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厘金制度原为清政府为筹集镇压太平天国经费而举办的一种临时性、地方性税收,后来逐渐通行全国。民国初期继续沿袭清朝厘金旧制.“无物不税,无地不税”,“厘卡林立,重益课征,商民既受痛苦,税吏更复多中饱

所属学校:学历教育 科目:高中历史 2024-11-04 08:33:33 高中历史

材料:厘金制度原为清政府为筹集镇压太平天国经费而举办的一种临时性、地方性税收,后来逐渐通行全国。民国初期继续沿袭清朝厘金旧制.“无物不税,无地不税”,“厘卡林立,重益课征,商民既受痛苦,税吏更复多中饱,蠹国害民”。1930年底南京财政部发出的裁厘通电称:“全国厘金及由厘金变名而含厘金性质者均应于本年12月31日止,一律永远废除。”为弥补裁厘引起的财政损失,财政部决定于1931年1月1日起,对国内大宗机

制工业品征收出厂税,称之为统税。开征项目为棉纱、火柴、水泥。统税具有以下特点:1.在货物出厂(场)时征收,未出厂的货物不得课税。2.一物一税,不得重复征税。3.国外输入的统税货物,同样纳税。4.全国采用同一税率。最终,各项统税几经改制及提高税率,成为国民政府的三大税源之一,其地位仅次于关税和盐税。

——摘编自曹必安《南京国民政府裁厘改税述评》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述国民政府裁厘改税的背景。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国民政府裁厘改税的进步意义。

【答案】

(1)厘金制度弊端丛生;国民政府基本统一全国;经济建设的需要。

(2)税目简化,税收渐趋合理;税则统一,减少腐败;课税范围大大缩小,减轻民众负担;提高了本国产品对国外商品的竞争力,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

【解析】

(1)根据材料内容“无物不税,无地不税”,“厘卡林立,重益课征,商民既受痛苦,税吏更复多中饱,蠹国害民”可知当时税收名目繁多,税负沉重,商人百姓不堪忍受,税吏贪污腐败,所以可以看出当时厘金制度弊端丛生。根据所学可知,1928年张学良改旗易帜,表示遵从三民主义,标志着国民政府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改革税制也是经济建设的需要。

(2)结合第(1)问裁厘改税的背景可知,裁厘改税有利于改革厘金制度的弊端,使税目简化,减少腐败。材料中“一物一税,不得重复征税”减轻民众负担;“国外输入的统税货物,同样纳税”可知能够提高本国产品对国外商品的竞争力,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等等。

版权声明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本站我们将配合处理!

下一篇 :返回列表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