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师《文学概论》在线作业一
试卷总分:100
单选题
多选题
判断题
一、单选题(共 15 道试题,共 30 分。)
V
1. 意大利语的柔和甜蜜在不知不觉中渗入到意大利作家的资质中去。对于英国人来说,他们更讲究作品的力量、活力和雄浑,他们爱讽喻和明喻甚于一切。这两个例子体现了( )。
A. 文学风格与时代文化的关系
B. 文学风格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C. 文学风格与地域文化的关系
D. 文学风格与流派文化的关系
满分:2 分
2. ( )是以一定的道德意识及其由之而形成的伦理关系作为规范来评价作品,以善、恶为基本范畴来决定对批评对象的取舍。这种批评着重于对文学作品的道德意识性质和品位的评价,实现作品的伦理价值及道德教化作用。
A. 伦理道德批评
B. 社会历史批评
C. 审美批评
D. 心理学批评
满分:2 分
3. ( )是指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
A. 共鸣
B. 净化
C. 领悟
D. 延留
满分:2 分
4. ( )是借他物(喻体)来表现某物(喻本)的修辞方式。
A. 比喻
B. 象征
C. 倒装
D. 歧义
满分:2 分
5. ( )的基本特征是凝练性、跳跃性、节奏韵律性。
A. 诗
B. 小说
C. 剧本
D. 散文
满分:2 分
6. 巴赫金称( )的作品为“复调”式小说,小说中叙述者的声音、不同人物的声音,形成“众声喧哗”的世界。
A. 列夫・托尔斯泰
B. 陀思妥耶夫斯基
C. 普希金
D. 屠格涅夫
满分:2 分
7. 读者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本应是还原作家心目中的形象、情感体验和思想见解的过程。但实际上,完全的还原是不可能的,读者阅读的“第二文本”总是“第一文本”的种种异变。其中,( )是指在某一特定文本中,作家融进的情感虽是确定的,但在具有不同期待视野的读者那儿,却会唤起不同程度或不同性质的情感体验。
A. 作品形象的异变
B. 情感的异变
C. 思想观念的异变
D. 作品情节的变异
满分:2 分
8. ( )在叙述故事中的作用具有二重性:既有推动情节发展的“行动元”功能,又有显现性格特征的“角色”功能。
A. 事件
B. 情节
C. 人物
D. 场景
满分:2 分
9. ( )是指文学作品在引发了读者的共鸣,使之达到净化与领悟之后,继续留存于其脑际并使其不断回味的状况。
A. 共鸣
B. 净化
C. 领悟
D. 延留
此题选: D 满分:2 分
10. ( )强调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认为文学是再现生活并为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所形成的,因而文学作品的主要价值在于它的社会认识功用和历史意义。
A. 伦理道德批评
B. 社会历史批评
C. 审美批评
D. 心理学批评
满分:2 分
11. ( )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
A. 现实型文学
B. 理想型文学
C. 象征型文学
D. 想象型文学
满分:2 分
12. ( )充分运用夸张、变形、虚构的方法,不求外表的真实,遵循情感的逻辑,追求情感的真实。
A. 现实型文学
B. 理想型文学
C. 象征型文学
D. 想象型文学
满分:2 分
13. ( )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基本特征:暗示性和朦胧性。
A. 现实型文学
B. 理想型文学
C. 象征型文学
D. 想象型文学
满分:2 分
14. ( )是艺术构思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一种心理现象,其外在形态是围绕某一主题线索(意念或形象)在思考中获得突如其来的顿悟,其来临时的突出特征是非预期性和转瞬即逝性,不及时捕捉就难以再现。
A. 想象
B. 联想
C. 直觉
D. 灵感
此题选: D 满分:2 分
15. ( )是有关系的事物之间的相互替换,或用一物代另一物,或用一部分代全体。
A. 夸张
B. 对比
C. 借代
D. 用典
满分:2 分
福师《文学概论》在线作业一
试卷总分:100
单选题
多选题
判断题
二、多选题(共 15 道试题,共 30 分。)
V
1. 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应具有( )
A. 单一性
B. 主导性
C. 层次性
D. 多样性
满分:2 分
2. 移情就是把主体的情感“移入”或者“输入”对象从而体验到物我同一的心理过程。以下体现移情的有( )。
A.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B.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C.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色
D.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满分:2 分
3. 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区别包括( )。
A. 文学消费具有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二重性,而文学接受则纯属一种精神文化范围内的活动
B. 文学消费既包括阅读行为,也包括未含阅读活动的消费行为,而文学接受则一定是一种阅读或欣赏的精神活动
C. 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主客观条件不同
D. 文学消费研究具有综合的多视角的特点,而文学接受研究则偏于审美经验或艺术心理这一独特视角
满分:2 分
4. 创作动机的动态轨迹可描述如下( )。
A. 由作家的内在需要所鼓动
B. 在作家心理失衡的情况下形成易感点
C. 与某种外部刺激相迎合之后所带来的极强的行动力量
D. 对整个创作过程起支配作用的或隐或显的意图(或意念)
满分:2 分
5. 中西审美批评模式的共同特点( )。
A. 是一种情感性评价
B. 是一种体验与超越矛盾统一的批评,具有超功利性
C. 是一种形式或形象的直觉批评
D. 将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以及作家的生活经历等与作品联系起来考察
满分:2 分
6. 艺术构思的心理机制包括回忆和沉思,( )等内容。
A. 想象与联想
B. 灵感与直觉
C. 理智与情感
D. 意识与无意识
满分:2 分
7. 直觉与灵感的区别有( )。
A. 灵感不是“不要”而是“省略了”推理过程,需要更深厚的生活积累和更强的推理能力
