物的酸碱性

  同一周期中,元素价氧化物所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增强(碱性减弱);

  同一族中,元素价氧化物所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增强(酸性减弱)。

  六、单质与氢气化合的难易程度

  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单质与氢气化合越容易;

  同一族中,从上到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单质与氢气化合越难。

10.高一年级化学科目上册知识点复习 篇十


  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

  ①依据原电池两极的材料:

  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K、Ca、Na太活泼,不能作电极);

  较不活泼金属或可导电非金属(石墨)、氧化物(MnO2)等作正极。

  ②根据电流方向或电子流向:(外电路)的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电子则由负极经外电路流向原电池的正极。

  ③根据内电路离子的迁移方向:阳离子流向原电池正极,阴离子流向原电池负极。

  ④根据原电池中的反应类型:

  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现象通常是电极本身消耗,质量减小。

  正极: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现象是常伴随金属的析出或H2的放出。

版权声明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本站我们将配合处理!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