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天下理之最明而势所必至者,如今日中国不变法,则必亡而已。然则变将何先?曰:莫亟于废八股。夫八股非自能害国也,害在使天下无人才。其使天下无人才奈何?曰:有大害三。其一害曰锢智慧,其二害曰坏心术,其三害曰滋游手。
——1895年严复《救亡决论》
材料二1898年光绪帝发布上谕:乡试第一场试中国史事、国朝政治论五道;第二场试时务策五道,专问五洲各国之政、专门之艺;第三场试四书义两篇、五经义一篇。……经济特科之设,朝廷原期取英才,以备贤良之选,非为幸进之途开营谋之路。……夫千年之弊俗,而一旦扫除之。
——《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
材料三在戊戌年间,虽然国难那样严重,反对的人居大多数。为什么呢?一句话,打破了他们的饭碗。人人都知道废八股,提倡实学,但数百翰林,数千进士,数万举人,数十万秀才,数百万童生,全国的读书人都觉得前功尽弃。他们费了多少心血,想从之乎也者里面升官发财。一旦废八股,他们绝望了,难怪他们要骂康有为为洋奴汉奸。至于被裁的官员,更不要说,无不切齿痛恨。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严复提出废八股的主要理由。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观点的时代背景。
(2)据材料二,戊戌变法时期科举考试的内容有什么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清政府在教育方面还采取了哪些措施?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千年之弊俗,而一旦扫除之”没有实现的原因。从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认识?
【答案】(1)理由:不利于人才的选拔。
背景: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统治危机,有识之士要求变革。
(2)变化:增加了外国政治、经济等的内容。
措施:在各地成立中小学堂;设京师大学堂;设专门学堂;鼓励私人办学;选派留学生。
(3)原因:守旧势力的反对;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废除新法。
认识:改革要尽量减少阻力;依据国情;讲究策略等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一中的“害在使天下无人才”足以证明严复提出废八股的主要理由是“八股不利于人才的选拔”。 指出这一观点的时代背景主要突出当时的清政府既有内忧又有外患,内忧是指统治危机,外患是指民族危机、亡国灭种。
(2)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二来看“新变化”主要突出增加了外国的政治以及增加了经济领域的考查即可。清政府在教育方面采取的措施就是回答出戊戌变法在文化教育方面的内容即可,例如,设京师大学堂、选派留学生等。
(3)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千年之弊俗,而一旦扫除之”没有实现的原因其实就是回答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即可,即顽固派势力的强大、资产阶级力量弱小等。从中我们可以得出的认识主要回答改革要尽量减少阻力、改革不会是一帆风顺的等之类的答案即可。
版权声明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本站我们将配合处理!