B. 灵感是艰苦思索的结果,直觉却是对事物的突兀判断
C. 灵感发生在久思不得其解之后,直觉却发生在第一次碰头之时
D. 灵感是获取成熟的答案,直觉却是得到一种推测性的洞察
满分:2 分
8. 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包括( )。
A. 它是作家心灵的一种领悟
B. 它是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的结合
C. 它是外在机缘的某一突出介质与作家某一内心体验的契合
D. 艺术发现的结果并不改变原来的事物(或事件),只是把新成分注入其中,从而在自己的知觉中形成一个新的创造物
满分:2 分
9. 历史条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今天要建设具有时代精神和中国特色的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理论,就应该( )。
A.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B. 以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作为土壤去培植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理论
C. 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
D. 要具备当代性,体现时代精神
满分:2 分
10. 小说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它的基本特征有( )。
A. 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
B. 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
C. 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
D. 最强调韵律性
满分:2 分
11. 从文学心理学角度讲,回忆的发生是外在刺激或内在需要与创作中心意念挂钩时的神经传导活动。常见的回忆方式有( )。
A. 直接回收法
B. 挨次扫描法
C. 按层次推论
D. 深沉思索
满分:2 分
12. 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包括( )。
A. 典型性格是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
B. 典型环境逼迫人物行动,制约人物性格发展
C. 典型人物对环境的反作用
D. 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互相依存
满分:2 分
13. 文学创造中主客体的双向运动是指( )。
A. 主体能动地审美地反映客体
B. 主体对创作客体的选择
C. 对客体进行变形、情感投射和观念移注
D. 主体始终受到客体的规定和制约,作家的选择受社会生活的情势的规定和制约
满分:2 分
14.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内容十分丰富,( ),以及艺术交往论,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
A. 文学活动论
B. 文学反映论
C. 艺术生产论
D.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
满分:2 分
15. 文学叙事的基本特征包括( )。
A. 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过程
B. 与抒情性作品不同,叙事文学讲故事,描述人的行为及其造成的后果,其认识价值就在于显示了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过程及其意义
C. 叙事是话语的虚构
D. 文学叙事不同于日常叙述语言,在于它所指的对象仅存在于这个故事的叙述话语之中,叙事作为话语的虚构而同客观的现实之间产生距离,优秀的叙事文学是用话语重构世界,这个话语的世界虽不等于现实本身,却可能在更本质的层次上揭示社会现实的内在意义
满分:2 分
福师《文学概论》在线作业一
试卷总分:100
单选题
多选题
判断题
三、判断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V
1. 文学消费与接受就是文学生产者(包括作家、出版家、书商以及文艺管理机构)通过文学产品被读者阅读欣赏,以传播他们所属的那个集团、阶层的意识形态观念。在这种文学阅读欣赏过程中,维系一定社会结构所需要的某种意识形态观念被再生产出来,并被转化为接受者的思想意识。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2. 即兴和推敲是同一操作过程的两个不同侧面,各有与缺点,既不可绝对地分开,也不可绝对地扬此抑彼,或抑此扬彼。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3. 马克思主义反映论是揭示文学活动的基本视角,因此以反映论为基础的文学哲学是文学理论的一个基本形态。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4. 叙述内容中具体描写的人物行为与环境组合成为场景。没有场景的作品虽有故事线索,但不构成生动的形象画面,无法产生艺术感染力和审美价值。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5. 20世纪60年代法国出现大量关于叙事作品结构分析的尝试。包括以格雷马斯为代表的神话分析、以布雷蒙德为代表的民间故事分析和巴特、托多罗夫、热奈特等人为代表的小说研究。这种新理论被称作“叙事学”。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6. 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主要价值取向是既是满足人民的审美需要,更是发现人民的苦难,发现人民的健康向上的艺术创造力、激发人民的新的精神需求,塑造人民的审美主体感。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7. 诗是最强调韵律性的。诗的节奏主要指诗句中长短、强弱不同的音有规律地变化:停顿 、节奏、音调、押韵。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8.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是指文学的审美表现过程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表明审美中渗透了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巧借审美传达出来。