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始终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基础,任何时候都不能出现闪失。请你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所属学校:学历教育 科目:初中历史 2024-09-21 11:26:32 初中历史

粮食始终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基础,任何时候都不能出现闪失。请你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商鞅变法明确规定:“僇(lù)力本业(努力搞好农业),耕绢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极大地调动了民众务农和作战的积极性。

——刘玉峰《商鞅变法农战政策和抑商政策之得失》

材料二:

下图

1

材料三:

2

材料四:真宗大中祥符三年(1011年)朝廷遣使至福建取占城稻种三万斛,分送给江南、淮南、两浙等路,并将种植法张榜公布,予以推广。到南宋时江南各地十之八九种占城稻,普及于淮南、江南东西、两浙、荆湖等路。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五: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什么?……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新经济政策的灵魂在于给农民发展经济、谋求生计的应有的自由自主权利。

——新华出版社2010年版《苏联真相——对l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

(1)材料一中商鞅采取什么措施调动了民众生产的积极性。

(2)写出材料二中的水利工程的名称。

(3)请写出材料三中唐朝农耕技术图一、图二对应的工具名称。

(4)根据材料四概括推动占城稻广泛种植的两个主要因素。

(5)据材料五,新经济政策给了农民怎样的“自由自主权利”?

(6)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说出推动粮食生产的有利因素。(至少说出两点)

【答案】

(1)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

(2)都江堰

(3)曲辕犁、筒车

(4)政府宣传推广;技术支持。

(5)实行粮食税,农民纳税后的余粮可以在市场上自由买卖

(6)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兴修水利工程;政府扶持;技术支持;制定恰当的经济政策等(1分,至少答出两点。)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一中商鞅采取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的措施调动了民众生产的积极性;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二中的水利工程的名称是:都江堰;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至今灌区已达30余县市、面积近千万亩,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着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三中唐朝农耕技术图一、图二对应的工具名称是:曲辕犁、筒车;曲辕犁,是唐代汉族劳动人民发明的耕犁。其辕曲,因以名,区别于直辕犁。因其首先在苏州等地推广应用,又称为江东犁。筒车是和翻车相类似的提水机具。这是利用湍急的水流转动车轮,使装在车轮上的水筒,自动戽水,提上岸来进行灌溉。

(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推动占城稻广泛种植的两个主要因素是:政府宣传推广;技术支持。占城稻是出产于中南半岛的高产、早熟、耐旱的稻种,宋朝时引入我国,并迅速在江南地区推广。占城稻以其原产地,位于今越南中南部的占城为名。占城稻又称早禾或占禾,属于早籼稻,原产越南中南部,北宋初年首先传入我国福建地区。

(5)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新经济政策给了农民的“自由自主权利”是:实行粮食税,农民纳税后的余粮可以在市场上自由买卖;新经济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按国家规定交纳一定的粮食税,超过税额的余粮归个人所有,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并且允许外资企业和国家暂时管理无力经营的企业,恢复商品货币关系进行调节生产的作用。这使小农占优势的苏俄找到了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的道路。

(6)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推动粮食生产的有利因素是:政府制定恰当的经济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促进农业的发展;大力兴修水利工程;加大政府的扶持;发展技术支持;培养技术人才;制定恰当的经济政策等。

版权声明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本站我们将配合处理!

下一篇 :返回列表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