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国家·历史·文化

所属学校:学历教育 科目:高中历史 2024-10-25 09:59:28 高中历史

民族·国家·历史·文化

材料一秦始皇长城

1

《世界遗产名录》对长城的评价语为:“约公元前220年,一统天下的秦始皇,将修建于早些时候的一些断续的防御工事连接成一个完整的防御系统,用以抵抗来自北方的侵略……它在文化艺术上的价值,足以与其在历史和战略上的重要性相媲美。”秦长城以石筑见称,雄伟壮观,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如今虽然历史的风雨将它剥蚀成了断垣残基,但它却浓缩成了一种厚实的文化积淀,以永恒的苍凉和悲壮,永远留在华夏文明的史册里。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从历史和现实两个方面扼要说说对秦长城的看法。

材料二《东亚时局形势图》

2

《东亚时局形势图》也称《时局图》,是中国近代时事漫画的杰作。下图作者用犬、熊、蛙、太阳、鹰分别代表英、俄、法、日、美帝国主义国家。还有代表清政府的四个人物:一个手举铜钱;一个正寻欢作乐;一个昏昏似睡者,手中拉着了网绳,网中一人正念着“之乎者也”;还有一个人在马旁练武……据传作者还在在漫画旁边写下了“沉沉酣睡我中华,哪知爱国即爱家!国民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的诗句。

(2)上图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怎样的政治时局?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19世纪末到五四运动前为挽救民族危亡而进行艰苦努力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救国方案和行动。

材料三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欧洲文艺复兴的策源地在意大利,宗教改革的故乡在德国,启蒙运动的中心在法国,决非偶然,它们显然是由各自深刻而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所决定的。

——董小燕《西方文明:精神与制度的变迁》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材料三中“各自深刻而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分别是什么。

【答案】

(1)历史:秦长城的修筑有效抵御了匈奴南下的掠夺,有利于内地人民安定的生产和生活,但也是秦始皇暴政的历史见证。

现实:秦长城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汗水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还是世界文化的宝贵遗产。

(2)政治时局:甲午中日战争后(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清政府腐败无能且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民族危机达到空前严重的程度。

救国方案及行动: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开展救亡图存运动;以孙中山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三民主义主张,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以陈独秀、李大钊等为代表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掀起新文化运动,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提倡民主与科学,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3)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古典文化遗存丰厚;德意志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罗马教廷的精神控制与经济掠夺;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程度较高,典型的君主专制激发了资产阶级的强烈反抗。

【解析】

本题考查对中外古今政治体制的比较概括能力。从秦长城、甲午战争后的社会状况和西方文主义的发展等方面来分析。

(1)根据材料“用以抵抗来自北方的侵略”“在文化艺术上的价值,足以与其在历史和战略上的重要性相媲美”“秦长城以石筑见称,雄伟壮观,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三方面解答,第一从积极性方面分析长城在经济、政治上的作用;第二是局限性,可从秦朝的暴政解答;第三可以从文明的民族性、世界性认识其现实意义。

(2)结合《东亚时局形势图》和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甲午中日战争后(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清政府腐败无能且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民族危机达到空前严重的程度。根据材料“19世纪末到五四运动前”和所学知识可以从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等方面来分析得出第二小问的答案。

(3)此题实际上考查的是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背景,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很容易得出答案。

版权声明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本站我们将配合处理!

下一篇 :返回列表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