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9. 文学创造的材料不是储存在其内心的一种精神现象(或记忆中的表象),而是独立于创造者(作家)之外的物质现象。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0. 社会主义文学创作是一个不断进行自我更新,不断进行探索和实验的一个过程,这里,既有对资产阶级艺术的继承和“扬弃”,更有对社会主义文学独特的艺术规律的实验和探索。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1. 感情指作家心理中有意识的理性的认知和思维。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2. 报告文学是一种在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具有及时性、纪实性、文学性的基本特征。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3. 中国画强调抓住景物的某些特征来构筑视觉意象,中国抒情诗也常常借用这种方法,用简洁的画面描写来象征性地表现。但是,抒情诗的画面往往比绘画更多主观色彩,常通过一些点明情感性质的词语赋予景物主观色彩。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很好的例子。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4. 人文关怀是“善”的终极价值体现.作家是在对生活的规律性认识和观照中寄寓人文关怀的,同历史理性血肉般联系在一起,体现为“善”与”真”两个价值取向的交合。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5. 雅与俗有严格的界限,俗文化中都包含着消极的糟粕,而雅文化中都是积极的。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6. 伦理道德批评强调的重点始终放在艺术内容的道德评价上,因而对艺术的灵性和创造活力往往有所忽略。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7. 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是通过画面来表达情感,虽不言情,而情藏景中。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8. 符号式意象通过一则故事直示一种哲理或观念,其显著特征就在于有故事情节。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9. 风格必须落实到具体的体制、样式、类型中,只有在具体的文学作品中,以恰当的文体,才能呈现出作家的创作个性和独到风格。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20. 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试卷总分:100
单选题
多选题
判断题
一、单选题(共 15 道试题,共 30 分。)
V
1. 意大利语的柔和甜蜜在不知不觉中渗入到意大利作家的资质中去。对于英国人来说,他们更讲究作品的力量、活力和雄浑,他们爱讽喻和明喻甚于一切。这两个例子体现了( )。
A. 文学风格与时代文化的关系
B. 文学风格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C. 文学风格与地域文化的关系
D. 文学风格与流派文化的关系
满分:2 分
2. ( )是以一定的道德意识及其由之而形成的伦理关系作为规范来评价作品,以善、恶为基本范畴来决定对批评对象的取舍。这种批评着重于对文学作品的道德意识性质和品位的评价,实现作品的伦理价值及道德教化作用。
A. 伦理道德批评
B. 社会历史批评
C. 审美批评
D. 心理学批评
满分:2 分
3. ( )是指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
A. 共鸣
B. 净化
C. 领悟
D. 延留
满分:2 分
4. ( )是借他物(喻体)来表现某物(喻本)的修辞方式。
A. 比喻
B. 象征
C. 倒装
D. 歧义
满分:2 分
5. ( )的基本特征是凝练性、跳跃性、节奏韵律性。
A. 诗
B. 小说
C. 剧本
D. 散文
满分:2 分
6. 巴赫金称( )的作品为“复调”式小说,小说中叙述者的声音、不同人物的声音,形成“众声喧哗”的世界。
A. 列夫・托尔斯泰
B. 陀思妥耶夫斯基
C. 普希金
D. 屠格涅夫
满分:2 分
7. 读者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本应是还原作家心目中的形象、情感体验和思想见解的过程。但实际上,完全的还原是不可能的,读者阅读的“第二文本”总是“第一文本”的种种异变。其中,( )是指在某一特定文本中,作家融进的情感虽是确定的,但在具有不同期待视野的读者那儿,却会唤起不同程度或不同性质的情感体验。
A. 作品形象的异变
B. 情感的异变
C. 思想观念的异变
D. 作品情节的变异
满分:2 分
8. ( )在叙述故事中的作用具有二重性:既有推动情节发展的“行动元”功能,又有显现性格特征的“角色”功能。
A. 事件
B. 情节
C. 人物
D. 场景
满分:2 分
9. ( )是指文学作品在引发了读者的共鸣,使之达到净化与领悟之后,继续留存于其脑际并使其不断回味的状况。
A. 共鸣
B. 净化
C. 领悟
D. 延留
此题选: D 满分:2 分
10. ( )强调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认为文学是再现生活并为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所形成的,因而文学作品的主要价值在于它的社会认识功用和历史意义。
A. 伦理道德批评
B. 社会历史批评
C. 审美批评
D. 心理学批评
满分:2 分
11. ( )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
A. 现实型文学
B. 理想型文学
C. 象征型文学
D. 想象型文学
满分:2 分
12. ( )充分运用夸张、变形、虚构的方法,不求外表的真实,遵循情感的逻辑,追求情感的真实。
A. 现实型文学
B. 理想型文学
C. 象征型文学
D. 想象型文学
满分:2 分
13. ( )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基本特征:暗示性和朦胧性。
A. 现实型文学
B. 理想型文学
C. 象征型文学
