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春福建师范大学《文学概论》在线作业二

所属学校:福建师范大学 科目:文学概论 2015-03-17 16:45:21
福师《文学概论》在线作业二
试卷总分:100
单选题
多选题
判断题
一、单选题(共 15 道试题,共 30 分。)
V
1. ( )是指文学作品在引发了读者的共鸣,使之达到净化与领悟之后,继续留存于其脑际并使其不断回味的状况。
A. 共鸣
B. 净化
C. 领悟
D. 延留
此题选: D 满分:2 分
2. 巴赫金称( )的作品为“复调”式小说,小说中叙述者的声音、不同人物的声音,形成“众声喧哗”的世界。
A. 列夫・托尔斯泰
B. 陀思妥耶夫斯基
C. 普希金
D. 屠格涅夫
满分:2 分
3. 意大利语的柔和甜蜜在不知不觉中渗入到意大利作家的资质中去。对于英国人来说,他们更讲究作品的力量、活力和雄浑,他们爱讽喻和明喻甚于一切。这两个例子体现了( )。
A. 文学风格与时代文化的关系
B. 文学风格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C. 文学风格与地域文化的关系
D. 文学风格与流派文化的关系
满分:2 分
4. ( )强调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认为文学是再现生活并为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所形成的,因而文学作品的主要价值在于它的社会认识功用和历史意义。
A. 伦理道德批评
B. 社会历史批评
C. 审美批评
D. 心理学批评
满分:2 分
5. ( )在叙述故事中的作用具有二重性:既有推动情节发展的“行动元”功能,又有显现性格特征的“角色”功能。
A. 事件
B. 情节
C. 人物
D. 场景
满分:2 分
6. ( )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基本特征:暗示性和朦胧性。
A. 现实型文学
B. 理想型文学
C. 象征型文学
D. 想象型文学
满分:2 分
7. ( )是指读者由于作品意蕴的感染,而继共鸣后不由自主地达到的调节精神、排遣情绪、去除杂念和提升人格的状态。
A. 共鸣
B. 净化
C. 领悟
D. 延留
满分:2 分
8. ( )就是把过去的经验记忆和先前形成的心中之象(或意念)在某种新刺激下唤醒,再重新合成一个新结构的过程。
A. 灵感
B. 直觉
C. 想象
D. 联想
满分:2 分
9. ( )是诗句在语法上的错置,是惯常词序的颠倒。有的倒装句是为了迁应格律,有的是为了加强某一意象,突出话语的表现力。
A. 夸张
B. 对比
C. 倒装
D. 歧义
满分:2 分
10. ( )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
A. 现实型文学
B. 理想型文学
C. 象征型文学
D. 想象型文学
满分:2 分
11. ( )是借他物(喻体)来表现某物(喻本)的修辞方式。
A. 比喻
B. 象征
C. 倒装
D. 歧义
满分:2 分
12. ( )是以一定的道德意识及其由之而形成的伦理关系作为规范来评价作品,以善、恶为基本范畴来决定对批评对象的取舍。这种批评着重于对文学作品的道德意识性质和品位的评价,实现作品的伦理价值及道德教化作用。
A. 伦理道德批评
B. 社会历史批评
C. 审美批评
D. 心理学批评
满分:2 分
13. ( )指作家以清晰的理智,有意识地调动,分析和综合材料,使之成为有机的能表达一定意义的整体作品的心理能力。
A. 意识
B. 无意识
C. 灵感
D. 直觉
满分:2 分
14. ( )认为文学作品是一个独立自足的整体,是一种有组织的符号结构,意义只需要从文本去寻求而无需借助于外部因素加以说明。
A. 心理学批评
B. 语言学批评
C. 文化批评
D. 审美批评
满分:2 分
15. ( )是指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
A. 共鸣
B. 净化
C. 领悟
D. 延留
满分:2 分
福师《文学概论》在线作业二
试卷总分:100
单选题
多选题
判断题
二、多选题(共 15 道试题,共 30 分。)
V
1. 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区别包括( )。
A. 文学消费具有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二重性,而文学接受则纯属一种精神文化范围内的活动
B. 文学消费既包括阅读行为,也包括未含阅读活动的消费行为,而文学接受则一定是一种阅读或欣赏的精神活动
C. 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主客观条件不同
D. 文学消费研究具有综合的多视角的特点,而文学接受研究则偏于审美经验或艺术心理这一独特视角
满分:2 分
2. 艺术构思的心理机制包括回忆和沉思,(  )等内容。
A. 想象与联想
B. 灵感与直觉
C. 理智与情感
D. 意识与无意识
满分:2 分
3. 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包括( )。
A. 它是作家心灵的一种领悟
B. 它是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的结合
C. 它是外在机缘的某一突出介质与作家某一内心体验的契合
D. 艺术发现的结果并不改变原来的事物(或事件),只是把新成分注入其中,从而在自己的知觉中形成一个新的创造物
满分:2 分
4. 文学作品是一种文化信息密集的文化产品,因而文学接受具有一种多方面满足读者进行文化价值阐释、品味或品评兴趣的属性。文学作品的文化阐释价值包括( ),以及宗教价值、哲学价值等方面。
A. 民俗学价值
B. 社会学价值
C. 历史学价值
D. 政治学价值
满分:2 分
5. 根据艾布拉姆斯的观点,文学活动应由( )这些要素或环节构成。
A. 世界
B. 作者
C. 作品
D. 读者
满分:2 分
6. 即兴是作家因受某一外在刺激或内在充当的作用,兴会来临,在文字操作过程中迅速地创造出作品的状况。即兴不是凭空出现的,它需要( )。
A. 足够的材料和感情积累
B. 特殊的气氛和契机
C. 综合心力的开发
D. 先天的禀赋、气质,以及后天的本领、技巧
满分:2 分
7. 中西审美批评模式的共同特点( )。
A. 是一种情感性评价
B. 是一种体验与超越矛盾统一的批评,具有超功利性
C. 是一种形式或形象的直觉批评
D. 将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以及作家的生活经历等与作品联系起来考察
满分:2 分
8.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内容十分丰富,( ),以及艺术交往论,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
A. 文学活动论
B. 文学反映论
C. 艺术生产论
D.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
满分:2 分
9. 直觉与灵感的区别有( )。
A. 灵感不是“不要”而是“省略了”推理过程,需要更深厚的生活积累和更强的推理能力
B. 灵感是艰苦思索的结果,直觉却是对事物的突兀判断
C. 灵感发生在久思不得其解之后,直觉却发生在第一次碰头之时
D. 灵感是获取成熟的答案,直觉却是得到一种推测性的洞察
满分:2 分
10. 文学创造中主客体的双向运动是指( )。
A. 主体能动地审美地反映客体
B. 主体对创作客体的选择
C. 对客体进行变形、情感投射和观念移注
D. 主体始终受到客体的规定和制约,作家的选择受社会生活的情势的规定和制约
满分:2 分
11.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处于一定的情绪状态。在文学阅读活动开始时,这种生活中的情绪状态不可能截然中断,会伴随读者进入阅读过程,影响阅读效果。读者的这种影响阅读的情绪状态,就叫做接受心境。这些心境产生的原因有( )。
