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动物生理基础》期末复习资料(第5-6章)

层次:本专通用所属学校:中央电大 科目:动物生理基础 2015-03-23 10:43:53

 

第五章  消化

消化概述

一、消化的意义: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称为消化。消化和吸收是两个过程,一个是食物分解的过程;一个是营养物质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

二、消化方式 :1.物理性消化:使食物由大变小,与水消化掖混合,不改变食物的化学性质。 2.化学性消化:是指食物由消化腺所分泌酶的催化作用下,由大分子分解为小分子营养物质的过程。 3、 生物学消化:是指消化管内的微生物所参与的消化过程。

物理的消化

物理消化主要表现在咀嚼、吞咽和胃肠运动。

(一)胃运动形式 :1.容受性舒张 2.蠕动 3.紧张性收缩

(二)胃的排空 :随着胃的运动,食糜分批地由胃移送入肠,这一过程称为排空。

(三)小肠的运动形式

1.紧张性收缩 :小肠平滑肌的紧张性是其它运动形式有效进行的基础。

2.分节运动 :一定时间内把一段食糜分为许多小节。

3.钟摆运动 :当食糜进入一段小肠后,这一段肠的纵行肌一侧发生自律性的舒张和收缩,对侧发生相应的收缩和舒张,使肠段时而向左、时而向右摆动,肠段内的食糜就来回移动,但也很少推进。

4.蠕动 :是一种速度缓慢、使食糜向大肠方向波状推进的运动,在小肠中最常见。

小肠运动的调节

小肠平滑肌具有的自律性运动,在整体中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

1.神经调节

1)支配小肠平滑肌的外来神经有迷走和交感神经两种。

2)小肠壁内神经丛和平滑肌对一些化学物质具有敏感性,除乙酰胆碱和去甲肾上腺素两种神经递质外,还有一些肽类激素和胺类物质。

大肠运动:大肠运动与小肠运动大致相似,但运动速度比小肠缓慢,运动强度也较弱。

粪便的形成和排粪:食糜经消化和吸收后,其中的残余部分进入大肠的后段。在这里,被大量吸收,大肠的内容物逐渐浓缩而形成粪便。

化学消化

畜禽的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胃腺、胰腺、肠腺和肝脏。这些腺体分泌的大量消化液主要参与化学性消化。

消化液主要成分有酶、其他蛋白质、电解质和水,其中消化酶起了主要作用。

一、唾液:主要唾液腺:腮腺、颌下腺、舌下腺和口腔粘膜中许多小腺体所分泌的混合物。

二、单胃内的消化

(一)胃的粘膜分区

单胃动物的胃粘膜区分为贲门腺区、胃底腺区和幽门腺区.

(二)胃液及其分泌

胃液为胃黏膜各腺体所分泌的混合液。主要成分:

1.盐酸:有壁细胞分泌,作用

1)提供激活胃蛋白酶所需要的酸性环境;(2)使蛋白质膨胀变性,便于胃蛋白酶消化;(3)有一定杀菌作用;(4)盐酸进入小肠后,可促进胰液、胆汁分泌和胆囊收缩。

2.胃消化酶:胃液中消化酶有胃蛋白酶、凝乳酶、胃脂肪酶等。

1)胃蛋白酶:由主细胞产生,在胃蛋白酶作用下,蛋白质被分解为月示和胨。

2)凝乳酶:哺乳期幼畜的胃液内含量颇高。凝乳酶先将乳中的酪蛋白原转变成酪蛋白,然后与钙离子结合成不溶性酪蛋白钙,于是乳汁凝固,使乳汁在胃内停留时间延长,有利于乳汁在胃内的消化。

3)胃脂肪酶:在肉食动物胃液中含有少量丁酸甘油酯酶。

3.粘液:胃液中粘液含有蛋白质、粘多糖等,分为可溶性粘液和不溶性粘液两种。

胃粘液的机能有: (1)润滑食物,免受其机械损伤。 (2)中和、缓冲胃酸和防御胃蛋白酶对粘膜的消化作用。

三、小肠内的消化

食糜由胃进入十二指肠后,食糜中大部分的营养物质在胰腺、胆汁和小肠液的化学性消化作用下,被分解为可吸收利用的小分子状态并被机体吸收。

小肠内的消化液

(一)胰液分泌:由胰腺分泌。

其作用:

