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鹏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秋《环境生物学》在线作业二

所属学校:福建师范大学 科目:环境生物学 2015-03-17 11:42:38

一、单选题(共 9 道试题,共 18 分。)

1.  臭氧层减薄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在地球表面,臭氧在吸收紫外线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气臭氧层能吸收强烈的太阳紫外辐射,使地球生物得以正常生长,从而成为地球生命的()。B

A. 保护层

B. 有效保护层

C. 产生的保护层

D. 有效隔离层

满分:2  分

2.  污染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是指()进入生物机体后在有关酶系统的催化作用下的代谢变化过程。A

A. 外源化合物

B. 化合物

C. 外源物

D. 生化物

满分:2  分

3.  不吸收或少吸收污染物是生物抵抗污染胁迫的-条重要途径,但目前有关这一抗性途径的分子机理仍知之甚少,-些实验结果甚至相互矛盾,一般认为生物不吸收或少吸收污染物的机理与生物外分泌物有关,如()。A

A. 植物的根分泌物

B. 植物的根抗性

C. 植物根抗渗透性

D. 植物的根分解能力       满分:2  分

4.  暴露评价是对污染物从污染源排放进入环境到被(),以及对生态受体发生作用的整个过程的评价。A

A. 生物吸收

B. 生物转化

C. 生物分解

D. 生物利用

满分:2  分

5.  温室效应是大气中的()等气体物质的大量聚集,可以吸收近地表的太阳长波辐射,并将其反射回地表,从而使地表增温的现象A

A. 二氧化碳

B. 氮气

C. 氯气

D. 二氧化硫

满分:2  分

6.  环境化学效应是在多种环境条件的影响下,()的化学反应所引起的环境效果,如环境的酸化、土壤的盐碱化、地下水硬度的升高、光化学烟雾的发生等。环境酸化主要是由于酸雨造成地面水体和土壤的酸度增加,与环境酸化相反的环境化学效应是环境碱化。A

A. 物质之间

B. 生态之间

C. 环境之间

D. 人类与环境这间       满分:2  分

7.  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受()的影响,涉及生态系统中生物本身的因素,还涉及污染物的环境因素。A

A. 多种因素

B. 单种因素

C. 复合因素

D. 综合因素

满分:2  分

8.  环境是生态学和()中的重要概念。任何从事相关领域学习和研究的人员都必须对这个概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B

A. 自然科学

B. 环境科学

C. 基础科学

D. 理论科学

满分:2  分

9.  所谓环境是指相对于主体对象而言的背景,意即围绕主体对象以外的其他()的综合。A

A. 各种因素

B. 生物因素

C. 环境因素

D. 人为因素

满分:2  分  

二、多选题(共 24 道试题,共 48 分。)V 1.  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的影响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表现为:①环境污染物可通过多种环境介质(水、空气、食物等)、多种渠道进入人体;②受环境污染影响的人群的反应个体差异大,包括老、幼、病、弱甚至胎儿及具有遗传易感性的敏感人群;③人群常处于低水平、长时间暴露状况,探索敏感而特异的反应指标较难;④环境污染物在环境中可通过()作用而发生转化、降解而形成新的污染物;⑤不同污染物常常联合作用于人体,可能产生与原有污染物不同的危害作用。BCD

A. 空气

B. 物理

C. 化学

D. 生物

满分:2  分

2.  生物群落监测法是通过研究在污染环境下,生物群落种类、组成和数量的变化来监测环境污染状况。环境污染的最终结果之一是()ABC

A. 敏感生物消亡

B. 抗性生物旺盛生长

C. 群落结构单一

D. 生态环境变化大       满分:2  分

3.  生物监测是利用()、个体、种群和群落及生态系统等层次上的变化对人为胁迫的生物

学响应反应来阐明环境状况。ABCD

A. 生物分子

B. 细胞

C. 组织

D. 器官

满分:2  分

4.  生态监测是指对人类活动影响下自然环境变化的监测,通过不断监视自然和人工生态系统及生物圈其他组成部分()的状况,确定改变的方向和速度,并查明多种形式的人类活动在这种改变中所起的作用。BC

