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政治经济学》模拟试题(八)

层次:本专通用所属学校:中央电大 科目:政治经济学 2015-03-23 10:39:10

一、配伍题:将名词解释的标号填在名词前的括号里。(每小题 1 分,共 8 分)

( )1. 资本积累

( )2.资本集中

( )3.垄断

( )4.外汇

( )5.产业结构

( )6.国民收入

( )7.国民生产总值

( )8.出口导向

A.是指已经形成的各个资本的合并,它是通过大资本吞并小资本,或若干小资本联合成少数大资本而实现的个别资本迅速增大。

B.就是以外国货币表示的用于国际结算的各种对外支付手段。

C.是指各个产业部门以及各个产业部门内部的构成和相互关系。

D.是一个国家国民一年内所生产物品和服务的增加值的总和。

E.是把剩余价值当作资本使用,或者说,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

F.是指以生产出口产品来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主要由国际市场来推动。

G.是一国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年内所创造的新价值。

H.是指为数不多的资本主义大企业为操纵和控制一个或几个部门的生产、销售以及原料来源而形成的协定、同盟或联合。

二、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将其标号填入括号中。(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

1.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意味着 ( )

A.可变资本的比重增大          B.不变资本的比重增大

C.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按相同比例下降  D.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按相同比例上升

2.把剩余价值看成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剩余价值就转化为( )

A.成本价格  B.利润

C.生产价格  D.利息

3.构成现代市场体系的全部市场可概括为两大类,它们是(  )

A.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  B.商品市场和金融市场

C.劳动力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  D.生产资料市场和消费资料市场

4.货币资本买卖的市场价格是(   )

A.利润     B.利息率

C.平均利润率  D.利润率

5.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 )

A.生产绝对过剩   B.生产相对不足

C.生产相对过剩   D.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6.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是( )

A.股份制     B.国家所有制

C.多种经济形式   D.生产资料公有制

7.在产品符合社会需要的前提下,企业经济效益提高的表现是(  )

A.投入等于支出   B.支出大于收入

C.投入小,产出大  D.投入大,产出小

8.我国在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中必须坚持的根本方针是( )  

A.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B.自筹资金没有外债

C.大量进口不怕逆差   D.自给自足剩余出口

9.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手段是( )

A.计划手段  B.法律手段   C.经济手段  D.行政手段

10.生产关系的基础是(  )

A.产品归谁所有 B.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

C.生产力     D.生产资料所有制

三、多项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正确答案,将它们的标号填入括号中。(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

1.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包括两方面的补偿和替换( )

A.劳动力的补偿   B.价值补偿

C.物质补偿    D.消费资料的购买

E.生产资料的购买

2.以下属于“放松银根”的货币政策有( )

A.中央银行在市场上买进有价证券   B.中央银行在市场上卖出有价证券

C.降低再贴现率      D.降低存款准备金率

E.提高存款准备金率

3.我国应走新型的工业化道路,为此应该( )

A.先工业化后信息化   B.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C.先发展、先污染后治理   D.正确处理工业化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

E.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优势

4.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更多的( )

A.利用外资的机会   B.扩大国际市场的机会

C.引进先进技术的机会   D.学习科学管理的机会

E.机遇和挑战

四、判断正误题:在正确的命题后打“√”,错误的打“×”。(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

1.剩余价值的源泉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

2.资本主义工资在本质上是劳动的价值。( )

3.垄断组织定价是根据自己的主观意志来确定的。( )

4.当代经济的全球化主要是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主导下进行的。( )

5.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

6.家庭承包经营是我国农业集体经济的主要实现形式。( )

7.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科学的组织制度。( )

8.竞争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中的必然现象。( )

9.合法的个人收入不仅有劳动收入,而且有非劳动收入。( )

10.人们可以发现、认识、利用经济规律,也能完善、改造经济规律。( )

五、简答题(每小题 8 分,共 24 分)

1.劳动力的国际流动对于输入国和输出国及劳动者本人各有什么影响?

2.为什么说市场经济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有效方法?

3.简要说明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必要性及如何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

六、论述题(每小题 16 分,共 16 分)

1.运用货币流通规律的基本原理说明如何防止通货膨胀。

政治经济学模拟试题(五)参考答案

一、配伍题:将名词解释的标号填在名词前的括号里。(每小题 1 分,共 8 分)

1.E    2.A3.H4.B5.C6.G    7.D8.F

二、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将其标号填入括号中。(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

1.B2.B3.A4.B5.C

6.D7.C8.A9.C10.D

三、多项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正确答案,将它们的标号填入括号中。(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

1.BC2.ACD   3.BDE   4.ABCDE

四、判断正误题:在正确的命题后打“√”,错误的打“×”。(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五、简答题(每小题 8 分,共 24 分)

1.(1)对劳动力输入国来说,能够获得科技人才、熟练技术工人和青壮年劳动者,尤其是能从中获取大量超额利润,同时也造成对本国劳动者的压力,加重业已存在的就业难题。(3分)

(2)对劳动力输出国来说,劳动力受雇于外国资本会带来向本国传递管理知识和先进技术、获取外汇收入等好处,但劳动力外流也会使它们损失了优秀人才和熟练劳动者。(3分)

(3)对向外国流动的劳动者本身来说,作为输入国的外来移民,要忍受比当地劳动者更重的剥削,并且在社会地位、政治权利、生活待遇等方面受到歧视。(2分)

2.(1)市场经济在宏观上能促进社会资源配置的优化,微观上能充分调动企业和劳动者提高效率的积极性,从而能有效地促进生产力迅速发展。(2分)

(2)市场经济能推动生产力发展,具体表现在:(6分)

第一,优化社会资源配置。

第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

第三,激励创新。

3.(1)国民收入再分配是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基础上,在全社会范围继续进行的分配。(2分)

(2)国民收入再分配之所以必要,是为了满足以下各项社会需要:(4分)

其一,满足社会公共部门的需要;

其二,满足国家进行经济建设的需要;

其三,满足社会保障的需要;

其四,满足社会后备基金的需要;

其五,调节经济关系和收入分配关系。

(3)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的工具,是国家财政以及税收、信贷、利息、保险费、价格等经济杠杆。(2分)

六、论述题(每小题 16 分,共 16 分)

1.(1)通货膨胀,是由于货币供应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引起纸币贬值、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2分)

(2)货币流通规律是指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2分)

(3)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待售商品的总量;二是商品的价格水平;三是货币的流通速度。商品数量和单位价格的乘积就是商品的价格总额。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4分)

(4)通货膨胀发生的直接原因,就是货币的供应量超过了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其中包括纸币发行过多和信用膨胀。其深刻原因是出现了使政府有意或被迫增加货币供应量的经济因素。(3分)

(5)要防止通货膨胀,在投放货币时,就必须充分考虑商品的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速度,严格按照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投入,并严格控制信贷规模。(5分)

 

 


版权声明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本站我们将配合处理!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