A. 社会生活状况
B. 个人境遇
C. 读者的身体状况
D. 自然环境因素
满分:2 分
12. 移情就是把主体的情感“移入”或者“输入”对象从而体验到物我同一的心理过程。以下体现移情的有( )。
A.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B.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C.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色
D.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满分:2 分
13. 文学叙事的基本特征包括( )。
A. 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过程
B. 与抒情性作品不同,叙事文学讲故事,描述人的行为及其造成的后果,其认识价值就在于显示了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过程及其意义
C. 叙事是话语的虚构
D. 文学叙事不同于日常叙述语言,在于它所指的对象仅存在于这个故事的叙述话语之中,叙事作为话语的虚构而同客观的现实之间产生距离,优秀的叙事文学是用话语重构世界,这个话语的世界虽不等于现实本身,却可能在更本质的层次上揭示社会现实的内在意义
满分:2 分
14. 创作动机的动态轨迹可描述如下( )。
A. 由作家的内在需要所鼓动
B. 在作家心理失衡的情况下形成易感点
C. 与某种外部刺激相迎合之后所带来的极强的行动力量
D. 对整个创作过程起支配作用的或隐或显的意图(或意念)
满分:2 分
15. 从文学心理学角度讲,回忆的发生是外在刺激或内在需要与创作中心意念挂钩时的神经传导活动。常见的回忆方式有( )。
A. 直接回收法
B. 挨次扫描法
C. 按层次推论
D. 深沉思索
满分:2 分
福师《文学概论》在线作业二
试卷总分:100
单选题
多选题
判断题
三、判断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V
1.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2. 文学批评是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兼及一切文学活动和文学现象的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3. 文学消费与接受就是文学生产者(包括作家、出版家、书商以及文艺管理机构)通过文学产品被读者阅读欣赏,以传播他们所属的那个集团、阶层的意识形态观念。在这种文学阅读欣赏过程中,维系一定社会结构所需要的某种意识形态观念被再生产出来,并被转化为接受者的思想意识。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4. 雅与俗有严格的界限,俗文化中都包含着消极的糟粕,而雅文化中都是积极的。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5. 所谓文学的时代风格,就是作家作品在总体特色上所具有的特定时代的特征,它是该时代的精神特点、审美要求和审美理想在作家作品中的表现。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6. 文学创造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自觉的能动的创造,达到了全面地表现人的本质特性。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7. 人文关怀是“善”的终极价值体现.作家是在对生活的规律性认识和观照中寄寓人文关怀的,同历史理性血肉般联系在一起,体现为“善”与”真”两个价值取向的交合。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8. 伦理道德批评强调的重点始终放在艺术内容的道德评价上,因而对艺术的灵性和创造活力往往有所忽略。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9. 符号式意象通过一则故事直示一种哲理或观念,其显著特征就在于有故事情节。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0. 诗是最强调韵律性的。诗的节奏主要指诗句中长短、强弱不同的音有规律地变化:停顿 、节奏、音调、押韵。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1. 创作动机是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没有它,任何文学创造活动都不可能完成。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2. 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它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3. 叙事的表层结构是指超出具体叙述内容的内在意义关系,即具体的叙述话语与产生这些话语的整个文化背景之间的深层意义关系。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4. 抒情性作品的结构由声音、画面和情感经验构成。情感经验总要投射到声音或画面上,形成声情并茂、情景交融的象征表现。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5. 报告文学是一种在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具有及时性、纪实性、文学性的基本特征。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6. 话语蕴藉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语言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所包含的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7. 语词提炼的任务是寻找最准确的语言,文字符号,把艺术构思中已初步成形但还可能再发生变化的意象(或意念)生动,鲜明地表现出来。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8.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传统。作家生活于民族传统文化中,不能不受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作家的风格必然渗入民族文化传统的基因,表现出民族性。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9. 沉思是由此形象(意念)出发,瞬间涉及彼形象(或意念),进而一环扣一环,在延展中,所思索的形象(或意念)不断变化的心理活动持续过程。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20. 文学观念的多样性不仅体现在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同时还表现在:即使在狭义文学观念的形成过程中、人们对文学的理解也因为着眼于不同的关系、采取不同的角度,才有了不同的解释。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版权声明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本站我们将配合处理!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