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学》第一次作业
试卷总分:100
单选题 多选题
一、单选题(共 40 道试题,共 80 分。)
1.通过解释与评论,防止因报道某些事件和敏感问题造成的过度刺激,这体现了大众传播社会功能中的( )。
A. 环境监测功能
B. 社会协调功能
C. 文化传递功能
D. 娱乐功能
2.《独立宣言》体现了( )的思想。
A. 集权主义理论
B. 自由主义理论
C. 社会责任理论
D. 共产主义理论
3.世界电视事业进入彩色电视广播新阶段是( )
A. 20世纪40年代
B. 20世纪50年代
C. 20世纪60年代
D. 20世纪70年代
4.在问卷设计中,间接法和虚拟法都属于( )。
A. 合理性原则
B. 标准化原则
C. 艺术性原则
D. 科学性原则
5.“二级传播理论”的创建者是( )
A. 拉斯韦尔
B. 施拉姆
C. 李普曼
D. 拉扎斯菲尔德
此题选: D
6.明确提出传播媒介是“拟态环境”的构筑者观点的是( )
A. 施拉姆
B. 李普曼
C. 戈夫曼
D. 拉扎斯菲尔德
7.明确提出新闻传播中“把关”模式的是( )
A. 卢因
B. D.M.怀特
C. 克拉帕
D. 霍夫兰
8.美国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是( )
A. 拉斯韦尔
B. 施拉姆
C. 拉扎斯菲尔德
D. 卢因
9.在问卷设计中,提问不带倾向性和提问必须具体明确都属于( )。
A. 艺术性原则
B. 标准化原则
C. 合理性原则
D. 科学性原则
此题选: D
10.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是属于( )
A. 线性传播过程模式
B. 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
C. 系统论传播过程模式
D. 以受众为中心的模式
11.“多级”或“N级传播”理论的发展者是( )
A. 拉扎斯菲尔德
B. 罗杰斯
C. 卡兹
D. 霍夫兰
12.个人差异论的基础是( )
A. 刺激―反应论的心理学模式
B. 社会学
C. 社会结构
D. 社会关系
13.“把关人”概念的提出者是( )
A. 施拉姆
B. 拉斯韦尔
C. 卢因
D. 李普曼
14.大众传播最根本的控制形态是( )
A. 政治控制
B. 经济控制
C. 受众控制
D. 自我控制
15.媒介向社会成员提供各种信息,但社会成员是有选择地接收和解释这些信息的。这是属于下列哪种理论的观点( )
A. 靶子论
B. 个人差异论
C. 社会关系论
D. 社会分类论
16.情境决定论的提出者是( )
A. 英尼斯
B. 梅罗维茨
C. 麦克卢汉
D. 戈夫曼
此题选: D
17.信息接受者把符号重新还原为讯息,以便得出它的含义,这一过程称为( )
A. 编码
B. 代码
C. 译码
D. 符码
18.根据不同的社会群体的特点设计和制作讯息,使大众传播内容更具有吸引力,这一策略的依据是( )
A. 个人差异论
B. 社会分类论
C. 社会关系论
D. 靶子论
19.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称为( )
A. 把关人
B. 意见领袖
C. 控制者
D. 编码者
20.被称为“传播学之父”的学者是( )
A. 施拉姆
B. 拉斯韦尔
C. 卢因
D. 霍夫兰
21.按照媒介赋予的“语义”加以理解,这是( )
A. 对抗式解读
B. 妥协式解读
C. 同向解读
D. 逆向解读
22.开展关于“说服与态度改变”的最早的实证研究是( )
A. 霍夫兰
B. 拉扎斯菲尔德
C. 罗杰斯
D. 拉斯韦尔
23.进行有关大众传播效果实证研究的国家是( )
A. 美国
B. 法国
C. 英国
D. 德国
24.大众传播的多种功能是( )的具体体现。
A. 一构多功
B. 多构一功
C. 同功异构
D. 同构异功
25.考察媒介对少数“议题”的强调是否会引起公众对这些“议题”的重视,这是议程设置功能作用机制的( )
A. 认知模式
B. 显著性模式
C. 优先顺序模式
D. 感知模式
26.报告会、演讲会、展销会等方式是属于( )