D. 想象型文学
满分:2 分
14. ( )是艺术构思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一种心理现象,其外在形态是围绕某一主题线索(意念或形象)在思考中获得突如其来的顿悟,其来临时的突出特征是非预期性和转瞬即逝性,不及时捕捉就难以再现。
A. 想象
B. 联想
C. 直觉
D. 灵感
此题选: D 满分:2 分
15. ( )是有关系的事物之间的相互替换,或用一物代另一物,或用一部分代全体。
A. 夸张
B. 对比
C. 借代
D. 用典
满分:2 分
福师《文学概论》在线作业一
试卷总分:100
单选题
多选题
判断题
二、多选题(共 15 道试题,共 30 分。)
V
1. 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应具有( )
A. 单一性
B. 主导性
C. 层次性
D. 多样性
满分:2 分
2. 移情就是把主体的情感“移入”或者“输入”对象从而体验到物我同一的心理过程。以下体现移情的有( )。
A.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B.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C.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色
D.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满分:2 分
3. 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区别包括( )。
A. 文学消费具有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二重性,而文学接受则纯属一种精神文化范围内的活动
B. 文学消费既包括阅读行为,也包括未含阅读活动的消费行为,而文学接受则一定是一种阅读或欣赏的精神活动
C. 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主客观条件不同
D. 文学消费研究具有综合的多视角的特点,而文学接受研究则偏于审美经验或艺术心理这一独特视角
满分:2 分
4. 创作动机的动态轨迹可描述如下( )。
A. 由作家的内在需要所鼓动
B. 在作家心理失衡的情况下形成易感点
C. 与某种外部刺激相迎合之后所带来的极强的行动力量
D. 对整个创作过程起支配作用的或隐或显的意图(或意念)
满分:2 分
5. 中西审美批评模式的共同特点( )。
A. 是一种情感性评价
B. 是一种体验与超越矛盾统一的批评,具有超功利性
C. 是一种形式或形象的直觉批评
D. 将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以及作家的生活经历等与作品联系起来考察
满分:2 分
6. 艺术构思的心理机制包括回忆和沉思,( )等内容。
A. 想象与联想
B. 灵感与直觉
C. 理智与情感
D. 意识与无意识
满分:2 分
7. 直觉与灵感的区别有( )。
A. 灵感不是“不要”而是“省略了”推理过程,需要更深厚的生活积累和更强的推理能力
B. 灵感是艰苦思索的结果,直觉却是对事物的突兀判断
C. 灵感发生在久思不得其解之后,直觉却发生在第一次碰头之时
D. 灵感是获取成熟的答案,直觉却是得到一种推测性的洞察
满分:2 分
8. 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包括( )。
A. 它是作家心灵的一种领悟
B. 它是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的结合
C. 它是外在机缘的某一突出介质与作家某一内心体验的契合
D. 艺术发现的结果并不改变原来的事物(或事件),只是把新成分注入其中,从而在自己的知觉中形成一个新的创造物
满分:2 分
9. 历史条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今天要建设具有时代精神和中国特色的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理论,就应该( )。
A.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B. 以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作为土壤去培植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理论
C. 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
D. 要具备当代性,体现时代精神
满分:2 分
10. 小说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它的基本特征有( )。
A. 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
B. 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
C. 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
D. 最强调韵律性
满分:2 分
11. 从文学心理学角度讲,回忆的发生是外在刺激或内在需要与创作中心意念挂钩时的神经传导活动。常见的回忆方式有( )。
A. 直接回收法
B. 挨次扫描法
C. 按层次推论
D. 深沉思索
满分:2 分
12. 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包括( )。
A. 典型性格是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
B. 典型环境逼迫人物行动,制约人物性格发展
C. 典型人物对环境的反作用
D. 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互相依存
满分:2 分
13. 文学创造中主客体的双向运动是指( )。
A. 主体能动地审美地反映客体
B. 主体对创作客体的选择
C. 对客体进行变形、情感投射和观念移注
D. 主体始终受到客体的规定和制约,作家的选择受社会生活的情势的规定和制约
满分:2 分
14.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内容十分丰富,( ),以及艺术交往论,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
A. 文学活动论
B. 文学反映论
C. 艺术生产论
D.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
满分:2 分
15. 文学叙事的基本特征包括( )。