A. 空气

B. 动植2物变化

C. 外部大气圈

D. 地下水等

满分:2  分

5.  污染物在()水平的影响主要是对生物种群的影响对生物群落的影响AB

A. 种群

B. 群落

C. 单体

D. 多体

满分:2  分

6.  根据被修复的污染环境,可以分为()和海洋生物修复等。ABC

A. 土壤污染生物修复

B. 水污染生物修复

C. 大气污染生物修复

D. 沉积物生物修复       满分:2  分

7.  环境系统中的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作为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受到过度利用或人为破坏引起生态系统()的改变,并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条件和资源状况产生不良影响,把这种现象称为生态破坏CD

A. 空间

B. 环境

C. 结构

D. 功能

满分:2  分

8.  大气接纳有害污染物质的量超过(),甚至超出大气卫生标准的要求,对居民的身心健康造成直接或间接甚至潜在的影响或危害,这种大气质量恶化的状态称为大气污染。AB

A. 大气自净能力

B. 污染物浓度增高

C. 排放量超标

D. 重金属含量过大       满分:2  分 9.  毒性试验可分为:()。ABCD

A. 急性毒性试验

B. 亚慢性

C. 慢性毒性试验

D. 蓄积毒性试验。       满分:2  分

10.  水体质量的生物监测和评价:()。ABCD

A. 指示生物法

B. 生物指数法

C. 生物多样性指数

D. 营养状态指数       满分:2  分

11.  有机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主要有:()。ABC

A. 土壤农药污染的微生物降解和修复

B. 植物和动物土壤有机农药的吸附降解和转化

C. 石油污染海洋的生物修复

D. 自然分解

满分:2  分

12.  与植物、动物一样,微生物对污染环境也具有抗性,甚至更强。由于()和生态上与植物、动物很不相同,所以它对环境污染物的抗性机理在有些方面有别于前两生物。一般来说,微生物对污染物的抗性也可分为避性、分解转化等途径。?

A. 温度抗性B. 微生物在形态C. 生理生化D. 活力       满分:2  分 13.  多环芳烃污染(),并通过呼吸、饮食和接触等进人人体ABC

A. 大气

B. 水体

C. 土壤和食品

D. 摄入

满分:2  分

14.  对于陆生植物来说,()是吸收营养元素的主要器官,它们也是植物吸收污染物质的主要途径。AB

A. 叶

B. 根

C. 皮

D. 花

满分:2  分

15.  植物对气态污染物的避性主要作用是:()。AB

A. 气孔的阻碍作用

B. 外表皮的阻碍作用

C. 根系吸收性

D. 腊质层作用

满分:2  分

16.  植物拒绝吸收污染物的保护作用并不是牢不可破的。但污染物进入植物体内以后,还会遇到生物体其他的抵抗作用。抗性植物具有使进入到体内的污染物变成安全、低毒的结合态的机制,使污染物不能达到敏感分子或器官,也不参加代谢,正常的新陈代谢可免遭扰乱。()均具有这种结合钝化作用。ABCD

A. 细胞壁

B. 细胞膜

C. 细胞中的其他成分

D. 细胞核

满分:2  分

17.  根据农药的()等,分类的方法也多种多样。现根据防治对象将农药分类如下:杀虫剂、杀菌剂 、杀螨剂、杀线虫剂、除草剂 、杀鼠剂、植物生长调节剂、杀软体动物剂等。ABCD

