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上历史重要知识点: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层次:初中所属学校:全国 科目:历史 2025-04-25 17:10:12 历史知识点 中国古代史

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1、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剧烈动荡与变革、或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2、战国七雄(1)战国时期:东周后期进入战国时期,诸侯们放弃“尊王攘夷”旗号,致力于通过战争拓展疆域,战争性质由春秋时期的争霸转为兼并。(2)七国及方位: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后,出现七大强国。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3)战争特点:兼并战争不断,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桂陵之战(围魏救赵)、马陵之战(减灶计)、长平之战(纸上谈兵的赵括)为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3、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公元前350年,秦孝公支持变法)(1)根本原因: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诸侯国纷纷变法(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      (2)目的:实现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解放生产力,促进经济的发展。(3)指导思想:法家思想(4)内容:①政治: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建立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②经济:废除旧的土地制度;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统一度量衡。③军事: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使秦国拥有一支虎狼之师,使其所向披靡,横扫六国。(5)意义/影响(秦法未败):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害,但是新法在秦国继续得到推行,变法使秦国的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6)变法成功的原因:①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②改革措施符合秦国国情,顺应民意;③最高统治者秦孝公支持;④变法措施执行的非常坚决。  (7)社会性质:战国时期,中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4、无坝引水综合性水利工程——都江堰(1)背景: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确立了中央集权。(2)时间、人物: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郡守李冰。(3)目的:为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4)设计理念:集中国家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以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为设计理念,利用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布局合理。(5)主体工程:在途经灌县的岷江上修鱼嘴、宝瓶口、飞沙堰三个主体工程,鱼嘴将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修建了综合性水利工程都江堰。(6)意义/影响:①发挥分洪、排沙、控流、灌溉和水运等作用,使四川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对秦国经济发展意义重大。②20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防洪、灌溉、水运的作用,造福千秋。③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创造力,这些优秀文化泽被中外,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了积极地推动作用。后人为纪念李冰父子的功劳,在洛水旁边修建有大王庙、二王庙纪念李冰父子,将李冰称为“李王”。(7)修建特点:因地制宜(人与自然和谐);年代久远(开凿时间早);无坝引水;泽被后世(影响深远)。(8)大禹、李冰精神品质:坚韧不拔,持之以恒;善于创新;勇于挑战,善于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优秀品质。(9)修建成功的原因:政府重视;因地制宜;发挥集体智慧;人民支持;李冰个人优秀品质等。 

版权声明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本站我们将配合处理!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