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齐桓晋文之事翻译及原文

层次:高一所属学校:全国 科目:语文 2024-03-06 11:15:31 语文知识点

高一语文齐桓晋文之事翻译及原文是为大家整理的,在日常的学习中,许多人都对一些经典的文言文非常熟悉吧?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1.原文 篇一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曰:“有之。”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2.翻译 篇二


  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可以讲给我听听吗?”孟子回答说:“孔子这些人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人,因此后世没有流传。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齐宣王)说:“要有什么样的德行,才可以称王于天下呢?”(孟子)说:“使人民安定才能称王,没有人可以抵御他。”(齐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保全百姓吗?”(孟子)说:“可以。”(齐宣王)说:“从哪知道我可以呢?”(孟子)说:“我听胡龁说(我从胡龁那听说):‘您坐在大殿上,有个人牵牛从殿下走过。您看见这个人,问道:‘牛(牵)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说:‘准备用它(的血)来涂在钟上行祭。’您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到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那人问)道:‘那么既然这样,(需要)废弃祭钟的仪式吗?’你说:‘怎么可以废除呢?用羊来换它吧。’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

  (齐宣王)说:“有这事。”(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称王于天下了。百姓都认为大王吝啬(一头牛)。(但是)诚然我知道您是出于于心不忍(的缘故)。”(齐宣王)说:“是的。的确有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至于吝啬一头牛?就是因为不忍看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就这样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的地方,因此用羊去换它。”(孟子)说:“您不要对百姓认为您是吝啬的感到奇怪。以小(的动物)换下大(的动物),他们怎么知道您的想法呢?您如果痛惜它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的地方,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齐宣王笑着说:“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想法呢?(我也说不清楚),我(的确)不是(因为)吝啬钱财才以羊换掉牛的,(这么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了。”(孟子)说:“没有关系,这是体现了仁爱之道,(原因在于您)看到了牛而没看到羊。有道德的人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活着,便不忍心看它死;听到它(哀鸣)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因此君子不接近厨房。”齐宣王高兴了,说:“《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说的就是先生您这样的人啊。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却不知道自己是出于什么想法。先生您说的这些,对于我的心真是有所触动啊!这种心之所以符合王道的原因,是什么呢?”(孟子)说:“(假如)有人报告大王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却不能够举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梢,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那么,大王您相信吗?”

  (齐宣王)说:“不相信。”孟子说:)“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兽,而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功德,却是为什么呢?这样看来,举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气的缘故;看不见整车的柴草,是不用目力的缘故;老百姓没有受到爱护,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缘故。所以,大王您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是不肯干,而不是不能干。”(齐宣王)说:“不肯干与不能干在表现上怎样区别?”

3.注释 篇三


  (1)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2)齐宣王:田氏,名辟疆,齐国国君,前342年至前320xx年在位。

  (3)齐桓、晋文:指齐桓公小白和晋文公重耳,春秋时先后称霸,为当时诸侯盟主。宣王有志效法齐桓、晋文,称霸于诸侯,故以此问孟子。

  (4)仲尼:孔子的字。道:述说,谈论。儒家学派称道尧舜禹汤文武等“先王之道”,不主张“霸道”,所以孟子这样说。

  (5)无以:不得已。以,同“已”,作止讲。王(wàng):用作动词,指王天下,即用王道(仁政)统一天下。

  (6)保:安抚,安定。莫之能御:没有人能抵御他。御:抵御,阻挡。

  (7)胡齕(hé):齐王的近臣。

  (8)之:往,到…去。

  (9)衅(xìn)钟:古代新钟铸成,用牲畜的血涂在钟的缝隙中祭神求福,叫衅钟。 衅,血祭。

  (10)觳(hú)觫(sù):恐惧颤抖的样子。

  (11)若:如此。就:接近,走向。

  (12)然则:既然如此,那么就。

  (13)易:交换。

  (14)识:知道。诸:“之乎”的合音。

  (15)是:代词,这种。足以王(wàng):足够用来王天下。

  (16)爱:爱惜,这里含有吝啬之意。

  (17)诚有百姓者:的确有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诚:的确,确实。

  (18)褊(biǎn)小:土地狭小。

  (19)无异:莫怪,不要感到奇怪。于:对。

  (20)彼恶知之:他们怎么知道呢?恶(wū):怎,如何。

  (21)隐:哀怜。

  (22)何择:有什么分别。择:区别,分别。

  (23)宜:应当。乎:在这里表示感叹。此句是主谓倒装句,“百姓之谓我爱也”是“宜乎”的主语。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24)无伤:没有什么妨碍,此处译为没有什么关系。

  (25)仁术:指仁爱之道,实施仁政的途径。

  (26)庖厨:厨房。

  (27)说:同“悦”,高兴。

  (28)“《诗》云”二句:见于《诗经·小雅·巧言》,意思是他人有心思,我能推测它。忖(cǔn)度(duó):揣测。

  (29)夫子之谓也:(这话)说的就是你这样的人。夫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孟子。……之谓也:……说的就是……。