A. 用途

B. 成分

C. 防治对象

D. 作用方式

满分:2  分

18.  污染物可经()和其他一些途径进入体内。BCD

A. 血液

B. 呼吸道

C. 消化道

D. 皮肤

满分:2  分

19.  环境物理效应是物理作用引起的环境效果,如()等。ABCD

A. 热岛效应

B. 温室效应

C. 噪声

D. 地面沉降

满分:2  分

20.  污染物及其代谢产物从动物体内排出的主要途径是经过()排出,还有一个途径是通过皮肤随汗液排出。挥发性污染物及其代谢物还可以通过呼吸道随呼出气体排出。AB

A. 肾脏随尿排出

B. 其次是经过肝脏胆通过消化道随粪便

C. 通过出汗排出

D. 新陈代谢排出       满分:2  分

21.  微生物对有机污染物的分解转化作用:()。ABC

A. 对农药的分解转化作用

B. 对氰和腈的分解

C. 对合成洗涤剂的分解转化

D. 对化肥分解转化       满分:2  分

22.  土壤污染特点: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对于土壤污染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这主要是对土壤污染的特点和其危害性认识不足所致。土壤污染有以下几个特点.()。BCD

A. 可治理性

B. 隐蔽性和潜伏性

C. 后果严重性

D. 不可逆性和长期性       满分:2  分

23.  N-亚硝基化合物是()的总称,俗称亚硝胺AB

A. 亚硝胺

B. 亚硝酰胺

C. 亚硝酸盐

D. 硝盐

满分:2  分

24.  污染物在()水平上的影响包括对生物机体酶的影响和对生物大分子的影响。AB

A. 生物化学

B. 分子

C. 生物个体

D. 生物群落

满分:2  分  

三、判断题(共 17 道试题,共 34 分。)V 1.  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与转化是污染处理和净化的基础。B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2.  污染物对动物个体水平的影响主要有死亡、行为改变、繁殖下降、生长和发育抑制、疾病敏感性增加和代谢率变化。而对植物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生长减慢、发育受阻、失绿黄化、早衰等。B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3.  环境污染是指人类活动向自然环境中投入的废弃物超过自然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简称为污染。B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4.  受损环境中,环境因子的变化是互动的,影响是综合的,但在众多的环境因子中,它们的作用程度是差异的,其中起主导作用的环境因子称为主导因子B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5.  形态结构监测:在此类监测方法中,发展最成熟、应用最广的就是利用生物对空间进行监测。A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6.  微生物对重金属的吸收,可分为细胞表面吸附和胞内运输两个过程。B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7.  生物对污染物的抗性机制是外部排斥的结果。A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8.  污染物进入动物体后,在体内经过水解、氧化、还原或加成等一系列代谢过程,改变其原有的化学结构,生理活性也相对减弱,加速了从体内的排泄过程。B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9.  植物能够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有毒气体,放出氧气、杀菌、积累或降解水体和土壤中的重金属及其他污染物,从而起到净化环境的作用;微生物对环境污染物有很强的抗性,它们能够吸收、富集、降解、利用污染物,能够生活在污染严重的环境中而不受害。B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0.  生活在污染环境中的生物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吸收大气、土壤和水中的污染物,因此,可以通过分析生物体内污染物的种类和含量来监测环境的污染状况。B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1.  环境生物学研究的是生物与受损环境之间的关系,首先就要对受损环境进行全面的认识,进而对生物与受损环境之间的整体关系进行了解,为进一步分析环境生物学问题提供一个基础平台。B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2.  环境生物效应是指各种环境因素变化而导致生态系统变好的效果。A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3.  微生物除了分解、转化污染物外,还能够将进人体内的污染物排出体外。B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4.  重金属作为一类特殊的污染物,具有显著的不同于其他污染物的特点。B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5.  人类像地球上的其他任何生物一样,都需要从自然界中以植物和动物为对象获取生存和发展必需的物质原料,同时将自己的代谢产物以及不能被利用和利用不完全的物质放到自然界。B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6.  净化生物是指能够把环境中的污染物吸人体内,并且能够在体内富集、降解,从而减

少环境中污染物含量的生物体。B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7.  水域抗酸化能力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基岩的地质学特征和集水区土壤性质和特征。B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版权声明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本站我们将配合处理!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