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所属学校:学历教育 科目:高中历史 2024-10-12 08:12:32 高中历史

材料一

晚清时期,清政府处境险恶,教育改革是在“地球大通,优胜劣汰”的时代背景下开展起来的,以提高国家的生存竞争能力为宗旨。正如《菏泽县乡土志·序》中所言:“振兴教育之要义,在使人人爱国为枢纽,欲人人爱国必使自爱其乡始,欲人人自爱其乡,必使自知其土地、人物始。”郭沫若先生在回忆起小学生活时说:“他(教师)教了我们一些乡土志,这是比较有趣的一门功课。”鉴于清末国势衰微,这一时期的教学改革还结合当时国外商品侵占中国市场的实际情况进行实业教育。民国初年,政府采取开办民众学校、通俗讲演、通俗教育馆等形式对下层民众进行通俗教育。

——据王新环《浅论晚清民国时期的教学改草》等

材料二

抗战时期,延安有培养共产党高中级干部的中央党校,有培养共产党高级理论人才的马列学院,有培养妇女干部的中国女子大学等。教育的主题就是学马列理论和中共的方针政策。社会教育就是对底层民众进行扫盲、知识启蒙等等。把抗战和对底层民众的知识启蒙结合起来。学校教育设置“劳作实习的课程,安排学生有计划地参加校内外的生产劳动”。在教育理论方面,这个时期很重要的变化是开始有比较多的中国民族特色,强调从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中吸取养分。

——据陈丹芳《抗战时期根据地的教育》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晚清民国初年教育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抗战时期的根据地教育与晚清民国初年的教育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答案】

(1)把教育改革和救亡图存相结合;注重乡土教育;把爱国爱乡有机结合;倡导实业教育;采用多种形式,发展民众通俗教育。

(2)不同:重视抗日革命干部的培养;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共的方针政策;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注重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民族特色。

影响:宣传了抗战思想,培养了大批抗战人才;提高了根据地人民的政治文化水平和民族觉悟;为抗战胜利做出了贡献,为新中国的教育积累了经验。

【解析】

(1)根据材料“晚清时期,清政府处境险恶,教育改革是在‘地球大通,优胜劣汰’的时代背景下开展起来的,以提高国家的生存竞争能力为宗旨。”可知把教育改革和救亡图存相结合。“振兴教育之要义,在使人人爱国为枢纽,欲人人爱国必使自爱其乡始,欲人人自爱其乡,必使自知其土地、人物始。”可知把爱国爱乡有机结合;“他(教师)教了我们一些乡土志,这是比较有趣的一门功课。”可知注重乡土教育。“鉴于清末国势衰微,还结合当时国外商品侵占中国市场的实际情况进行实业教育。”可知倡导实业教育。“民国初年,政府采取开办民众学校、通俗讲演、通俗教育馆等形式对下层民众进行通俗教育。”可知采用多种形式,发展民众通俗教育。

(2)依据材料“抗战时期,延安有培养共产党高中级干部的中央党校,有培养共产党高级理论人才的马列学院,有培养妇女干部的中国女子大学等。”可知重视抗日革命干部的培养。“教育的主题就是学马列理论和中共的方针政策。”可知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共的方针政策。“劳作实习的课程,安排学生有计划的参加校内外的生产劳动”可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教育理论方面,这个时期很重要的变化是开始有比较多的中国民族特色,强调从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中吸取养分。”可知注重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民族特色。影响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宣传抗战思想,培养人才,提高人民觉悟,为抗战胜利和新中国的教育做贡献等方面来分析。

版权声明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本站我们将配合处理!

下一篇 :返回列表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