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
1.备用金 2.短期投资跌价准备 3.坏账
4.应收票据贴现 5.账龄分析法 6.股权投资差额
7.双倍余额递减法 8.时间性差异 9.现金流量表
10.抵押债券 11.坐支 12.毛利率法
13.借款费用资本化 14.永久性差异 15.会计报表附注
16.或有负债 17.预计负债 18.现金等价物
19.成本与市价孰低法 20.混合投资 21.工资总额
22.本期损益观 23.售价金额核算法 24.损益满计观
25.应付税款法 26.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 27.纳税所得额
28.递延税款 29.(所得税核算的)递延法 30.盈余公积
31.债务重组 32.会计政策 33.会计估计
34.追溯调整法 35.未来适用法 36 .会计差错
37.相关性原则 38.有用性原则 39.个别计价法
40.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 41.债权性投资 42.固定资产折旧
43.借款费用 44.借款费用“费用化”
参考答案:
名词解释
1.备用金:指企业财会部门预付给所属报账单位或内部有关部门用于日常零星开支的备用现金,又称业务周转金。
2.短期投资跌价准备:指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确定短期投资期末价值时,短期投资期末市价低于成本的差额。
3.坏账:指企业无法收回或收回可能性很小的应收账款。
4.应收票据贴现:指企业将未到期的票据转让给银行,由银行按票据到期值扣除按规定计算的贴现利息后,将余款付给企业的融资行为。
5.账龄分析法:指根据应收账款账龄的长短来估计坏账损失的方法。
6.股权投资差额:指采用权益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时,投资成本与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的差额。
7.双倍余额递减法:指按固定资产净值和双倍直线折旧率计算折旧的方法。
8.时间性差异:指会计税前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因计算时间等不一致产生的差异。
9.现金流量表:指综合反映企业一定会计期间现金流入、现金流出及其净流量的会计报表。
10.抵押债券:指以特定资产作为抵押而发行的债券。
11.坐支:指单位将收入的现金不通过银行直接用于本单位的支出。
12.毛利率法:根据企业本期实际销售额与上期或本期计划毛利率匡算本期销售毛利,据 以计算本期发出存货成本和期末结存存货成本的在种方法。
13.借款费用资本化:指将与购建固定资产有关的长期负债费用计入资产的历史成本。
14.永久性差异:指由于会计税前利润与纳税所得额之间因计算口径不一致产生的差异。
15.会计报表附注:指为了便于会计报表使用者理解会计报表的内容而对会计报表的编制基础、编制依据、编制原则和方法以及主要项目等所作的解释。
16.或有负债: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潜在义务,其存在须通过未来不确定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予以证实;或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不是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或该义务的金额不能可靠地计量。如未决诉讼。
17.预计负债:是因或有事项可能产生的负债。它必须同时具备的三个条件:一是该义务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二是该义务的履行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三是该义务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18.现金等价物:指企业持有的期限短、流动性强、易于转换为已知金额现金、价值变动风险很小的投资。如购入后3个月内到期的债券投资。
19.成本与市价孰低法:指会计期末,将资产的成本与市价比较,并将两者中的低者作为该项资产的期末价值列示于资产负债表中的方法。
20.混合投资:指同时兼有债权和股权性质的投资,如购买可转换债券。
21.工资总额: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支付给职工的全部劳动报酬。
22.本期损益观:指编制利润表时,仅将与当期经营有关的正常损益列入利润表中。当期发生的非常损益和前期损益调整直接列入利润分配表。
23.售价金额核算法:指以售价金额反映库存商品增减变动及其结存情况的商品核算方法。
24.损益满计观:指编制利润表时,一切收入、费用以及非常损益、前期损益调整等项目都在利润表中计列。
25.应付税款法:所得税核算的一种方法,它将按纳税所得额计算的应交所得税全部作为当期的所得税费用处理。
26.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指自年度资产负债表日至财务会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发生的需要调整或说明的事项。
27.纳税所得额:指企业按照所得税法规定计算确定的应税收益,是计算交纳所得税的依据。
28.递延税款:指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核算所得税时,由于时间性差异造成的税前会计利润与纳税所得额之间的差额所产生的影响纳税的金额。
29.(所得税核算的)递延法:核算所得税递延税款的一种方法。指本期由于时间性差异影响纳税的金额,保留到这一差异发生相反变化的以后期间予以转销。当税率变更时,不需要调整“递延税款”账户的年初余额;本期发生的时间性差异影响纳税的金额,用现行税率计算;以后各期转销以前期间发生的时间性差异影响纳税的金额,按照原发生时的税率计算结转。
30.盈余公积:指来源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积累,属于具有特定用途的留存收益。
或:企业按规定从税后利润中提取的、具有专门用途的资金。
31.债务重组:指债权人按照与其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法院的裁决同意债务人修改债务条件的事项。
32.会计政策:指企业在会计核算时所遵循的具体准则以及企业所采纳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
33.会计估计:指企业对其结果不确定的交易或事项以最近可利用的信息为基础所作的判断。
34.追溯调整法:指对某项交易或事项变更会计政策时,如同该事项或交易初次发生时就开始采用新的会计政策,并以此对相关项目进行调整的方法。
35.未来适用法:指调某项交易或事项变更会计政策时,新的会计政策适用于变更当期及未来期间发生的交易或事项的方法。
36.会计差错:指在会计核算时,由于确认、计量、记录等方法出现的错误。
37.相关性原则:指会计提供的信息应与信息使用者所要达到的目的相关。
38.有用性原则:指财务会计提供的信息应对信息使用者进行经济决策有使用价值。
39.个别计价法:以每次收入存货的实际成本作为计算各该次存货发出成本依据的方法。
40.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存货的期末计价方法。指会计期末,将存货的成本与所估计的可变现净值比较,将两者中的低者作为期末存货价值的方法。
41.债权性投资:指企业通过投资取得接受投资企业的债权,如购入债券或委托贷款等。
42.固定资产折旧:指固定资产的磨损价值。
43.借款费用:指企业为借入资金而付出的代价。内容包括因借款而发生的利息、折价或溢价的摊销、辅助费用及外币借款的汇兑差额。
44.借款费用“费用化”:指将长期借款费用在发生时直接作为当期费用处理。
版权声明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本站我们将配合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