A. 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过程
B. 与抒情性作品不同,叙事文学讲故事,描述人的行为及其造成的后果,其认识价值就在于显示了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过程及其意义
C. 叙事是话语的虚构
D. 文学叙事不同于日常叙述语言,在于它所指的对象仅存在于这个故事的叙述话语之中,叙事作为话语的虚构而同客观的现实之间产生距离,优秀的叙事文学是用话语重构世界,这个话语的世界虽不等于现实本身,却可能在更本质的层次上揭示社会现实的内在意义
满分:2 分
福师《文学概论》在线作业一
试卷总分:100
单选题
多选题
判断题
三、判断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V
1. 文学消费与接受就是文学生产者(包括作家、出版家、书商以及文艺管理机构)通过文学产品被读者阅读欣赏,以传播他们所属的那个集团、阶层的意识形态观念。在这种文学阅读欣赏过程中,维系一定社会结构所需要的某种意识形态观念被再生产出来,并被转化为接受者的思想意识。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2. 即兴和推敲是同一操作过程的两个不同侧面,各有与缺点,既不可绝对地分开,也不可绝对地扬此抑彼,或抑此扬彼。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3. 马克思主义反映论是揭示文学活动的基本视角,因此以反映论为基础的文学哲学是文学理论的一个基本形态。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4. 叙述内容中具体描写的人物行为与环境组合成为场景。没有场景的作品虽有故事线索,但不构成生动的形象画面,无法产生艺术感染力和审美价值。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5. 20世纪60年代法国出现大量关于叙事作品结构分析的尝试。包括以格雷马斯为代表的神话分析、以布雷蒙德为代表的民间故事分析和巴特、托多罗夫、热奈特等人为代表的小说研究。这种新理论被称作“叙事学”。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6. 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主要价值取向是既是满足人民的审美需要,更是发现人民的苦难,发现人民的健康向上的艺术创造力、激发人民的新的精神需求,塑造人民的审美主体感。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7. 诗是最强调韵律性的。诗的节奏主要指诗句中长短、强弱不同的音有规律地变化:停顿 、节奏、音调、押韵。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8.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是指文学的审美表现过程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表明审美中渗透了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巧借审美传达出来。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9. 文学创造的材料不是储存在其内心的一种精神现象(或记忆中的表象),而是独立于创造者(作家)之外的物质现象。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0. 社会主义文学创作是一个不断进行自我更新,不断进行探索和实验的一个过程,这里,既有对资产阶级艺术的继承和“扬弃”,更有对社会主义文学独特的艺术规律的实验和探索。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1. 感情指作家心理中有意识的理性的认知和思维。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2. 报告文学是一种在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具有及时性、纪实性、文学性的基本特征。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3. 中国画强调抓住景物的某些特征来构筑视觉意象,中国抒情诗也常常借用这种方法,用简洁的画面描写来象征性地表现。但是,抒情诗的画面往往比绘画更多主观色彩,常通过一些点明情感性质的词语赋予景物主观色彩。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很好的例子。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4. 人文关怀是“善”的终极价值体现.作家是在对生活的规律性认识和观照中寄寓人文关怀的,同历史理性血肉般联系在一起,体现为“善”与”真”两个价值取向的交合。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5. 雅与俗有严格的界限,俗文化中都包含着消极的糟粕,而雅文化中都是积极的。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6. 伦理道德批评强调的重点始终放在艺术内容的道德评价上,因而对艺术的灵性和创造活力往往有所忽略。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7. 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是通过画面来表达情感,虽不言情,而情藏景中。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8. 符号式意象通过一则故事直示一种哲理或观念,其显著特征就在于有故事情节。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9. 风格必须落实到具体的体制、样式、类型中,只有在具体的文学作品中,以恰当的文体,才能呈现出作家的创作个性和独到风格。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20. 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版权声明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本站我们将配合处理!
上一篇 : 13春福建师范大学《文学概论》在线作业二
下一篇 : 13春福建师范大学《文学艺术产业》在线作业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