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上历史重要知识点: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层次:初中所属学校:全国 科目:历史 2025-04-25 17:13:02 历史知识点 中国古代史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一、淝水之战:公元383年,东晋在淝水以少胜多大败北方前秦,使前秦政权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相关成语:“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东山再起”。二、北魏孝文帝改革(鲜卑族汉化道路)(背诵★★★)1、背景: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但是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困难重重。①社会矛盾尖锐,北方久经战乱,中原地区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口流徙,田地荒芜,严重影响了政府财政收入。②南朝对北魏构成天然的威胁。③鲜卑拓跋部內迁较晚,仍保持鲜卑族的习俗,保守势力相当强大,经济落后。2、目的: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加强对中原的统治。)3、措施:①494年迁都洛阳;②汉化措施: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通汉婚。4、特点:①汉化;②涉及面广;③自上而下。5、影响:改善和巩固民族关系,促进民族交融,增强北魏实力,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6、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共同点:都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都对我国历史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都曾遇到重重阻力,不是一帆风顺的。    三、北朝政权更替:在六镇兵变的打击下,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东魏后被北齐取代,史称北齐。西魏后被周取代,史称北周。四、北方民族大交融1、民族交融特点:(1)方式多样化(①民族迁徙;②联合斗争;③友好交往;④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⑤“和亲”“会盟”政策促进民族融合;⑥边境贸易促进民族融合:辽宋夏金之间设立的榷场,明朝与鞑靼设立的互市;⑦“册封”政策);(2)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体现了中华文明具有吸纳性、包容性。2、意义:北朝后期,北方地区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版权声明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本站我们将配合处理!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