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科目下学期期末知识点

层次:高一所属学校:全国 科目:物理 2024-02-23 11:14:33 物理知识点
高一物理科目下学期期末知识点是为大家整理的,同学们要每天坚持整理知识点,到考试时才能方便复习。

1.高一物理科目下学期期末知识点 篇一


  1.大的物体不一定不能看成质点,小的物体不一定能看成质点。

  2.平动的物体不一定能看成质点,转动的物体不一定不能看成质点。

  3.参考系不一定是不动的,只是假定为不动的物体。

  4.选择不同的参考系物体运动情况可能不同,但也可能相同。

  5.在时间轴上n秒时指的是n秒末。第n秒指的是一段时间,是第n个1秒。第n秒末和第n+1秒初是同一时刻。

  6.忽视位移的矢量性,只强调大小而忽视方向。

  7.物体做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不一定等于路程。

  8.位移也具有相对性,必须选一个参考系,选不同的参考系时,物体的位移可能不同。

  9.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应打出轻重合适的小圆点,如遇到打出的是短横线,应调整一下振针距复写纸的高度,使之增大一点。

  10.使用计时器打点时,应先接通电源,待打点计时器稳定后,再释放纸带。

  11.释放物体前,应使物体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的位置。

  12.使用电火花打点计时器时,应注意把两条白纸带正确穿好,墨粉纸盘夹在两纸带间;使用电磁打点计时器时,应让纸带通过限位孔,压在复写纸下面。

  13.“速度”一词是比较含糊的统称,在不同的语境中含义不同,一般指瞬时速率、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平均速率四个概念中的一个,要学会根据上、下文辨明“速度”的含义。平常所说的“速度”多指瞬时速度,列式计算时常用的是平均速度和平均速率。

  14.着重理解速度的矢量性。有的同学受初中所理解的速度概念的影响,很难接受速度的方向,其实速度的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而初中所学的“速度”就是现在所学的平均速率。

  15.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

  16.平均速率不是平均速度的大小。

  17.物体的速度大,其加速度不一定大。

  18.物体的速度为零时,其加速度不一定为零。

  19.物体的速度变化大,其加速度不一定大。

  20.加速度的正、负仅表示方向,不表示大小。

2.高一物理科目下学期期末知识点 篇二


  1.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间有空隙,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刻度尺读数需要读到分度值下一位

  3.误差不是错误,误差不可避免,错误可以避免

  4.使用刻度尺测量时可以采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减小误差

  5.量筒不但可以测量液体的体积,还可以用"排水法"测量固体的体积

  6.利用天平测量质量时应"左物右码"

  7.同种物质的密度还和状态有关(水和冰同种物质,状态不同,密度不同)

  8.物质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参照物而言的

  9.相对于参照物,物体的位置改变了,即物体运动了

  10.参照物的选取是任意的,被研究的物体不能选作参照物

3.高一物理科目下学期期末知识点 篇三


  速度和速率

  (1)速度: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是矢量。

  ①平均速度:质点在某段时间内的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这段时间(或位移)的平均速度v,即v=s/t,平均速度是对变速运动的粗略描述。

  ②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方向沿轨迹上质点所在点的切线方向指向前进的一侧.瞬时速度是对变速运动的精确描述.

  (2)速率:

  ①速率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是标量。

  ②平均速率:质点在某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和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率.在一般变速运动中平均速度的大小不一定等于平均速率,只有在单方向的直线运动,二者才相等。

4.高一物理科目下学期期末知识点 篇四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如果某物体同时参与几个运动,那么这物体的实际运动就叫做那几个运动的合运动,那几个运动叫做这个实际运动的分运动.已知分运动情况求合运动情况叫运动的合成,已知合运动情况求分运动情况叫运动的分解.

  运动合成与分解的运算法则: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是指描述物体运动的各物理量即位移、速度、加速度的合成与分解.由于它们都是矢量,所以它们都遵循矢量的合成与分解法则.

  合运动和分运动的关系:

  (1)等效性:各分运动的规律叠加起来与合运动规律有相同的效果.

  (2)独立性:某方向上的运动不会因为其它方向上是否有运动而影响自己的运动性质.

  (3)等时性:合运动通过合位移所需时间和对应的每个分运动通过分位移的时间相等,即各分运动总是同时开始,同时结束的.