A. 群体传播
B. 大众传播
C. 组织传播
D. 自我传播
27.诺依认为,现代信息社会中多数传媒的报道内容具有高度的类似性,能产生( )
A. 共鸣效果
B. 累积效果
C. 遍在效果
D. 逆反效果
28.德福勒模式加入并突出了( )
A. 传播者的概念
B. 受众的作用
C. 噪音的影响
D. 反馈的机能
此题选: D
29.投身股海的受众成员不肯错过媒介传递的股市行情,这是属于( )
A. 选择性接触
B. 选择性理解
C. 选择性解释
D. 选择性记忆
30.《舆论学》的作者是( )
A. 拉斯韦尔
B. 施拉姆
C. 李普曼
D. 戈夫曼
31.物价上涨信息引起的抢购风潮,这是属于传播效果的( )
A. 短期的预期效果
B. 短期的非预期效果
C. 长期的预期效果
D. 长期的非预期效果
32.第一次从理论上阐明了信息论基本问题的学者是( )
A. 申农
B. 维纳
C. 布里渊
D. 施拉姆
33.狭义的人际传播也称为( )
A. 群体传播
B. 组织传播
C. 亲身传播
D. 自我传播
34.通过传媒的舆论导向功能形成新的规范和价值,这是这是大众传播的( )
A. 环境认知效果
B. 价值形成与维护效果
C. 社会行为示范效果
D. 视野制约效果
35.首次完整提出5W模式的学者是( )
A. 施拉姆
B. 拉斯韦尔
C. 卢因
D. 霍夫兰
36.传播学研究的有以下6个基本步骤,正确的顺序是( ) ①选择课题 ②确定研究客体 ③搜集资料 ④研究设计 ⑤ 分析资料 ⑥结论
A. ①②③④⑤⑥
B. ③①④②⑤⑥
C. ①②④③⑤⑥
D. ④①③②⑤⑥
37.提出“游戏说”传播功能的观点是( )
A.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
B. 美国心理学家E•托尔曼
C. 英国心理学家威廉•斯蒂芬斯
D. 英国传播学家丹尼斯•麦奎尔
38.许多显赫一时的社会名流只不过是经过传媒折射的现实人物的影像,这一观点符合下面哪个概念( )
A. 舆论领袖
B. 媒介人物
C. 把关人
D. 议程设置
39.在传播学史上,第一次比较详细、科学地分解了传播的过程是( )
A. 德福勒模式
B. 拉斯韦尔模式
C. 申农-韦弗模式
D. 丹斯模式
40.在大众传播过程中受众与传播者没有直接的接触,无法展开当场的对话交流。这反映了大众传播受众的( )。
A. 广泛性
B. 混杂性
C. 分散性
D. 隐匿性
《大众传播学》第一次作业
试卷总分:100
单选题 多选题
二、多选题(共 10 道试题,共 20 分。)
1.大众传播受众的主要特征是( )
A. 广泛性
B. 混杂性
C. 分散性
D. 隐匿性
2.根据麦克卢汉的观点,下列哪些属于“热媒介”( )
A. 电视
B. 电话
C. 无线电广播
D. 报纸
3.在传播学研究与发展中,形成的理论建构的类型有( )
A. 归纳理论
B. 演绎理论
C. 机能理论
D. 模型
4.无线电广播的主要长处有( )
A. 传播时效性强
B. 受众渗透性强
C. 信息保存性强
D. 信息感染性强
5.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的代表人物有( )
A. 霍克海姆
B. 阿多诺
C. 马尔库塞
D. 哈贝马斯
6.传播学研究的基本观点( )
A. 历史的观点
B. 机率的观点
C. 实证的观点
D. 系统的观点
7.根据麦克卢汉的观点,下列哪些属于“冷媒介”( )
A. 电话
B. 报纸
C. 无线电广播
D. 电视
8.非随机抽样的类型有( )
A. 偶遇抽样
B. 判断抽样
C. 雪球抽样
D. 定额抽样
9.下列哪些是属于问卷设计的基本原则( )
A. 艺术性原则
B. 标准化原则
C. 合理性原则
D. 科学性原则
10.广义的人际传播包括( )
A. 亲身传播
B. 群体传播
C. 组织传播
D. 大众传播
版权声明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本站我们将配合处理!
下一篇 : 12秋四川大学《大众传播学》1541第二次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