1)分泌HC03-,中和酸性食縻。

2)分泌消化酶在肠内消化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

3)杂食和草食动物的胰液含大量液体和缓冲物,供大肠微生物利用,它的作用与反刍动物的唾液相似。

(二) 胆汁:胆汁在肝内生成。平时分泌的胆汁由肝管经胆管流入十二指肠。

胆汁的消化作用主要为胆酸盐完成,大致有下列数方面:

1)胆酸盐是胰脂肪酶的辅酶,能增强脂肪酶的活性;

2)胆酸盐能降低脂肪的表面张力,使脂肪乳化成乳化微滴,增大表面积,有利于脂肪酶的消化作用;

3)胆酸盐与脂肪酸结合成水溶性复合物,促进脂肪酸的吸收;

4)促进脂溶性维生素ADEK的吸收;

5)可中和一部分由胃进入肠的酸性食糜,维持肠内适宜pH;(6)刺激小肠的运动。

(三)小肠液

小肠都有小肠腺和十二指肠腺。小肠液中大部分的酶都来源于小肠粘膜的脱落上皮,在细胞崩解后释放出来。

四、大肠内消化

肉食动物的消化吸收过程在小肠已经基本完成,大肠的基本功能主要是吸收水分和形成粪便。

反刍动物的消化特点

一、物理消化:(一)瘤网胃的运动及其调节

反刍动物复胃的前三个室—瘤胃、网胃和瓣胃合称为前胃。

(二)瓣胃的运动

(三)皱胃的运动

(四)复胃动物特有的反射活动

1、反刍:反刍动物在摄食时,饲料一般不经充分咀嚼,就匆匆吞咽进入瘤胃,通常在休息时返回到口腔仔细地咀嚼,这种独特的消化活动,叫做反刍。

反刍可分四个阶段,即逆呕(食物自胃逆入口腔的过程)、再咀嚼、再混唾液和再吞咽。

2、嗳气:嗳气是一种反射动作,反射中枢位于延髓,由增多的瘤胃气体刺激瘤胃的感受器所引起。

3、食管沟闭合反射:网胃沟起始于贲门,向下延伸至网—瓣胃间孔。网胃沟实质上是食管的延续,收缩时呈管状,起着将乳汁或其它液体自食管输送至皱胃的通道作用。

二、微生物消化:前胃内进行微生物消化

(一)瘤胃和网胃的消化

1.瘤胃内微生物的生存条件

瘤胃可看作一具可连续接种和高效率的活体发酵罐。它具有厌氧微生物生存并繁殖的良好条件。

1)纤毛虫

2)细菌:瘤胃中最主要的微生物是细菌。主要有分解纤维素、分解蛋白质以及蛋白质合成和维生素合成等菌类。

3)厌氧真菌

2.气体的产生与嗳气 在微生物的强烈发酸过程中,不断地产生大量气体。这些气体约有14被吸收入血液后经肺排除,一部分为瘤胃内微生物所利用,其余靠嗳气排出

(二)瓣胃的消化:瓣胃接受来自网胃的流体食糜,这类食糜含有大量的微生物和细碎的饲料以及微生物的发酵产物。

三、化学消化:化学消化主要在皱胃进行。皱胃是反刍动物胃的有腺部分,分胃底和幽门两部分。

家禽消化的特点

家禽的消化器官包括口、咽、食管、嗦囊、腺胃、肌胃、小肠、大肠、泄殖腔以及胰腺和肝脏。家禽没有牙齿但有喙,没有结肠而有一对盲肠。

一、口腔内消化:家禽主要靠视觉和触觉寻找食物,用角质喙采食。家禽采食后不经咀嚼,借舌帮助很快咽下。口腔壁和咽壁分布有丰富的唾液腺,导管直接开口于粘膜,主要分泌粘液,有润滑食物的作用。