5.高一物理科目下学期期末知识点 篇五


  坐标系

  1、坐标系物理意义:在参考系上建立适当的坐标系,从而,定量地描述物体的位置及位置变化。

  2、坐标系分类:

  (1)一维坐标系(直线坐标系):适用于描述质点做直线运动,研究沿一条直线运动的物体时,要沿着运动直线建立直线坐标系,即以物体运动所沿的直线为x轴,在直线上规定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例如,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其位置可用离车站(坐标原点)的距离(坐标)来确定。

  (2)二维坐标系(平面直角坐标系)适用于质点在平面内做曲线运动。例如,运动员推铅球以铅球离手时的位置为坐标原点,沿铅球初速方向建立x轴,竖直向下建立y轴,铅球的坐标为铅球离开手后的水平距离和竖直距离。

  (3)三维坐标系(空间直角坐标系):适用于物体在三维空间的运动。例如,篮球在空中的运动。

6.高一物理科目下学期期末知识点 篇六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图象

  1.s-t图象是描述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位移随时间的变化关系的曲线。(不反映物体运动的轨迹)

  2.物理中,斜率k≠tanα(坐标轴单位、物理意义不同)

  3.图象中两图线的交点表示两物体在这一时刻相遇。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图象

  1.v-t图象是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岁时间变化关系的图线。(不反映物体运动轨迹)

  2.图象与时间轴的面积表示物体运动的位移,在t轴上方位移为正,下方为负,整个过程中位移为各段位移之和,即各面积的代数和。

7.高一物理科目下学期期末知识点 篇七


  图象:

  图像在中学物理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优点是可以形象直观地反映物理量间的函数关系。位移和速度都是时间的函数,在描述运动规律时,常用x—t图象和v—t图象.

  (1)x—t图象

  ①物理意义:反映了做直线运动的物体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②表示物体处于静止状态

  ②图线斜率的意义

  ①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的大小表示物体速度的大小.

  ②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的正负表示物体方向.

  ③两种特殊的x-t图象

  (1)匀速直线运动的x-t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

  (2)若x-t图象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则表示物体处于静止状态

  (2)v—t图象

  ①物理意义:反映了做直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②图线斜率的意义

  a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的大小表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的大小.

  b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的正负表示加速度的方向.

  ③图象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的意义

  a图象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的数值表示相应时间内的位移的大小。

  b若此面积在时间轴的上方,表示这段时间内的位移方向为正方向;若此面积在时间轴的下方,表示这段时间内的位移方向为负方向.

  ③常见的两种图象形式

  (1)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与横轴平行的直线.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

8.高一物理科目下学期期末知识点 篇八


  牛顿第三定律:

  (1)内容:

  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2)理解:

  ①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同时性.它们是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不是先有作用力后有反作用力.

  ②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性质相同.即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属同种性质的力.

  ③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相互依赖性:它们是相互依存,互以对方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

  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不可叠加性.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各产生其效果,不可求它们的合力,两力的作用效果不能相互抵消.

9.高一物理科目下学期期末知识点 篇九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

  1、物体的平衡:

  物体的平衡有两种情况:一是质点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二是物体不转动或匀速转动(此时的物体不能看作质点).

  2、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

  ①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物体的加速度为零.

  ②平衡条件:合力为零,亦即F合=0或∑Fx=0,∑Fy=0

  a、二力平衡:这两个共点力必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b、三力平衡:这三个共点力必然在同一平面内,且其中任何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即任何两个力的合力必与第三个力平衡

  c、若物体在三个以上的共点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通常可采用正交分解,必有:

  F合x=F1x+F2x+………+Fnx=0

  F合y=F1y+F2y+………+Fny=0(按接触面分解或按运动方向分解)

  ③平衡条件的推论:

  (ⅰ)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它所受的某一个力与所受的其它力的合力等值反向.

  (ⅱ)当三个共点力作用在物体(质点)上处于平衡时,三个力的矢量组成一封闭的三角形按同一环绕方向.

  3、平衡物体的临界问题:

  当某种物理现象(或物理状态)变为另一种物理现象(或另一物理状态)时的转折状态叫临界状态。可理解成“恰好出现”或“恰好不出现”。

10.高一物理科目下学期期末知识点 篇十


  受力分析

  1、受力分析:

  要根据力的概念,从物体所处的环境(与多少物体接触,处于什么场中)和运动状态着手,其常规如下:

  (1)确定研究对象,并隔离出来;

  (2)先画重力,然后弹力、摩擦力,再画电、磁场力;

  (3)检查受力图,找出所画力的施力物体,分析结果能否使物体处于题设的运动状态(静止或加速),否则必然是多力或漏力;

  (4)合力或分力不能重复列为物体所受的力.

  2、整体法和隔离体法

  (1)整体法:就是把几个物体视为一个整体,受力分析时,只分析这一整体之外的物体对整体的作用力,不考虑整体内部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2)隔离法:就是把要分析的物体从相关的物体系中假想地隔离出来,只分析该物体以外的物体对该物体的作用力,不考虑物体对其它物体的作用力。

  (3)方法选择

  所涉及的物理问题是整体与外界作用时,应用整体分析法,可使问题简单明了,而不必考虑内力的作用;当涉及的物理问题是物体间的作用时,要应用隔离分析法,这时原整体中相互作用的内力就会变为各个独立物体的外力。

版权声明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本站我们将配合处理!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