  (30)戚戚:心动的样子,指有同感。

  (31)复:报告。

  (32)钧:古代以30斤为一钧。

  (33)明:眼力。秋毫之末:鸟兽秋天生出的绒毛的尖端,喻极细小的东西。

  (34)舆薪:一车薪柴。

  (35)王许之乎:大王相信吗?许:相信,赞同。

  (36)“今恩”句以下是孟子的话,省去“曰”字,表示语气急促。

  (37)见保:受到保护或安抚。见:被。

  (38)王之不王:大王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第二个王是动词。

  (39)形:具体的外在区别和表现。 异:区别。

  (40)挟(xié):夹在腋下。太山:泰山。超:跳过。北海:渤海。

  (41)枝:枝同“肢”。这句意谓,为年长者按摩肢体。一说指向老者折腰行鞠躬礼,一说替长者攀摘树枝。皆指轻而易举之事。

  (42)老吾老:第一个“老”字作动词用,意动用法,可译为尊敬;第二个“老”作名词,是老人的意思。其下句“幼吾幼”句法相同。

  (43)运于掌:运转在手掌上,比喻称王天下很容易办到。

  (44)“《诗》云”句:见于《诗经·大雅·思齐》,意思是给妻子作好榜样,推及兄弟,以此德行来治理国家。刑:同“型”,这里作动词用,指以身作则,为他人示范。寡妻:国君的正妻。御:治理。家邦:国家。

  (45)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孟子总结这三句诗的意思,就是说把你爱自家人的心,推广到爱他人罢了。

  (46)大过:大大超过。

  (47)权:秤锤,这里作动词用,指用秤称重。

  (48)度(duó):用尺量。

  (49)度(duó):思量,揣度。

  (50)抑:难道,副词,表反诘。危:使……受到危害。构怨:结仇。

  (51)肥甘:肥美香甜的食物。

  (52)轻暖:轻柔暖和的衣裘。

  (53)便嬖(piánbì):国王宠爱的近侍。

  (54)辟:开辟,扩大。

  (55)朝:使……称臣(或朝见)。

  (56)莅(lì):居高临下,引申为统治。中国:指中原地带。

  (57)而:表并列。抚:安抚,使……归顺。四夷:四方的少数民族。

  (58)以:凭借。若:如此。若:你。缘木而求鱼:爬到树上去捉鱼,比喻不可能达到目的。

  (59)若是:如此。甚:厉害。

  (60)殆:不定副词,恐怕,大概。有:同“又”。

4.通假字 篇四


  1、无以,则王乎: 以 通 “已 ”, 停止

  2、然则废衅钟与(本文有多处): 与 通“ 欤” , 语气词, 表疑问

  3、王说 :说 通“ 悦 ”, 高兴

  4、为长者折枝:“枝”通“肢”,肢体(一说,折枝,就是折树枝。)

  5、刑于寡妻: 刑 通 型 , 作榜样

  6、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已 通 矣 ,语气词,相当 了

  7、盖亦反其本矣: 盖 通 盍 , 何不 ;反 通 返 ,回、归

  8、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 涂 通 途 , 道路

  9、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 愬 通 诉 , 控诉、控告

  10、无不为已: 已 通 矣 ,语气词, 表示感叹

  11、是罔民也 :罔 通 网 ,张开罗网捕捉、陷害

  1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 通 斑 ,头发花白,常比喻老人

5.古今异义 篇五


  1、吾何爱一牛 爱:吝啬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以及:用来推及到

  3、至于兄弟 至于:推广到

  4、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妻子:妻子和儿女

  5、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中国:指中原一带

  6、然后从而刑之 从而:接着就

6.词类活用 篇六


  1、无以,则王乎 王(本文有多处):名词作动词,行王道,成王业(成就王业,取得天下)

  2、保民而王 保:爱护,安抚

  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异:意动,对……感到奇怪

  4、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

7.判断句 篇七


  1、是乃仁术也

  2、夫子之谓也

  3、是诚不能也

  4、是折枝之类也

  5、是罔民也

8.省略句 篇八


  1、有牵牛而过(于)堂下者

  2、将以(之)衅钟

  3、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

  4、明以(之)教我

  5、及(之)陷于罪

  6、必使(之)仰足以事父母

9.打印签字 篇九


  1、臣未之闻也(臣未闻之也) 之

  2、莫之能御也(莫能御之也) 之

  3、何由知吾可也(由何知吾可也) 何

  4、牛何之(牛之何) 之

  5、然则一羽之不举(然则不举一羽) 之

  6、舆薪之不见 舆薪 见

  7、何以异 何以

  8、未之有也 之有

10.状语后置 篇十


  1、王坐于堂上(王于堂上坐)

  2、构怨于诸侯

  3、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

  4、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

  5、独何与

  6、树之以桑

11.一词多义 篇十一


  ⑴道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谈论)

  唯恐道途显晦,不相通达,致负诚托,又乖恳愿(道路)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

  道芷阳间行(取道)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道理)

  ⑵之

  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的)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代词,他)

  牛何之(往)

  臣闻之胡龁曰(助词,无意义)

  ⑶舍

  舍南舍北皆春水(房屋)

  舍之!吾不忍其觳觫(放)

  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停止)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建房)

  ⑷诚

  然,诚有百姓者(的确)

  是诚何心也(真的)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真诚)

  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果真,如果)

版权声明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本站我们将配合处理!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