二、嗦囊内消化:嗉囊是食管扩大而形成的,主要功能是储存食物。

三、胃内消化

1.腺胃消化:腺胃虽然分泌含盐酸和胃蛋白酶的胃液,但因为体积小,食物停留时间短,所以胃液的消化作用并不在腺胃,而主要在肌胃内进行。

2.肌胃消化:肌胃的主要机能是靠胃壁肌肉强有力的收缩磨碎来自嗉囊的粗硬食物。

四、小肠内消化:家禽的小肠前接肌胃,后连盲肠。小肠消化与哺乳动物基本相似。

2.胆汁的分泌和作用:禽类的肝脏连续不断地分泌胆汁。不在进食期间,肝胆汁一部分流入胆囊而浓缩,另有少量直接经肝胆管流人小肠。

3.肠液的分泌作用:禽类的小肠粘膜分布有肠腺,但没有哺乳动物的十二指腺。含有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多种糖酶和肠激酶。机械刺激和促胰液素能引起肠液分泌显著增加。

4.小肠运动:禽类的小肠有典型的蠕动和分节运动。逆蠕动比较明显,

五、大肠内消化:禽类的大肠有两条盲肠和一条短的直肠。饲料经小肠消化后,一部分可入盲肠,其他则进入直肠,继续消化。

1.盲肠内消化

直肠的逆蠕动使食糜进入盲肠,再借盲肠本身的蠕动,食糜从盲肠颈部向顶部推送。直肠逆蠕动时,回盲括约肌紧闭,所以直肠内容物不会逆回小肠。

2.直肠消化

禽类的直肠很短,食糜在其中停留时间也不长,因此消化作用不重要。主要是吸收一部分水和盐类,形成粪便后排入泄殖腔,与尿混合后排出体外。

小结 1.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除包括展长性、兴奋性、持续的紧张性收缩以外,还具有基础电节律和动作电位的生理特性。

2.哺乳动物的消化方式有物理消化、化学消化、微生物消化。

3.物理消化主要有:口腔内的咀嚼和吞咽、胃的运动、小肠运动和大肠运动。

4.化学消化主要指各种消化酶的消化过程,唾液中有唾液淀粉酶;单胃动物的胃内有

胃蛋白酶、凝乳酶和胃脂肪酶等;小肠内的消化酶主要有胰液中的:胰蛋白酶、糜蛋白酶、羧基肽酶、胰脂肪酶、胰淀粉酶等,小肠液中的:肠肽酶、肠脂肪酶、分解糖类的酶等。胃液中的盐酸和胆汁中的胆酸盐也具有重要的化学消化作用。

5.单胃动物的大肠也具有微生物的消化作用,可将糖类物质消化为挥发性脂肪酸、CO2CH4 ,脂肪分解为脂肪酸,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再合成菌体蛋白。

6.反刍动物既具有物理消化功能,又具有化学消化功能,其皱胃的消化类似于单胃动物,还具有微生物消化,并且以微生物消化为主。微生物消化主要在瘤胃和网胃进行,由纤毛虫和细菌体内的酶发酵饲料中的营养物质,将纤维素等糖类物质发酵产生挥发性脂肪酸、CO2CH4 ;分解蛋白质为氨基酸或氨,再用于合成微生物体蛋白质,供反刍动物利用;分解脂肪为脂肪酸和甘油。

7.家禽与哺乳动物相比,在消化上有自己的特点。食物在口腔不经过咀嚼,嗉囊具有储存食物的功能,胃分为肌胃和腺胃,肌胃主要靠机械收缩磨碎食物,腺胃分泌胃蛋白酶和盐酸。禽类的大肠由两条盲肠和一条直肠组成,盲肠内也进行微生物消化。

8.消化后的营养物质经消化道上皮细胞进入血液或淋巴的过程为吸收,在消化道不同部位,吸收的效率是不同的。

吸收

吸收:饲料被消化后,它的分解产物经消化道粘膜的上皮细胞进入血液或淋巴液的过程,称为吸收。被吸收的营养物质由血液循环输送到身体各部分,以供利用。

小肠是家畜吸收营养分的主要部位。

小肠粘膜善于吸收养分,与其结构有关。小肠粘膜表面发生皱褶和密集簇生有无数突起物——绒毛。因而,大幅度地扩大了吸收面积。在每一条绒毛的外周为一层柱状上皮细胞,这种上皮细胞具有特殊的吸收能力,在上皮细胞的肠腔边缘排列着数百条微绒毛,使吸收面积又增大了数百倍。绒毛的中轴有一条中央乳糜管促进吸收。绒毛的基底有小动脉,分支成毛细血管而入绒毛内,所吸收的养分有的就进入毛细血管。

二、吸收的机制:营养分在胃肠道内吸收的机理,大致可分为被动转运过程和主动转运过程。

三、各种营养物质的吸收

(一)糖的吸收:糖类在家畜胃肠道内经消化酶的降解作用形成单糖和双糖,只有单糖能被小肠吸收。  反刍家畜的小肠食糜内含葡萄糖量很少,在前胃内大量糖类被细菌转化为有机酸,大部分呈挥发性脂肪酸而被吸收。

(二)脂肪的吸收:饲料中的甘油三酯(脂肪和油类)要在小肠中与胰液和胆汁混和后才开始消化过程。

(三)蛋白质的吸收:绝大部分的蛋白质(饲料的、内源的、微生物的和脱落粘膜的)被蛋白分解酶降解至氨基酸和小肽。游离氨基酸通过主动的需能的载体系统(具有高度的结构特异性和需要钠离子)而被吸收。

(四)盐类和水分的吸收

盐类主要在小肠内吸收

1.钠:肠腔内容物中的钠,可顺电化学梯度扩散入细胞内,然后依靠细胞基底膜或侧膜上的钠泵逆电化学梯度主动地转运入血液中。

2.负离子:小肠内吸收的负离子主要是Cl-HC03-。由钠泵所产生的电位(正)可促进负离子向细胞内转运。负离子也可以按浓度差独立进行被动转运。

3.钙:钙的吸收主要通过主动转运完成的。影响钙吸收的主要因素是维生素D和有机体对钙的需要,也需要正常水平的甲状旁腺激素。

4.水分:大部分水分在小肠及大肠内吸收。

(六)维生素的吸收

脂溶性维生素沿全部小肠吸收,而以十二指肠和空肠吸收为主。

水溶性维生素除维生素B12外,显然通过被动性扩散主要在小肠前段吸收。

维生素B12的吸收需要来源于胃粘膜的内因子,内因子与维生素B12的复合物在空肠及回肠前段被最大量吸收,并在吸收细胞内停留14h后,再转送到血液中。

新陈代谢

1、动物体内的糖类、脂类、蛋白质、水、无机盐和维生素等六大营养物质是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

2、糖是机体活动时主要的能量来源,脂肪主要是供给能量和储存能量,而蛋白质却是生命的物质基础,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机体内的血糖、血中氨基酸及血脂的含量维持动态平衡,以维持各个组织的正常生理功能。以上三大营养物质在体内不断合成,同时需消耗能量,不断分解,同时释放能量。三大营养物质各有不同功能,但又可以互相转化,相互影响。

3、水、无机盐和维生素不需要消化,可直接被机体吸收利用。它们也是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水盐代谢以及体液的酸碱度也要维持动态平衡,以保证组织细胞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维生素是构成某些辅酶的主要成分,因此它和酶的活性有密切关系,也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

4、在物质代谢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释放、转移、贮存和利用的过程,即能量代谢。释放的能量约有一半为热能,大量放散于体外,以维持体温。另一部分为化学能,储存在ATP内,ATP分解时,放出能量,供给合成代谢及各种生理活动所利用。

版权声明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本站我们将配合处理!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